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虹聿
今年3月是印度有氣象記錄的122年來經歷的同期最熱月份。4月到5月,熱浪持續加劇。同時,印度的降雨量比同期正常水平減少71%。因熱浪而死亡的人數有所增多。
據《印度時報》報道,因今年熱浪來得較往年早,加上雨水不足,其造成的破壞性影響是廣泛而嚴重的。近幾個月印度的電力需求激增,消耗了大量煤炭儲備,導致嚴重的電力短缺。與印度國內的問題相比,更令國際社會關注的是,由于氣候變化,印度政府于5月13日頒布小麥出口禁令,削減大部分小麥出口份額。此舉將進一步推高全球小麥價格,加劇人們對全球糧食危機的擔憂。
印度限制糧食出口的直接原因是國內通脹高企,糧食價格上漲明顯。據印度統計部門發布的數據,該國4月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升至7.79%,為近8年來的最高水平。從長期來看,氣候異常導致印度對國內糧食產量的預期下降,從而提前關緊了糧食出口的閥門。
除了以上兩個原因,印度作為傳統糧食出口大國,其縮減糧食出口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作為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國內農業生產長期承壓。從2018年的統計數據看,印度66%的人口直接或間接從事農業生產。印度農業用地占該國逾一半的土地面積,其耕地占世界耕地面積的11%,其農業人口為世界農業人口的四分之一。
盡管如此,印度的糧食總產量和人均產量卻不高。2021年,印度的糧食總產量約為3億噸,人均糧食產量約220千克。其農業生產效率也不高,畝產僅110千克。
“短命”的法案標志著印度農業改革的失敗,其農業生產力低下的“后遺癥”開始顯現。
印度糧食產量不高的原因,一是天然需求較少。在寒冷的氣候中,人們更容易有饑餓感,需要更多熱量來保持體溫。印度國土靠近赤道,大部分地區是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氣溫偏高,比起溫帶和寒帶國家具有天然的優勢,其國民對糧食的需求不大;二是印度人的飲食結構相對單一,肉類和蛋類攝入不多,特別是肉類的人均消費量,在全球處于低位。這導致其畜牧業飼料的需求量不大,間接拉低了農作物的產量。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印度農業現代化、機械化水平比較低,主要依靠人力精耕細作,對氣候和雨水等自然條件的依賴非常大,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足。其70%的耕地無灌溉設施,依靠雨水灌溉,很多地方仍然離不開耕牛。而且,由于土地改革不成功,印度的大量土地依然聚集在少數人的手中,一些小農和“邊際農”(人均耕地不足0.5公頃)陸續喪失土地,加入了無地農民的隊伍。印度的農村人口約為9億,占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二,其中一半以上是無地農民。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印度的經濟結構仍停留在傳統農業社會,農業人口較多,但糧食產量并不高。
那么,印度為什么還要大量出口糧食呢?這是因為它要發展工業,農產品出口的目的是創匯,然后用外匯到國際市場上購買工業設備和原材料。
印度的國際環境相對較好,國際貿易比較發達,很多國家還直接把生產線轉移到印度。但另一方面,印度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一直難以增強,甚至不及鄰國孟加拉。這導致印度國際貿易長期存在逆差,每年外流約2000億美元,要花費大量外匯進口工業用品和消費品。怎么彌補這一缺口?一是靠糧食出口,二是靠海外勞動力的僑匯。
據《印度時報》分析,糧食生產和出口受到氣候變化的沖擊,是印度農業改革失敗的“后遺癥”。
印度莫迪政府的農業改革法案于2020年9月在印度議會通過,隨即掀起軒然大波。農改法案由3部分組成:《2020年農產品商貿(促進和便利)法案》允許農民將農產品出售給農產品市場委員會(APMC)以外的糧食貿易商,即可不通過中間商向私營部門售賣農產品;《2020年價格保證和農業服務(賦權和保護)法案》允許農民與加工企業簽訂銷售合同,按約定價格進行訂單式生產;《2020年基本商品法修訂案》將谷物、豆類、油籽、食用油、洋蔥和土豆等商品從基本商品清單中刪除,并取消對它們的存儲限制。
農改法案意在放松國家管制,利用資本和市場的力量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通過吸引私營資本補足農業基礎性投入不足的短板,同時減輕國家財政負擔。
盡管莫迪政府的初衷是提高農業生產率、促進農業現代化,但短期內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印度農民擔憂農改法案令“最低支持價格”(MSP)體系失效,農業市場被阿達尼集團、安巴尼集團等私營資本操縱,難以確保自身利益。
農改法案在議會通過不久,印度旁遮普邦、哈里亞納邦、北方邦和拉賈斯坦邦等多地就爆發農民示威。數十萬農民“進軍新德里”,大量扎營于首都郊區。莫迪總理多次發表講話加以安撫,但沒能解決問題。迫于緊張的局勢,印度最高法院最終叫停了農改法案。
莫迪和他所在的印度人民黨,采用引入自由市場的方法,倒逼封建農業生產模式消亡。農改法案的重點就是取消“中間人制度”,讓農民自由買賣糧食。之前印度對于糧食一直規定有最低收購價格,即政府給農民兜底。這無形中養出一個龐大的地主利益集團。莫迪的做法是取消所謂兜底制度,激發農業生產潛力。但是,地主利益集團鼓動農民反對農改法案。這種情況頗為“魔幻”——農民與地主集團站在一起,反對政府實施的糧食價格改革。
農改的失敗不僅意味著印度農業自由化改革受挫,農業生產力得不到提高,也說明經濟自由化改革“說易行難”。印度政府的公信力遭到動搖,降低了投資者對新德里推動改革以改善營商環境的期待,不利于印度經濟長期發展和增長潛力的釋放。
首先,這凸顯了印度經濟改革易受選舉政治掣肘。對于選舉政治的顧慮令印度政府的經濟政策難以真正服務于長期發展目標,而是受制于短期選舉利益。莫迪此前堅稱農業改革有助于吸引農業投資、使農民受益,拒絕撤回法案,到頭來卻因邦議會選舉而態度遽變,表明他所主推的經濟改革難以突破選舉政治限制。
其次,印度政府政策出現反復,動搖了改革的信心。印度依賴服務業為龍頭帶動經濟增長的模式面臨瓶頸,需推動經濟改革發掘新增長點。投資者期待莫迪推動新一輪自由化改革,提供新的增長動力。印度農改法案是經濟自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被視為繼商品和服務稅改革之后的重要改革。在農民抗議和地方邦選舉壓力下,莫迪最終放棄已在議會通過的農改法案,嚴重動搖投資者對印度經濟改革的信心。同時,既得利益集團通過動員農民抗議成功阻止改革,也鼓勵了保守勢力通過支持工人罷工、農民抗議等方式反對其他政府改革??梢韵胍姡《日苿拥膰衅髽I私有化改革也將面臨更大障礙。

田間的印度農民
再次,印度政府難以治愈經濟發展痼疾。印度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不足,“靠天吃飯”、生產率低下長期掣肘農業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政府長期依靠化肥和糧食補貼維持農民生存、贏得農民好感。高額補貼支出擠占了政府用于農業的生產性投資,成為巨大財政負擔,形成惡性循環。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