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推動公共關系學術研究,開展公共關系理論建設,本刊自今年起特開設“學術板塊”,按學術論文規范要求刊發公共關系學術論文,特向海內外學者征稿,也歡迎各位老師推薦自己的碩博研究生在此發表論文。此外,每期雜志還將摘編近期已發表在其他學術期刊上的公關論文主要觀點,以供大家學習參考。本期選編了五篇學術論文摘要予以刊發。
(責編>王迪、曾琳智)
論文摘要
視頻天下:語言革命與國際傳播秩序再造
人類傳播史上每一次語言革命的發生,都推動著信息傳播秩序的演變。有聲語言的發展形塑了人類文明的多元共生,文字語言的興盛構筑了文明傳播的區域體系,影視語言的濫觴孕育了工業時代的文化秩序。當今,視頻語言的崛起正在開辟信息時代的開放格局并將再造國際傳播秩序。未來,基于智能VR的發展,人類將回歸全感官的傳播場景,在虛擬與現實同構的環境中超越時空藩籬和文化差異,進入一個視頻天下的新秩序。立足當今,面向未來,中國的國際傳播應以視頻語言為主要抓手,發揮數據驅動、算法治理和大眾創新等優勢,聚焦智能平臺、多元主體和立體交往等領域,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原載《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2年第1期,作者:廖祥忠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公共性與價值之源:中國傳統社會共識觀的演進
為緩解理性和共識危機,西方流行的現代化論述提出了構建公共性、公共理性和交往理性等概念,寄望借由某種程序理性復造社會共識。完整的共識機制須由價值理性與程序理性共同擔保,公共性不能退守、窄化至程序規范之維。中國現代化進程也面臨共識機制重構的挑戰,“一”“多”關系平衡和公共性創生日益成為重大的歷史課題。論文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積淀了豐富的有關社會整合的思想遺產,其中一個主要方面就是價值理性養成和公共性建構。歷代持續推演的人天、群己、和同、名實關系之辯,以及對仁義、禮法、理禮、情智問題的深究,牽涉今日社會共識構建中的諸多關鍵范疇:超越性與世俗性、普遍性與公共性、同一性與多樣性、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真理與意見等。清理中國傳統社會共識觀念史,可發現公道凝攝(明分使群與天下歸仁)、公理體認(理一分殊與心所同然)和公議確證(意見之理與以禮代理)三種共識機制及其價值之源。這三種設計為重構現代社會共識機制,平衡多元與同一、自由與秩序、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等復雜關系,提供了重要的歷史鏡像和觀念參照。
(原載《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2期,作者:胡百精,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標準化與規?;褐袊鴩H傳播的內容生產與市場營銷策略
“讓中國聲音在世界有效傳播”已成為中國軟實力建設的重要課題。論文立足傳播學視角,從國際新聞傳播機構新聞產品的內容生產和市場營銷兩個維度及相關變量探討了提升我國國際傳播影響力的路徑與策略。首先,在內容生產維度,進行新聞篩選時,要樹立國際新聞傳播的中國視角,重點選擇有優勢新聞來源的內容,再逐漸提高在其他次重要議題領域的報道數量,實現效率和導向均衡;在生產流程上,通過“標準化”建設提升對外新聞產品的品質;在門檻規模上,保證基本數量規模的信息輸出;在產品形式上,運用國際傳播的多種內容及深度加工的產品包。其次,在市場營銷維度,國際新聞機構應該利用大眾媒體平臺、專業傳播平臺、自我傳播平臺、人際關系網絡等多種傳播手段,將自己的新聞產品推介到潛在客戶以及其所處的社會環境當中,持續獲得境外媒體曝光,增加知曉度和美譽度。在渠道構建上,新聞產品的展示需要從客戶體驗的角度進行適當分類展示設計,提供清晰的文字說明系統;在新聞產品銷售方面,需要提供面向不同類型用戶的清晰的購買指導系統、便捷的支付系統或多種可選的產品傳輸方案。
(原載《傳媒觀察》2022年第2期,作者:喻國明,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潘佳寶,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講師)
新時代中國國際話語權建構的現狀與進路
中國新時代國際話語權的建構,是中國從世界大國邁向世界強國過程中必然要面臨的時代挑戰和歷史選擇。國際話語權的建構是一個內生力量向外延展的過程,取決于中國自身繁榮發展的制度基礎、文化表征和社會景觀。論文認為,新時代我國國際話語權建構的進路必須以戰略傳播體系為底層支撐,搭建立體話語網絡,即將多層次多維度的力量作為話語主體納入國際傳播工作格局中,實現由單一官方傳播向多元全民參與的轉變;以制度文化基礎為內生力量,充實多元話語內核,即用優越堅實的制度基礎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表征來支持國際傳播話語,并以兼具道德人文關照和普世價值理性的話語內核來解構西方狹隘的民族中心主義、絕對主義、自利主義導向下的國際輿論體系;以核心價值觀念為終極指引,實現共同話語認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超越單民族、國家的認知局限,實現了人道主義思索和全球福祉聚焦的視野轉向,且具備將“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口號付諸實現的潛力。論文還提出,在具體的話語權建構和國際傳播實踐中,需要處理好價值觀的個別性與普遍性、包容性與沖突性的關系。
(原載《人民論壇》2022年第3期,作者:胡正榮,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教授)
藝術化轉向: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破圈”之道
作為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國際輿論場上的作為卻至今未能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們在硬實力日益提升的同時,文化軟實力建設相對滯后,國際傳播效能尚待提高。通過反思近年來中國文化走出去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論文提出要樹立一種“內外無別”的國際傳播觀念。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在傳播主旨上對全球受眾一視同仁,不分內外;摒棄對內、對外的執念,自覺置身于人類命運共同體之中,把中國人民的命運與全人類的命運聯系在一起;關注全人類共同關心的議題,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立場上,用全人類喜聞樂見的內容和話語方式參與國際輿論,講好全人類的故事。論文提出了國際傳播尤其是文化傳播的“藝術化轉向”之路,從傳播觀念的變革、傳播內容的選擇和傳播話語的轉換三個維度,對國際傳播“藝術化轉向”的可能路徑進行了探討,認為它或許會成為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破圈”之道。
(原載《當代傳播》2022年第3期,作者:夏德元,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教授;薛雅丹,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王迪、曾琳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