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美英
“雙減”工作如火如荼在學校開展,在給學生和家長帶來新的機會和改變的同時,也給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教師或多或少都有了些焦慮:“雙減”怎么減?減了作業減了練習,怎么落實課堂教學質量?那么該如何科學地進行語文作業設計,達到既減負又增效呢?筆者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嘗試。
一、要設計好作業的時間
學生做作業時間不是越長越好。從研究上來說,完成作業時間在一定的范圍之內,但凡超過了一個拐點以后,學生做作業的時間越長,學習效果可能就越不好。還有,如果作業做得太晚,學生得不到充足的睡眠休息時間,第二天聽課也就不專心了。因此,為了突出學生做作業的效果,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一定要把握好完成作業的時間。
二、作業設計層次化,讓作業布置更具針對性
作業布置要遵循因人而異,盡可能地做到作業分層。讓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獲得輕松、愉快、滿足的心理體驗。作業的分層應包含作業量的分層、作業難度的分層。學困生要側重做教材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練習,如,生字、詞語、背誦等鞏固練習;中層生重在訓練對知識點的理解和基本使用;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則可設計一些靈活性較強的作業。這樣,學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鍛煉,還滿足了他們渴求知識的心理。同時,我們還要注意采取激勵的方法,使各個層次的學生不僅能做好作業,還敢于挑戰更高難度的分層作業,讓學生在這個挑戰過程中取得成就感。
三、設置“自助餐”式作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我們可以設計一些讓學生自由選擇的作業,以此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教學古詩《楓橋夜泊》這節課后,可安排這樣的作業:1.背誦詩歌。2.默寫古詩。3.說出詩的大意。4.給詩配一幅畫。5.改編成小話劇,并進行表演。6.仿寫一首詩。讓學生任意選兩項或幾項去完成,這樣,學生有了選擇的余地,能根據自己學習興趣,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完成小學語文作業。
四、設計實踐性作業,提高作業布置成效性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水平。”因此,我們應努力挖掘教材的多元智能因素,將過去單一的文本作業改為多元的生活化作業,讓語文作業形式生活、活潑、有趣。
1.畫一畫,再現情景
讓學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自覺動手以直觀、形象的畫面再現原文或部分段落。這可有效強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如,教學完《牛郎和織女》一文后,筆者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繪制連環畫并配上簡短文字,從而提升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力、概括力。對一些游記類文章,則可讓學生畫游覽線路圖,標明路程、位置、景點名稱、特點等。
2.說一說,增強表達
培養小學生口語交際水平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口語交際水平唯有在日常交際實踐中才能形成、提升。對于教材中出現的一些情節、情景等,可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讓學生展開想象,說一小段話。如,學完《珍珠鳥》后,筆者給學生布置了作業:“作者用他的關愛和尊重與小鳥逐漸熟悉了,同時也贏得了小鳥的信賴,這是多么溫馨的畫面呀!但是,這些畫面沒有聲音,你能結合課文內容展開想象給他們配解說詞嗎?要求:選擇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中任意一種人稱來表述。”這時,有的學生把自己當成小珍珠鳥,有的把自己當成作者,還有的把自己當成旁觀者,緊密聯系生活,說得繪聲繪色。
3.查一查,擴大信息
為了深入理解課文,擴大知識面,可讓學生在課前預習時查閱資料,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情況,閱讀作者的一些作品,并作必要的復制粘貼,整理成“摘抄”筆記。學了課文,并不意味著學習的結束,還可布置延伸性的作業,如,閱讀與本文有關的資料,做一些探究或調查。這樣的作業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
4.做一做,開發潛力
讓學生動手操作,多種感官協同活動,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得更深刻。如,教完《風向袋的制作》一課后,筆者布置學生根據風向袋制作的四個步驟動手制作一個風向袋,這不但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的多元智能都得到了發展。
總的來說,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作業布置中,想要保證“雙減”政策能夠順利實施下去,要求教師分析和把握學生做作業的現實情況,根據需要優化作業設計,從而讓語文作業的布置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張志強.小學高年級語文作業設計初探[J].課堂內外·教研論壇,2013.
[2]魏二云.淺議小學語文作業設置的“減負增效”[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0.
[3]施秋瑾.語文教學創新素質的培養[J].陜西教育(教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