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雁 李冬冬
[摘 要]在中國-東盟教育合作背景下,廣西高校教師與東盟高校教師的學術交流越來越頻繁,廣西高校教師面向東盟的科研國際化獲得了新的機遇,如何構建一個促進廣西高校教師面向東盟的科研國際化的模式,是當前廣西眾多高校的科研管理者探討的主題。通過對部分廣西高校的380位教師及管理者的問卷調查,以及對16位教師深度訪談數據的收集,課題組運用描述性統計和相關性分析方法對數據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和東盟高校進行學科建設合作、共建科研平臺、共同謀劃學術論壇、關注中國-東盟熱點問題等促進教師科研國際化的措施,與受訪者學歷、職位、學校規模、師均科研經費有顯著的相關性(P<0.05)。研究認為,構建一個以凝練面向東盟的學科方向為引領、學院平臺建設為主體、學科平臺為中心、學術團隊為主力的“四位一體”的閉環結構,能夠將優質的科研資源有效融合到一起,促進廣西高校教師面向東盟的科研國際化。
[關鍵詞]中國-東盟;高校教師;科研國際化;四位一體
[中圖分類號] G6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04-0014-05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的加快,高校教師科研國際化成為全球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高校教師科研國際化程度也是評價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指標,《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要求高校要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促進教師科研國際化。當前,中國-東盟高等教育合作蓬勃發展,廣西高校教師是促進中國-東盟高等教育合作的主力軍,是推動區域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如何促進廣西高校教師面向東盟的科研國際化,打造地方高校的科研國際化特色和優勢,是廣西眾多高校學者們探討的課題。廣西大學在2005年成立的中國-東盟研究院,以設定研究所和研究方向的模式吸引國內外高校及研究機構的科研骨干組建研究團隊,是廣西高校面向東盟科研國際化的典型。其他,如廣西民族大學的中國-東盟研究中心、廣西師范大學的中國-東盟關系研究所、廣西財經學院的廣西(東盟)財經研究中心,以及廣西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的東南亞經濟與政治研究院等研究機構,都以一定的形式吸引廣西高校教師參與面向東盟的科學研究。然而,隨著中國-東盟高等教育合作的升級,廣西與東盟經濟合作發展態勢良好,廣西高等教育領域的教師科研國際化模式亟須升級,以期形成與東盟高??蒲泻献鞒B化的互動。為了順應這一需求,本研究旨在探索構建中國-東盟教育合作背景下促進廣西高校教師科研國際化的有效模式。
一、高校教師科研國際化研究現狀分析
(一)教師科研國際化內涵研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高校教師科研國際化定義為高校教師跨文化的見解融入高??蒲械膭討B過程。國外學者Knight則認為,高校教師科研國際化是在高等教育國際化過程中,將國際跨文化維度融合到高??蒲蟹展δ苤?,從而提升高校國際化的軟實力,創造國際價值的全過程。國內學者普遍認為,高校教師科研國際化程度是衡量高等教育國際化內涵的重要指標,是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不斷發展、變化及融合過程的必然結果。
(二)關于衡量高校教師科研國際化的指標研究
美國的Arum和Water(1992)認為,衡量高校教師科研國際化的指標包括教師年度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頻次、跨國科研合作項目的數量、科研成果在國際上的轉化量、教師發表國際學術論文或專著的數量及引用數量。這一觀點獲得國內外學術界的普遍認可。李盛兵(2005)根據科研活動的基本組成要素構建了衡量高校教師科研國際化的科研課題國際化和國際型學術會議2個二級指標,以及課題組成員、研究資助、信息資源以及科研成果發表與應用的國際化4個三級指標。西南交通大學的國際化評價研究中心將高校教師科研國際化評價指標體系分為研究和成果2個二級指標,研究指標主要包括國際科研合作項目數和來自國外科研資助經費總額,成果指標包括教師發表國際學術論文的數量和質量、獲得國際專利數及中外合作實驗室、研究基地數等三級指標。陳昌貴(2009)、張妍(2017)等學者則用教師參加國際性學術會議頻次、科研合作項目的國際化和科研成果的國際化三大指標來衡量高校教師科研國際化水平。
