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楊
(大連市文化館)
說到群眾舞蹈,不得不提到廣場舞,可以說現在是全民都在跳廣場舞,上到大媽下到孩童,大家都愛跳,為什么大家喜愛這項運動,它是怎么興起的,為什么它能夠得到普及和發展,成為人們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社會活動之一,下面我想就廣場舞是如何興起的及它的創編形態等方面談幾點認識。
說到廣場舞,在我的印象里,20年前還沒有這么大規模的群體性的廣場文化,那時候在北方地區,傍晚散散步,下下棋,打打麻將,最多就是3-5個人踢毽子、打個太極拳之類,這就算小群體運動了,像大規模的自發的廣場上集會健身幾乎沒有。那為什么近些年廣場舞這么風行呢?我覺得有這么幾個原因推助了它的發展。
大家都知道,廣場舞的受眾人群以老年人群體居多,年輕人上班上學,沒有條件參與。而老年人不同,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劇,大量的父母輩這個年齡段的人開始陸續退休離職,干了一輩子工作忽然停下來了,而且現在生活條件和醫療條件都好,大家身體和精力狀態都還不錯,走路也步履輕盈、溝通上也思維敏捷,就賦閑在家含飴弄孫還真有點閑不住,那干點啥?其中一項就是跳廣場舞。好些人白天帶孫子,晚上跳廣場舞;還有的白天去書法、畫畫、唱歌各種老年大學興趣班,晚上來跳廣場舞;為什么廣場舞如此受到大家的追捧和喜愛,無論白天做什么工作,傍晚都要來跳廣場舞呢,這就引出我們下一個原因。
中老年人群的保健意識很強,合理膳食作息規律,選擇跳廣場舞即是要為強身健體來保駕護航,提高晚年生活質量。相比老年人,現下的少數年輕人卻仗著身體年輕的本錢肆意揮霍、透支健康,動輒就大肚腩、高血壓病的比比皆是。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出門有車,吃飯點外賣,年輕人運動不夠而飲食又不健康,四肢僵硬、缺乏鍛煉,因此更需要適度的運動來保健塑形。所以廣場舞不光是老年人的天下,也有不少年輕人加入這個隊伍,對普通人來說,廣場舞的律動簡單,強度適中,所以被廣泛大眾所喜愛和接受。
還有一類中老年人,年輕的時候喜歡藝術,但因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渠道和機會接觸到自己喜愛的藝術門類,退休以后,有了足夠的時間來圓一個年輕時的夢。現在經常會在廣場上看到身著舞臺盛裝的老年人們在隨著音樂翩翩起舞樂在其中,這就是她們獲得自我滿足的一個出口。
除了這些時間富足、注重健康、熱愛藝術的老年人之外,還有一部分人群熱愛廣場舞,這就是年輕人。大部分的年輕人即使有運動的意識,無奈工作忙、還要兼顧家庭,很難分身來維護健康。還有的年輕人會覺得廣場舞不夠時尚、不夠激情,認為廣場舞就是老年人的標簽。因此相比老年人,這個群體人數有限,能真正做到在工作之余、黃昏之后經常跟跳廣場舞鍛煉的年輕人,必定是意識到廣場舞對舞蹈零基礎人群的安全性、以及簡單易學,健康解壓的特點,相信在這部分年輕人的影響帶動下,未來會有更多的人參與到廣場舞的鍛煉中來,達到全民鍛煉全民健康的生活理念。
了解到廣場舞人群的構成,作為從事群眾舞蹈創作一線的老師,給這個群體編排藝術作品的時候,就要充分了解了廣場舞表演的特征才能更全面的進行藝術構思。
廣場舞蹈不是什么類型的舞蹈都適合,它的特點跟正規的劇場里的表演有很大的區別,劇場舞臺上表演的形式是分舞臺表演區域和觀眾觀賞區域,全程處于一個半封閉的空間里,是把觀眾和演員成相對面的方式分割開。而廣場舞的表演比較簡單,就是演員的表演區域和觀眾區域是同一場地。演員和觀眾都融為一體,演員和觀眾可以直接面對面交流,有可以直接跟觀眾互動的特點。
廣場舞蹈是在空間比較大的表演場地上的藝術表演形式,場地比較寬闊,參與人數在十人以內,多則幾百人以上,表演參與的群眾人員最好是多數人。因為廣場舞蹈大多都是以較為大型整體舞蹈的表演形式在廣場上表演。在寬闊的場地上表演很少用獨舞、雙人舞、和三人舞的形式。因為這種舞蹈表演形式其實說的通俗一點就是大型的集體舞蹈。強調的就是整體性、全體性、和集體性。
廣場舞的這種表演形式,大多不需要太過復雜的舞臺搭建的背景、復雜舞美燈光和服裝來表現復雜的舞蹈內容,所以廣場舞大多都是表現情緒都是比較愉快,單一的。舞蹈的結構上要簡單,統一,舞蹈動作和節奏,以及隊形的都要簡單,對稱統一,整齊化一。
自廣場舞的小型集體到大型集體活動的改變,從開始初期的鍛煉身體,到現在振奮精神的喜悅感。隨著民眾參與廣場舞蹈的增加,更多不同職業和年齡段的人為了身體和身心的健康,還可以在精神層面上得到自我表現的成就感,個人自我價值的滿足感,以及情緒飽滿,心情愉悅,使得群眾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呈現一種其樂融融的景象。這就是廣場舞蹈受大眾人民喜愛的魅力,也是廣場舞蹈的最重要的特征。
想要進行一個廣場舞的創作,首先要搞清楚受眾人群有什么樣的需求和能力,這個大體可分為兩類,初級需求和高級需求。
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任何人都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你只需要對你創作的這部分人負責,去滿足她們的需求,掌握她們的能力,了解她們的喜好,創作出屬于她們的舞蹈。那如何區分哪些人是初級需求,哪些人有著高級需求呢?
