錢逾 向丹丹 閔安琪 馬琳 黃鏡彬
(湖北師范大學)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璀璨的明星。近年來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重視,其中一個重要門類就是戲曲。非遺戲曲進課堂可以幫助學生開拓眼界,提高審美水平,還可以加強校園的人文氣息,拓展學校的教學視野和文化深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增強青少年民族文化自信。黨中央、國務院都高度重視戲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教育部認真貫徹上級的重要決策部署,大力推動非遺戲曲進校園的工作進程。非遺戲曲進校園的工作確實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但不能止步于此,要充分意識到還存在諸多問題和困難亟待解決。本研究基于“雙減”政策,致力于將非遺戲曲教育與信息技術相融合,提高非遺戲曲教學質量。
近年來,國家先后出臺了多個與非遺教育有關的政策和規定,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三十四條規定:“學校應當按照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開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庇辛苏叩闹С?,非遺教育的工作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重視。除此之外,教育部大刀闊斧推行的“雙減”政策也與發展非遺教育不謀而合。為全面落實“雙減”工作部署,各地都相應地出臺了一些改革措施,如上海新學期義務教育課后服務將推行“5+2”模式,即一個星期的五個工作日都至少多加2小時的課后義務教育。
從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到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門提出的具體政策,再到各地區推動落實,種種措施意味著戲曲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已融入于社會發展的眾多方面,例如戲曲文化旅游、戲曲文創產品、戲曲進校園等。人們對非遺戲曲的保護傳承意識逐漸加深,但推行問題仍不容小覷[1]。
絕大部分家長在培養學生非學科技能上,更傾向于主流的唱歌、跳舞、樂器等方面,認為學生學習非遺戲曲對未來發展沒有實質性作用,不理解非遺戲曲進校園的意義,甚至打消學生學習戲曲的積極性。家長的消極心理反映了社會對非遺戲曲的保護意識加深,但缺少肯定戲曲社會地位的具體措施,沒有動力推動大眾自覺學習戲曲。
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不斷重視,近年來“非遺戲曲進校園”活動在多地辦得如火如荼。部分地區的學校聯合當地的地方戲劇團面向師生開展了多場專場演出或專題講座,還有一些高校成立了“非遺教育傳承示范基地”。經過近幾年的不斷探索、逐步落實,非遺戲曲進校園的工作確實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但仍舊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困難。
1.缺少專職戲曲教師等資源
專職戲曲師資基本為地方戲劇團演員,劇團除了課堂教學,日常還要完成自身創作、排練、登臺演出等活動,人手短缺緊張。[2]其他地區也存在類似的困難,部分學校選擇普通音樂老師代替專職戲曲老師的方式,但由于教師自身水平不夠、了解不深,往往教學質量不高,無法激發學生對戲曲的學習興趣,難以培養學生在戲曲方面的發展。在教育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此類情況更為嚴重。
2.沒有成熟的教育體系
許多學校將非遺戲曲教育隸屬于音樂課程的分支課程,沒有形成成熟完善的教育體系。部分教師仍采用傳統的口授式教學方法,沒有結合教育信息化,不利于幫助學生多方面了解戲曲文化,甚至容易因為內容枯燥而打消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聘請專業戲曲人員做教師,他們若沒有經過系統的教師資格培訓,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技術等方面沒有足夠的經驗,容易將劇團的專業教育代入到學校的普及教育中,不符合課程目標。
3.缺少展現成果的舞臺
唱歌比賽、舞蹈比賽層出不窮,但戲曲比賽卻少之又少。雖然特色課程教學不能唯分數、唯比賽,但是適當的比賽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學生個性發展,還可以增加學校開展相關培訓工作的動力,提供一個更利于非遺戲曲教育發展的環境。
4.課堂教學效率不高
戲曲藝術在中國曾經有著700多年的光輝歷史,具有一定深度和廣度,而受教育者是年齡較小的學生,他們的審美水平、理解能力等方面還處于發展階段,所以面對富含濃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戲曲時,他們需要更加多種多樣的展現形式來加強理解和認識,如圖片、視頻、動畫等,因此導致課堂的教學效率不高。
基于以上戲曲教學的現狀以及問題的分析,立足實際,將信息技術與非遺戲曲教育教學、師資力量、政策宣傳等相融合,提高非遺戲曲教學質量與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營造學習非遺戲曲的良好社會氛圍,推進非遺戲曲教育信息化,獲得最佳教學效果,最大限度地實現非遺戲曲教育課程的目標。
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技術普遍應用于各科各類教學中,信息技術對于非遺戲曲教學也意義重大。戲曲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3]這即表明非遺戲曲教學是多層面多維度的教學,既不能停留在書面教學,也不能只圖看個熱鬧不理解真正內涵。學生年齡較小,對于戲曲中音樂性的對話和舞蹈性的動作存在較大的理解難度,容易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保證非遺戲曲教學的教學效率必然要求教學高度信息化,要用到微課、動畫、3D模型、VR、AR等多種技術輔助非遺戲曲教學。
1.利用微課、動畫、視頻等媒體進行非遺戲曲教學
微課以其短小精悍等特點廣泛應用于教學中,對提高教學效率起著積極作用。對于非遺戲曲教學,教師需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在網上選擇適宜的微課教學資源,或是根據現有的教學資源,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利用PowerPoint、Photoshop、Audition、Premiere以及錄屏軟件錄制講解的視頻進行微課的重組或制作,引導學生學習非遺戲曲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相關文化知識,激發學習興趣,陶冶高尚情操,提高教學效率,也有助于教育公平化。