(三)教師科研國際化路徑研究
Knight(2004)從項目和組織兩個方面來論述高校教師科研國際化的路徑,他認為高校教師科研國際化是教師參與國際化科研項目的培養到水平提升的過程。John K. Hudzik(2011)則認為,高校教師科研國際化可以從教師參與國際性學術研討活動、撰寫國際學術論文技巧的培養等基本要素方面來提升教師科研國際化水平。還有一些學者從建立跨國主題研究中心、聯合研究項目、發表國際學術論文、開發學術領域方面的國際研究伙伴等方面來論述提升教師科研國際化的路徑。
中國與東盟高校的教師科研合作起步較晚,雙方高等教育的合作是隨著經貿合作的加強而不斷深入的,各國間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程度差異很大,馬來西亞、新加坡的高校國際化比較普及,在教師科研國際化方面有很強的競爭優勢,廣西高校教師科研國際化方面與之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如何在這種充滿機遇和挑戰的環境下探索教師科研國際化發展路徑,是本項目研究的主要問題。筆者通過對文獻的分析發現,現有的理論能夠為本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但無法完全滿足本課題研究的需要。因此,本研究在現有理論基礎上,設計問卷及訪談提綱,通過對研究數據的分析,探索中國-東盟教育合作背景下提升廣西高校教師科研國際化發展的路徑。
二、調查設計與研究方法
對高校教師科研國際化研究現狀進行分析發現,國內外多數學者用教師科研的“過程”和“結果”來衡量其國際化程度。高校教師科研國際化包含了區域、高校、院系及教師個體多個層面,以往的研究在觀察教師國際化方面主要采用科研的國際交流、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及科研成果等量化指標。顯然,量化的數據能夠提供更詳細的高校教師科研國際化信息,能夠發現大學之間的比較優勢與差異,然而,僅僅靠定量的分析,是無法深度了解和理解問題產生的原因及探索解決問題的路徑的。本研究數據首先運用問卷調查的方法收集量化數據,其次使用深度訪談的方法收集質性數據,以便能夠更深入地分析研究問題。
(一)問卷調查數據的收集
結合已有的研究及廣西高校的具體情況,課題組采用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的方式收集數據,分別擬定了《廣西高校面向東盟教師科研國際化發展情況調查表》及訪談提綱。問卷收集了被調查高校五個方面的具體數據:一是高校面向東盟問題的研究機構,包括研究所、研究基地;二是教師面向東盟的研究主題,包括科研課題、研究熱點、學術論文;三是教師參加面向東盟學術會議情況,包括面向東盟問題的國內外研討會、論壇;四是教師面向東盟的人文交流活動,包括政府舉辦的、民間團體組織的、學術團體組織的交流活動,學校舉辦的國際論壇,師生出國參加的國際會議;五是教師獲得東盟問題研究的國際合作科研項目與經費、校際國際科研合作協議。問卷調查旨在提供廣西高校面向東盟國際化現狀的輪廓性認識,并以此為基礎結合訪談數據,構建一個促進廣西高校教師面向東盟的科研國際化的有效模式。
(二)訪談數據的收集
課題組根據研究的問題,在問卷分析的基礎上,設計訪談提綱,并按照理論抽樣原則,從具有面向東盟科研國際化的廣西高校中選擇深度訪談對象??紤]到人口統計學變量可能影響教師的觀點,在研究取樣時,采取男性和女性的訪談人數大致相等、自然科學和人文社科背景的訪談人數大致相等的原則,最終選擇了16位訪談對象。課題組對每位人員進行面對面的深度訪談,在征得同意的前提下獲得訪談錄音,經整理得到16份訪談備忘錄。調查通過半結構化深度訪談,系統收集數據,主要圍繞著以下話題展開:1.請您談談廣西高校面對東盟科研國際化的機遇和挑戰,以及促使您取得國際化科研成果的動機是什么?2.學科、學院、團隊對您取得面對東盟的國際化科研成果有哪些幫助?3.中國與東盟教育交流合作的發展對學校教師科研國際化有哪些促進作用?4.您認為有效推進廣西高校面對東盟的科研國際化的關鍵因素是什么?5.您在參與面對東盟科研國際化過程中遇到哪些困難,是如何解決的?