在大連,傍晚公園里跳廣場舞的隊伍好幾撥,人數最多的隊伍,舞姿動作肯定都是最簡單易學,音樂律動最平均的,因為動作太難,很多零基礎的老百姓能力不足,完成不了。相反動作框架大,動律單一,老百姓能夠駕馭的人就多,這個隊伍人數就多。所以,初級需求的人,大部分都是沒接觸過舞蹈各行各業的普通老百姓。她們跳舞關注的不是舞姿美不美,不是歌曲好不好聽,她們關注的是跳的過程中我能不能跟上節奏,跳完出沒出汗,她們把廣場舞當做消食、減肥、跳操健身這么一項運動。這是她們想要達到的目的,也就是說這類人群是抱著最單一、最基本的需求在跳廣場舞,這就是她們選擇廣場舞的目的所在。
有著高級需求的人,她們一定是經過了初級階段,并隨著能力的不斷提高,不滿于初級需求的人群,是常年活躍在舞蹈團舞蹈班、熱愛舞蹈的鐵粉。她們是渴望多元化的:從選曲到舞段的編排,再到舞姿是否優美,這些都是高級需求的人群對跳廣場舞的期望,這個時候的廣場舞在她們眼中,不只是強身健體的一個工具,而是展現和抒發個人情懷、個人魅力、個人價值的一個途徑。
那么,面對這兩種不同需求的人群,我們應該做出什么樣的作品來滿足她們呢?
體裁的選取對任何藝術創作都是至關重要的,要創作出深入人心的藝術作品,一定要結合大時代背景,創作符合當下民生的體裁。
近年疫情時常發生,國家倡導居家鍛煉,我們群文工作者響應號召創作編排了幾支適合居家學習和鍛煉的舞蹈,其中,舞蹈《燈火里的中國》就是這個時期創作的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
《燈火里的中國》是一首廣為傳唱、膾炙人口的抒情歌曲,選用這首歌曲做舞蹈音樂,首先考慮的是它的廣泛性和普及性,它最大的優勢便在于曲調耳熟能詳,歌詞朗朗上口,老百姓們輕而易舉的便可隨之哼唱,在心理上也更樂意接納。其次,在這個疫情期間,大家響應國家號召足不出戶,從心理上到經濟上或多或少都會有些思想負擔,會容易心情焦慮,從而音樂的選擇更需要舒緩悠揚,用有積極正能量的歌曲,帶給大家樂觀向上、溫暖解壓的心理感受。因此,舞蹈動作的設計首先就要溫暖有愛,又要根據當前需居家鍛煉的實際情況,動作幅度上要減少移動和場位調度,還要考慮到家庭團體共同舞蹈的可操作性,所以設計上要既可以多人配合又可以獨立起舞。
動作開頭部分用雙手抱拳、雙臂環肩等上肢的動作,配以腳下前后進退步伐等簡單動律,營造出每一處燈火即是一個家庭,每一個家庭就是一顆愛的種子的主題方向。動律中,這一顆顆火種或明或暗,風燭搖曳,它們意志堅強,互相幫扶,或蹲起或直立,代表了即便奮斗不易也要努力發光的中國人。在舞蹈中段的設計中,家庭成員在跳的過程中可拉手圍圈,也可一字排開,舞姿的幅度也逐漸由小漸大、由內斂到熱烈,舞蹈中,一顆顆種子連起一片愛的火焰,溫暖照亮了每一處陰霾,表達了人們彼此鼓勵、團結一心,終將戰勝疫情的美好期許和愿望。
歌曲的高潮部分也正是舞蹈最激蕩人心的舞段,大開大合的動作設計充分考慮到了室內環境有效空間的可利用率,使舒展的四肢輔以身體的擰傾轉合,將熱烈的情緒推向頂峰,表達了每一個中國人對祖國無限眷戀、深沉的愛,也包含了每個家庭對生活、對未來的美好祝福和憧憬。
舞蹈除了在立意上主題鮮明、舞段上設計優美之外,它還有很強的健身作用。中速的音樂適用于每個家庭成員的參與,適當的蹲起,上肢的舞動以及身體中段的擰轉也都是對關節和肌肉的潤滑、拉伸。在這個舞蹈中,可以既不用劇烈呼喘又能拉伸舒展,不知不覺中達到健身怡情的雙重效果。
舞蹈全程圍繞著家庭和愛的主題,把每個家庭比作火種,生生不息,團結奮進;讓每個人展開微笑,播撒愛、傳遞愛,引導人們正確面對困難,積極陽光、樂觀向上。總之,在疫情防控這個創作背景下,《燈火里的中國》這個舞蹈作品的編排無論從政治性、藝術性和實用性等幾個維度都無疑是成功的,這就是創編中我們的創作內容要結合時代背景、貼合大眾,符合實際情況的重要性。
如果廣場舞最大的功能和意義是健康的話,那么在藝術創作中強身健體就是創作的圓心,是廣場舞蹈要追求的根本動力。
