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苗

“東來順的羊肉——真叫嫩!”“六必居的抹布——酸甜苦辣都嘗過”“同仁堂的藥——貨真價實”“砂鍋居的買賣——過午不候”……這些印刻在我們回憶里的“中華老字號”,不僅承載著世代相傳的產品和技藝,書寫著百余年歷史的傳奇故事,更蘊藏著中國獨特的文化。
“字號興,正當時”。隨著國內消費升級,老字號的品牌價值日益凸顯,逐漸得到消費者和廣大投資者的青睞。但同時,老字號品牌對簿公堂,知識產權案件頻發,新時代的老字號知識產權問題引人深思。
老字號是指歷史悠久,世代傳承的產品、技藝及服務,不僅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且取得社會廣泛認同,是具有良好信譽的品牌。老字號有“中華老字號”和“地方老字號”之分,在我國由專門的政府機構進行認定,目前中華老字號由商務部進行認定,數量有1128家。
許多老字號歷史悠久,在現代法律制度對于企業名稱給予法律保護之前便已存在,但那時只是商業活動的一種形式。過去的商家對于自己商品的信譽、品質都有體現自己文化的一個“字號”,也有自己必須遵循的商業文明及規則,類似家訓。
中國法學會知識產權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劉春田認為:“字號”和“老字號”是工業文明以來產生的新的財產形態。其不僅是商譽、傳承、標記,也是企業經營者的重要財產,更是生產財富的工具。在現代經濟體系下,“字號”體現為企業名稱,賦予“老”字,表明它在經濟活動中有著悠久的歷史。
“字號”與“商號”類似。我國自農耕文明時代,便開始有了“商號制度”。所謂“只此一家,別無分號”說的就是古代交通不便,對商業地域發展所造成的局限。隨著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繁榮,以及近代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商業逐漸繁榮。1903年,我國開始有了“商標制度”,在新技術條件下,商品的流動、商號以及商標制度逐漸趨于統一。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知識產權學院常務副院長張平認為:商標和商號都有標識商品來源的作用,共同點在于兩者本質作用都是區別來源,不同點在于商標即“認牌購物”,商號即“認店購物”,且在我國由兩個不同的行政部門進行認證和確認。一個受到市場經濟下商標制度的調整,而另一個則是原有體制留下的按照企業名稱登記,按照行政區域劃分。比如“同仁堂”是一個商標,但可以通過企業名稱登記無數個“商號”。
北京的全聚德,上海的杏花樓,南京的綠柳居,揚州的富春茶……我們的老字號品牌大多負有歷史傳承,先天就具有不證自明名牌價值,用了老字號自然就有市場,有市場就有價值。
這些建立于公私合營前的民族工商業品牌,經歷過朝代更替,經歷過政權更迭,經歷過戰爭洗禮,經歷過體制轉換。從目前的老字號知識產權糾紛案中可以看出,其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冒用老字號,假冒注冊商標的不正當競爭,二是歷史遺留問題導致的老字號品牌權屬不清。
搶注商標,搭老字號便車,“傍”名牌銷售。
比如2021年,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辦理了兩起侵犯老字號“同仁堂”品牌注冊商標案。一是通過小作坊生產、銷售假冒同仁堂品牌的產品。在這起假冒注冊商標案中,張某利用外地采買的散裝冬蟲夏草,運至北京,再從路邊煙酒店回收包裝盒、包裝袋,利用網絡定制各類商品標識和防偽標識,在家中將冬蟲夏草包裝,然后對外銷售。在被公安機關抓獲后,警方不僅在家中查獲了大量同仁堂品牌的產品,還查獲同仁堂品牌的火漆印組合商標標識55貼,同仁堂健康防偽標識34張,產品質量合格標識1260貼等。經統計,涉案金額達10余萬元。
二是冒用“同仁堂”品牌經營,并銷售假貨。據查,馮某在陜西省某市經營藥店,在未得到同仁堂品牌授權的情況下,在其經營的藥店中私自懸掛同仁堂招牌招攬客人。2019年9月,馮某多次通過非正規渠道購進假冒同仁堂品牌的冬蟲夏草,后以當面交易或物流方式往北京海淀區發貨,且上述商品均為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涉案金額達6萬余元。2021年11月12日,經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人民法院以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判處被告人馮某有期徒刑8個月,并處罰金3萬元。