針對問卷調查結果數據,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方法概括廣西高校面對東盟的科研國際化發展現狀,應用均值比較與相關性分析以及P值檢驗,檢驗各因素之間的相關性程度。對于訪談質性數據的分析,采用的是扎根理論研究方法,遵循“訪談備忘記錄—貼標簽—概念化—范疇化”的流程,依據理論編碼過程,通過持續比較和類屬劃分,建立概念和核心范疇的框架,從而揭示影響促進廣西高校教師面對東盟的科研國際化的深層次問題,結合定量分析結果,構建促進廣西高校教師面對東盟的科研國際化模式。
三、研究發現
(一)調查問卷分析
本研究共發放40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380份。本次問卷的受訪者中(如表1所示),女教師占比67.89%,男教師占比32.11%,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大多高校的女教師都比男教師多。另外,專任教師和其他受訪者比例達76.58%,這樣選擇主要是為了能夠體現一線教師的整體看法。受訪者年齡以中青年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教師為主,他們都是各高校的科研骨干,對教師科研國際化有較為直觀的認知。目前,廣西各個高校的科研力量也以中級與副高級職稱的教師為主,這兩者占比達到84.21%,高校工作年限基本在5年以上。
(二)中國-東盟教育合作能夠促進廣西高校教師科研國際化
研究發現,以往研究認為中國-東盟教育深度合作措施中“學科建設合作”及“共建研究機構”能夠極大地促進高校教師科研國際化,但在本問卷調查中,僅有17.37%和20.26%的受訪者持樂觀的態度。課題組針對這一情況進行訪談獲知,持樂觀態度的大都是兼任管理工作崗的教師,他們認為,隨著中國-東盟教育合作的深入,“學科建設合作”及“共建研究機構”將是廣西高校教師面向東盟科研國際化的著力點,通過這兩個平臺,能夠挖掘雙方共同的研究熱點,快速提升廣西高校教師的科研國際化水平。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分別有74.47%及62.63%的受訪者持不確定的觀點,他們大都覺得這兩項措施受限所在的學校科研條件及自身科研能力,實現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不抱樂觀態度。與此相反,絕大多數的受訪者都贊同促進教師科研國際化的其他舉措,其中,對“與東盟高校合作共建科研平臺”持贊同意見的占比為80.26%;贊同“與東盟高校合作舉辦學術論壇”的占比為86.84%;贊同“關注中國-東盟熱點問題研究”的占比為91.84%;贊同“教師到東盟高校訪學”的占比為70.53%;贊同“提升教師外語學術交流能力”的占比為77.1%。此外,通過深度訪談得知,“與東盟高校合作舉辦學術論壇”及“關注中國-東盟熱點問題研究”是目前廣西高校提升教師面對東盟國際化水平的重要舉措,例如廣西大學與泰國的那黎宣大學合作舉辦的“Business, Economics and Communication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廣西民族大學與老撾國立大學聯合舉辦的“中國-老撾高等教育合作論壇”等,是提供給廣西高校教師與東盟高校教師進行學術交流的平臺。研究還發現,廣西的大部分高校都有相關的中國-東盟熱點問題研究,特點是研究面比較廣,但合作渠道窄。
(三)數據相關性分析
表2采用Spearman 和Pearson相關系數計算,P值<0.05具有統計學意義,顯示正相關。根據調查問卷分析發現,持“與東盟高校進行學科建設合作”和“與東盟高校合作共建科研平臺”這一觀點的受訪者,跟其職位、學歷、所在學校規模、所在學校師均科研經費有顯著的相關性(P<0.05)。訪談的數據顯示,任職學校中層管理的教師大都持這一觀點,他們認為與東盟高校在學科建設與科研平臺方面的合作能夠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國際學術交流機會,在積極促進高校教師科研國際化方面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另外,受訪者學歷層次、所在學校規模及科研經費與這兩者也呈正相關,博士學歷的受訪者大都認可學科建設和科研平臺的合作是推進廣西教師面向東盟科研國際化的基礎,學校的規模和科研經費的投入也和“與東盟高校合作共建研究機構”和“所在學校規?!