比如在創作中,我們可以把活動身體各個關節的動作帶入到舞蹈中去,組織糅合成舞蹈化的肢體語言。其次,大量的重復動作循序漸進的深入,也可以達到從量變到一個質變,鍛煉塑形的目的。曾有關媒體在采訪中說道:如果你問一萬個大媽“為什么要跳廣場舞”,他們會有一萬種回答,其中最傳神的一句是“只要我的廣場舞步足夠快,我就可以把病痛和寂寞甩在身后”,這就是我們廣場舞蹈獨有的意義和魅力。
廣場舞的創編,首先要選定一首歌曲作為音樂,在歌曲的選擇上,如果不是特定的要求,應充分考慮受眾人群的年齡區間為選擇區間,盡可能選擇她們那個年代比較熱門、有代表性的歌曲,能讓她們憶起往昔、感同身受,通過營造熟悉的舞蹈環境來抒發情感,在跳舞同時也會倍加親切。
在2017年,由遼寧省大連市文化廣播影視局等部門聯合主辦了“愛大連、唱大連、舞動大連”天途杯大連市廣場舞大賽,在眾多參賽隊伍中,有這樣一支隊伍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參賽的舞蹈名字叫《水兵舞》,演員們身穿迷彩的軍人服裝,用一首經典的藏族風格的《洗衣歌》為舞蹈的主題音樂。序幕開場以兩人為一組,分多小組輪流上場,然后前后兩人成一小組,共形成兩排,兩人雙雙手牽手,拉直再彎曲,雙手交替在雙方的頭上成一前一后的套頭牽手,兩人一會成背靠背,一會又統一的面向觀眾方向,再由原來的兩人小組,變換隊形到三個人一組圍成的小圓圈。無論隊形如何變幻,腳下步伐始終是藏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踢踏步,上肢的動作也是雙人互動的小組合動作,整個舞蹈把這首藏族踢踏舞蹈的節奏凸顯出來,也充分調動了觀眾們輕快、愉悅的心情。這類的廣場舞蹈體現的是倆人位一組互動的表現形式,從開頭到結尾幾乎80%的動作都是手牽手進行的,可以說看似簡單但是也是在單獨訓練中考驗兩人與群舞之間互相配合的要恰到好處。既不能影響兩人一小組的動作,還要跟整體群舞的整體隊形相呼應。包括滿天星的隊形和兩橫排的大隊形都是兩人一組,手就是一直沒有分開的。
這一類的廣場舞蹈,既具備了有我們民族群眾所熟悉的歌曲《洗衣歌》,節奏是2/4中速度稍快的音樂結構,絕大部分的廣場舞蹈音樂都是使用的這一節奏去創編舞蹈動作。這里在上述的極簡性的特點有提到過,在選擇音樂結構上一定要簡單,歡快,熱情,可以沒有主題性,而且動作以兩個八拍到四個八拍為主題動作為宜,這樣才會起到全民健身的作用,要區別最傳統的或者是專業的舞蹈動作,不能有太過于復雜,太過于繁瑣,太過于花哨的舞蹈動作,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表達廣場舞蹈發揮的最基礎的自娛自樂的作用。
另外,在舞蹈動作的編排上,還可以根據歌詞來確定動作。2019年我給當地的老年團隊創作了一個廣場舞,根據她們的團員普遍老齡化情況,我設計的舞蹈動作就是根據歌詞的內容來編排展現的,學員很容易就記住了動作,這些詞句就像一個個符號,能給她們留下印象。
初級需求的人群,她們介于個人能力有限,多跳于容易掌握的舞蹈,所以編創上還是以簡單有效、強身健體為主要目的。可以步伐單一明快的左右對稱法,或者四個方向的空間方位轉換法,都是初學者比較容易接受好上手的運動方法。
而面對跳了多少年廣場舞的成熟隊伍,可以適當的在舞段上增加難度,合理的使用道具,深度解讀歌曲表達的內容和情感。
在我們大連本土有一個編導編創的作品《母親是中華》,就巧妙的利用了燈籠這個道具,服裝冷暖色調的視覺差,把中華大地一片蓬勃向上、繁榮富足的景象烘托出來,匠心非常巧妙。
群眾性舞蹈的領域很寬泛,總結起來還是要貼合時代背景,了解大眾需求,創作出貼地氣、有人氣的好作品,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大眾的認可,也能體現我們群文舞蹈編導的社會價值,才是最完美的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