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威
經常有業界小伙伴問我:“做公關已經10年(5年、8年)了,想轉到市場(營銷)部,您看可行嗎?”
我已經不在企業工作,就問一線的CMO(首席營銷官)朋友們怎么看。CMO們有的說歡迎,有的不理解在說什么。歡迎者說:“公司發展正遇到聲譽問題,銷售業績不錯,但是總是被人黑,特別需要懂公關的專業人士。”不解者說:“什么叫轉市場部,公關本來就是市場部的一部分,市場部的其他職能嗎?市場調查?黑客增長?”
營銷(marketing)是比較成熟的體系,菲利普 · 科特勒先生的《營銷管理》已經出到15版,他的營銷1.0已經到了5.0,但是公關確實沒有能夠與營銷比肩的體系。科特勒體系中,公關是“營銷傳播”Marketing Communications中的一個小分支,是與廣告、促銷、事件和體驗、在線和社交媒體、數據庫營銷等并列的一個小分支。在這樣的體系中可以理解,公關部屬于市場部,國內最早使用營銷體系的快消品牌都是采用這樣的機制,我剛剛入行公關在生力啤酒公司,工作就是配合市場部的產品活動發新聞稿。但是后來發現,在可口可樂、寶潔這樣的大公司,公關部和市場部是并行的。公關承載的不僅是產品推廣,還有更重要的企業聲譽管理、企業戰略傳播、CEO傳播、政府關系、企業社會責任等與銷售不直接掛鉤的領域。
在一些2B企業,比如我曾經供職15年的通用電氣,公關與品牌是同一個部門,我有機會主管企業品牌,做廣告投放,體會花錢的痛快和煩惱。
“做公關10年了,想轉市場部”的問題,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提出一些建議。
對提出這個問題的公關人,我表示支持。特別是如果你在一個快速增長的企業,貼近增長的部門對你的職業發展更有好處。從職業發展的一般軌跡看,一開始做深做專,然后做廣,從縱向到橫向,從低職位到高職位,是必須的。不要聽信公關專家說的公關多么有前途,不要在換工作時總瞄著公關崗。
對聽到這個問題的CMO,我想說,有公關思維的人進入更多的領域,對團隊對企業都是一種財富,這些人會運用大處思考,以小搏大,能最大限度創造免費傳播。更多公關出身的高管成為企業的CMO、CGO(首席增長官),是一件好事。
對企業的創始人/CEO,特別是初創企業,不用去考慮要不要專門搞一個獨立的公關部,但是公關作為一個職能是必須存在的,可以有人專職也可以兼管。
一些初創企業公關部的小伙伴跟我說,公司前段遇到太多負面,老板決心專門設立公關部,我們入職后狠忙了一段時間,現在負面少了,但是部門除了發稿、輿情監測,好像沒什么事做,老板忙于增長,不出事的時候也很少找我們。
我一直在業界和大學課堂主張:公關對企業有兩大作用:塑美形、促增長。這兩件事都貫穿企業整個生命周期,沒有什么“這段時間重要,那段時間不重要”的問題。
塑美形就是建立和維護企業聲譽,與所有權益相關者對話,建立理解和認同。與政府、員工、媒體、投資人、公益機構的溝通,不在企業基本的產品銷售行為之中,卻是企業這條大船平穩行駛的基本條件。
促增長就是用公關構建議題的方法,為企業創造免費傳播。無論是推出行業議題突出企業“行業首選”地位,還是社會議題激發公眾討論,讓投放傳播與自發傳播、付費傳播與免費傳播,更有效結合,讓品牌、流量、增長這三板斧協同發力。
“做公關已經10年了,想轉到市場部,行嗎?”如果你覺得職能劃分確實影響你個人發展,轉吧。
留給CXO的問題,是怎么讓品牌、市場、公關在企業發展不同的階段、不同的維度深入融合,用最省錢的打法,實現最高效率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