背收嚓P,原因是規模大的高校和科研實力強的高校對合作有更大的需求,使得這些高校教師對高層次的深度合作滿懷期待?!芭c東盟高校合作舉辦學術論壇”與受訪者學歷、所在學校規模及所在學校師均科研經費呈正相關,這類高校教師認為,合作舉辦國際學術論壇是促進教師學術研討最有效的方式。東盟大多數國家的高等教育都承接西方的學術體系,教師科研國際化程度較高,教師間通過學術研討的交流,能夠達到良好的效果。“關注中國-東盟熱點問題的研究”僅與教師學歷呈正相關,高學歷的教師在科研上凝練研究方向,更為關注中國-東盟的熱點問題,面對東盟問題的研究,廣西高校教師有切身體驗科研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此外,教師到東盟高校訪學、提升教師外語學術交流能力與教師年齡、學歷及所在學校師均科研經費的投入呈正相關。經過進一步分析發現,師均科研經費不太高的高校中,大部分碩士學歷的年輕教師都贊同這兩項舉措。他們認為,到東盟高校訪學,既可以提升教學和學術能力,又可以在外語學術交流能力方面得到相應的提高。在東盟各國,大多數國際學術會議的交流語言都為英文,而提升英語的學術交流能力是高校教師科研國際化的基礎。
四、結論
在中國-東盟教育合作背景下,廣西與東盟高校教師的學術交流會越來越頻繁,這對促進廣西高校教師科研國際化來說是很好的機會,而教師面對中國-東盟問題的研究,也是廣西高校提升教師科研競爭力的一個側重點。通過對問卷和訪談數據的分析發現,“學科方向”“學院平臺”“學科平臺”“學術團隊”是提升廣西高校教師科研國際化的核心范疇。研究認為,構建一個以凝練面向東盟的學科方向為引領、學院平臺建設為主體、學科平臺為中心、學術團隊為主力的“四位一體”的閉環結構,能夠將優質的科研資源有效地融合到一起,促進廣西高校教師面向東盟的科研國際化。
(一)凝練優勢學科方向
受訪的高校中層管理者一致認為,未來廣西高校與東盟高等教育合作的發展應在學科合作上有所突破,凝練優勢的學科方向是提升教師科研能力的關鍵。相比國內眾多同類高校,廣西大多數高校現有的學科優勢并不明顯,而東南亞有不少知名高校的學科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推動廣西與東盟高校的合作,對廣西高校教師的科研國際化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學科發展的過程中,高校要有意識地凝練明確的學科建設方向,打造優勢學科,有效地進行資源配置。促進廣西高校教師面向東盟科研國際化的首要任務就是凝練優勢學科方向,圍繞這一方向,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的學科梯隊研究隊伍,形成匯聚人心的學科團隊。有明確學科建設方向的指引,在與東盟高校學科建設合作基礎上,廣西高??梢岳硇缘貙ふ液献骰锇?,制訂短期、中期、長期的學科建設投入計劃,協同創新,這有利于實現合作雙方的資源共享,從而形成特色分明的學科群;在引導教師科研面向東盟國際化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以重大學科任務為牽引,建設青年學術創新團隊,以形成特色學科研究領域,從而發揮優勢、突出特色。
(二)學院平臺
根據調研數據的分析,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都認為學院平臺是教師科研國際化的支撐主體,教師科研的研究基礎都離不開學院平臺。因此,學院平臺要完善教師面向東盟科研國際化的體制機制,擴大開發度,加強與東盟高校的協同創新。其中,培育面向東盟問題的研究項目,鼓勵和扶持教師申請與東盟高校合作科研項目,積極參與東盟大學聯盟組織,構建實質性的與東盟各高校進行學術合作交流的網絡和對外合作平臺是關鍵。還應通過學院平臺的建設和完善、學院平臺的培育等措施,大力促進教師面向東盟的科研國際化,構建教師國際化科研體制機制,加速推進科研優勢的培養。此外,學院可以建構與東盟高校的學術交流平臺。在當前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高校教師有跨境學習的經歷,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對教師學術水平的提高有積極的作用,對培養教師科研習慣、改善研究方法有積極的作用。