歷史遺留問題導致的權屬不清、商標品牌糾紛不斷。
老字號大多經歷了產權的變更,有些老字號商標的所有人、使用人并不清晰,企業之間,企業與老字號傳承人之間為爭奪商標權屬鬧得不可開交。比如“北京同仁堂”狀告“南京同仁堂”“天津同仁堂”。還有廣藥集團與加多寶集團的“王老吉”商標之爭,以及外觀方面的“紅罐之爭”等都是商標權屬問題。
還有的因為歷史問題,使得老字號傳承人沒有商標的使用權和所有權。比如“義興張”道口燒雞傳承人,為了追回商標權歷時38年,花費800萬元。據了解,“義興張”創始人張炳,乾隆年間得好友的清宮御膳燒雞秘方,聲名大振,生意興隆,當取“義友濟興”之意,定鋪號為“義興張”,“道口燒雞”尤其出名。但后面由于歷史原因,其傳承人張存有丟失了自己的商標近40年。為了這枚商標,他于1999年開始四處奔走,直到2018年8月,當時擁有商標權屬的公司同意將商標轉讓給張存有,轉讓費800萬元。張存有絲毫沒有猶豫,立馬同意。至此,老字號的商標權終于回歸。諸如此類的案件還有很多……
老字號話題,在這個創新驅動發展、高質量發展時期具有重要意義。對“金字招牌”的知識產權保護,全國各地都在發力。其不僅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的傳承,更是新時代經濟發展,老字號品牌走出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保護力推動力。
在北京,為護航老字號健康發展,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四分院與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檢察院兩級聯動,在“大柵欄商區”與部分老字號企業座談交流。在了解企業法律需求的基礎上,于2021年12月9日,在北京市西城區“大柵欄商區”設立老字號知識產權保護檢察聯絡室,建立知識產權檢察保護工作機制,并推出刑事檢察、民事監督、公益訴訟、刑行銜接、犯罪預防、普法宣傳的“西檢六條”,全力提供一站式“檢察套餐”服務。
在日常辦案中,檢察部門也十分注重對老字號的保護。比如,在辦理上述兩起侵犯老字號同仁堂品牌注冊商標案中,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不僅及時對老字號品牌商標權利人告知權利并傾聽權利人訴求,為權利人提供維權指引,推動權利人實質性參與訴訟,還積極為商標權利人提供“隨案會診”的檢察服務等。
2022年3月,《商務部等8部門關于促進老字號創新發展的意見》正式印發。意見從加大老字號保護力度、健全老字號傳承體系、激發老字號創新活力、培育老字號發展動能四方面提出了包括保護老字號知識產權、促進老字號集聚發展等在內的13項具體措施。意見明確:推動電商平臺設立老字號專區,鼓勵有關旅游機構將老字號納入旅游路線進行重點推介,放寬對老字號店鋪裝潢的管理要求,允許老字號按照傳統或原有風格對門店進行修繕,保留符合要求的傳統牌匾。支持經營業務相近或具有產業關聯關系的老字號企業進行整合重組,打造老字號企業集團。
在上海,五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開展上海老字號認定的若干規定》于2022年3月1日起施行。對上海老字號的申請認定、標識權屬、違規整改進行了規范,且今后上海市將每三年認定一次上海老字號,老字號品牌并非“只進不出”。新一輪的上海老字號品牌認定,正是希望通過健全名錄,引導更多老字號重視品牌發展,強化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從而深化上海老字號品牌的保護、傳承與創新,加快推進上海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
強化老字號品牌保護,不僅需要政府部門的發力,老字號企業自身也要發力。要明確老字號既是民族的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老字號只有不斷國際化才能凸顯其商業價值。要強化意識、加速保護性注冊,堵住被人搶注冊的漏洞,同時注意維持好商標的有效性,為品牌發展助力,為品牌價值加“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