戲曲動畫作為中國特有的動畫在動漫藝術中熠熠生輝,以其獨特的審美意蘊吸引了眾多觀眾關注傳統戲曲文化。戲曲動畫主要應用Photoshop、Illustrator、Maya、3D Studio Max、Audition、Premiere等軟件進行形象繪制、渲染、立體化、音頻、特效等相關處理。同時,將戲曲晦澀難懂的唱腔與現代元素相融合,讓對非遺戲曲文化知之甚少的學生更好地接受、理解非遺戲曲,激發學生對非遺戲曲的興趣。
2.利用戲曲3D模型作為非遺戲曲教學教具
3D模型是應用Maya、3D Studio Max等軟件對戲曲的人物、服飾、道具的立體展現,能夠讓學生直觀地體驗到戲曲元素精髓,感受古老文化的魅力。考慮到戲曲文化與當前主流文化差異較大以及學生的智能發展還不足以很好地理解非遺戲曲文化,利用3D打印技術將屏幕形象、道具還原到現實,作為直觀教具,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非遺戲曲文化,更直觀地感受美,培養戲曲興趣。
3.利用VR、AR等技術進行沉浸式非遺戲曲教學
利用VR技術,將抽象轉化為具象,讓學生進行沉浸式地學習,VR技術讓學生體驗真實的戲曲舞臺,成為戲曲舞臺的座上賓,VR樂器拆解和AR樂器百科等技術也給戲曲教學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在音樂體驗與感受中,體驗與理解戲曲的感性特征與精神內涵,激發學生對于非遺戲曲文化的興趣[4],這種全息化直觀的教學讓非遺戲曲的教學更加高效。
研究發現,傳統戲曲藝術在校本課程上主要進入了音樂和美術課,目前很多音樂教師和美術教師自身對戲曲唱段不感興趣,對戲曲藝術基本常識也了解甚少,更談不上教授學生學習戲曲了。[5]對于課程中關于戲曲相關的內容,教師們的講授總是走馬觀花式的簡單普及,無趣的講授無形中打消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粗略的科普甚至會給學生帶來了“非遺戲曲的教學無關緊要”的錯誤暗示,由此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迫在眉睫,需利用信息技術,從專業師范生的培養、在職教師的培訓和專業人士的引進三個方面,三管齊下地從本質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
專業師范生培養是提高教師戲曲素養的根本解決辦法,相關傳媒、戲曲、戲劇院??砷_設戲曲教育專業,或者相關專業開設戲曲選修課,或相關專業學生進行線上戲曲課程學習,培養專職戲曲教育教師。而專業師范生培養周期普遍較長,最重要的是要抓牢對在職教師進行戲曲知識技能的培訓,由當地政府組織當地學校音樂、美術教師利用MOOC等網絡資源進行非遺戲曲知識技能的學習,并開展階段性的考核。許多學校對于如何開展戲曲教學,如何選擇適合各階段學生的教學材料缺乏經驗,“雙減”政策強調“拓展課后服務渠道”,學??梢赃M行適當的校團合作,聘請具備資質的社會專業人員,教育部門可組織區域內優秀教師到師資力量薄弱的學校開展課后服務。
1.利用信息技術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
目前許多學校非遺戲曲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較為單一,教學環節較為固定,如《學校視域下揚劇的傳承模式與研究》一文中提到,當地學校劇社團教學套路化,每堂課教學環節基本都是:念白練習、唱詞練習、身段練習和劇目排練,教學形式單一、缺乏變化,從而打消學生學習積極性,導致不斷有學生請假、退團。學校學生普遍年齡較小,對于戲曲的理解能力有限,對于不同年齡層的學生培養的教學目標要契合年齡特征,選取的教學資源要契合學生的能力,教學設計要具有整體性,適當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中,利用戲曲動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3D模型作為教具感受戲曲之美,有條件的學校利用VR、MR沉浸式體驗非遺戲曲,用多種方法避免戲曲給學生造成晦澀難懂的印象,培養學生的戲曲興趣,樹立終身學習的愿望。
2.將戲曲教育與其他課程進行融合
非遺戲曲融合了眾多藝術形式,許多戲曲曲目都由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詩歌小說改編而來,其中主要以文字、音樂、表演展現,涉及到多門學科。各學科要根據教學內容適當進行戲曲教育普及,加強課程之間的聯系,潛移默化地將非遺戲曲深入學校學生的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非遺戲曲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如在學習語文課文《花木蘭》時,教師可以適當進行豫劇《花木蘭》的介紹,播放相關媒體,了解其相關戲曲知識以及文化背景知識。
3.加大宣傳力度
從非遺戲曲教育發展的長遠來看,還需要在社會上進行非遺戲曲的相關宣傳,營造一個良好的戲曲欣賞、學習的氛圍。學生學習一技之長周期的長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長對其的態度,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學習傳統戲曲、培養戲曲愛好有助于促進孩子的成長,但還有很多家長認為戲曲藝術不是當今社會的主流元素且浪費了學習時間,對于學習戲曲持消極態度。而改變家長、孩子的思想觀念,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潛移默化地在學生和家長的生活中滲透非遺戲曲的內容,在孩子家長經常關注的媒體、平臺上有意識地進行宣傳引導,在電視娛樂節目中增添非遺戲曲元素,讓其了解戲曲、感受戲曲、欣賞戲曲。
非遺戲曲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日漸受到人們的重視,相關工作確實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但要充分意識到還存在諸多問題和困難亟待解決。本研究基于“雙減”政策,結合信息技術的現代化、智能化、傳播性、簡捷性等特點,改變非遺戲曲難“請進去”,學生難“走出來”的現狀,推動非遺戲曲教育的發展,致力于為學生減負的同時,提高學生學習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并且達到增強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自信,從而自覺傳承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