(三)學科平臺
應與東盟各高校合作,共建學科平臺,通過學科平臺建立健全支撐學科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與東盟各高校創新資源和要素的有效匯聚,依托學科優勢,推動教師科研協同創新能力的提升。學科平臺建設有利于進一步挖掘東盟高校資源,培育新的高端科研平臺,推進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有利于發掘新機遇,開展高層次學術交流、人才互換與合作研究。與此同時,要積極與東盟研究機構、企業等進行廣泛合作,積極推進面向東盟產學研基地的建設。另外,應依托信息化技術,搭建廣西和東盟各高??蒲泄蚕砉芾砥脚_,以提高學科平臺的使用效率。
(四)學術團隊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文化多元趨勢的深入,高校教師都意識到教師科研國際化成為高校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同教師的訪談中,大家都表示學術團隊的建設是目前教師科研發展的瓶頸。針對教師訪談數據的分析,凝練出“梯隊結構”“自身建設”“研究熱點”三個核心范疇。其中,合理的梯隊結構是學術團隊發展的需要,在本次調研的高校中,不少高校中青年教師居多,難以群聚一個結構合理的學術團隊,也因此限制了教師科研水平的提高,難以把握當前研究的熱點。此外,在本研究的問卷數據中,教師對自身建設特別重視,他們認為學校提供東盟訪學交流平臺,以及自身外語應用能力的提升是促進教師面向東盟科研國際化的前提條件。
本研究認為,在中國-東盟教育合作背景下,探索促進廣西高校教師科研國際化的模式,能促進教師或學術團隊的發展。廣西高校構建“學科方向”“學院平臺”“學科平臺”“學術團隊”四位一體的發展模式,能夠更有效地提升廣西高校教師面向東盟的科研國際化水平。首先,高校團隊要科學凝練面向東盟的優勢學科方向,在東盟高校中尋求合作伙伴,打造優勢或特色學科。其次,要激活學院平臺和學科平臺,建立合理有效的教師科研國際化激勵機制,提升教師科研的積極性,圍繞學科建設目標,瞄準中國-東盟問題研究熱點,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最后,要激發學術團隊的活力,提升整體學術團隊的科研國際化積極性和創造力。
[ 參 考 文 獻 ]
[1] 李盛兵.大學國際化評價指標體系初探[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113-116,160.
[2] 陳昌貴,王璐.“研究型大學國際化:機遇與挑戰”研討會綜述[J].教育研究,2009(12):105-106.
[3] 陳昌貴,曾滿超,文東茅,等.中國研究型大學國際化調查及評估指標構建[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4):116-135,190-191.
[4] 張妍.研究型大學依托科研培養人才的保障機制構建[J].中國高??萍?,2017(8):53-54.
[5] Knight, J. Internationalization remodeled: Definition, approaches, and rationales[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4(1):5-31.
[6] Hudzik, J. K. (2011). 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ization: From concept to action[M]. Washington, DC: NAFSA: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ors,2011.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