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利偉 黃玉影
摘要: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是指由EB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類急性傳染性疾病。其主要表現為發熱、咽峽炎、肝脾淋巴結腫大。EBV感染機體后,因作用機制不同,會導致不同疾病的產生,臨床預后也大為不同。IM多為自限性疾病,預后良好,但患者長期處于免疫抑制、潛伏感染或遺傳缺陷的刺激下也會并發血液、消化、神經等系統的嚴重癥狀,致預后較差。近年來,隨著臨床專業技術水平的進步,IM的診斷標準更加完善,但IM的癥狀、體征多樣,容易誤診為其他疾病,給該病的診斷和治療帶來一定的困難。目前,對該病在病程中淋巴細胞亞群的變化及藥物治療IM的研究相對較多,因發病機制不明確而研究方向主要有EBV感染機體后引起一系列免疫學變化的進展,也有學者提出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也發揮一定的作用。下面將對國內外IM發病機制的最新進展進行綜述,來進一步對診斷及治療提供一定的臨床指導意義。
關鍵詞: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發病機制;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 R512.7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2)12--01
1 EBV及流行病學
1.1 EBV
1964年,Epstein和Barr從Burkitt淋巴瘤的非洲兒童瘤組織中發現并分離出來一種新型皰疹病毒,將其命名為EBV[1]。EBV為人類4型皰疹病毒,呈直徑約150-180nm球形結構,由類核、衣殼、包膜組成。以類核為中心,可編碼衣殼抗原(VCA)、早期抗原(EA)、和核心抗原(NA)等100多種蛋白;其外由衣殼包繞,為保護病毒遺傳物質的有一定抗原性的蛋白質,可啟動機體免疫應答;在衣殼外由包膜覆蓋,EBV可通過包膜糖蛋白gp350、gp42、gH、gL和gB識別感染靶細胞上的受體[2]。EBV基因組編碼的蛋白主要包括EBV核心抗原;潛伏膜蛋白及 BARTs、BHRF1;EBER1、EBER2[3]。EBV為線性雙鏈DNA病毒γ亞科,其親淋巴細胞性和親上皮細胞性致疾病呈現不同的臨床表現[4]。
1.2 IM流行病學
EBV人群普遍易感。EBV初次感染年齡在發展中國家以2~6歲兒童多見,此階段臨床癥狀較少;發達國家以15-24歲為主,此階段咽痛癥狀較多[1]。全球90%以上的成人會感染EBV。而在兒童期、青春期和青年期,則30%~50%原發性感染表現為IM。性別差異不大。IM各地均有發生,全年均有發病?;颊吆碗[性感染者為傳染源。以唾液傳播為主,如接吻、飛沫傳播,也可通過血液和性途徑傳播,一旦感染,會終生攜帶該病毒[1]。
2 發病機制
IM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但免疫學因素在該病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已經得到廣泛研究,也有學者提出環境因素及遺傳因素或為引起IM多種機制中的一種[6],尚需進一步證實。IM由EBV感染引起,探討其侵入人體后引發的一系列免疫反應至關重要。人體免疫系統在受到病原體感染后,會產生相應的固有免疫應答與獲得性免疫應答。后者根據參與機體應答反應的細胞種類和機制不同,分為細胞免疫應答和體液免疫應答。由免疫細胞通過分工,清除相應的病原體,以保護機體[7]。
2.1 環境因素
人體因冬季陽光照射不足而缺乏維生素D,其增強樹突狀抗原呈遞細胞免疫耐受的作用會減弱,這便增加了發生IM的易感性。另外,因EBV在患者唾液中存活時間長,可通過切斷傳播途徑的方式來降低EBV的感染率,從而減少IM的發生。環境影響因素為研究IM發病機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其具體機制尚需進一步研究。
2.2? EBV獲得性免疫應答
獲得性免疫應答指機體受到抗原刺激后,抗原特異性 T/B淋巴細胞識別抗原并發生活化、增殖、分化,進而產生一系列生物學效應的過程,根據參與機體應答反應的細胞種類和機制的不同分為細胞免疫應答和體液免疫應答。其中,IM患兒的細胞免疫應答作用較強。EBV作用于機體后,會出現免疫功能紊亂[4]。
B細胞對EBV抗原的反應時間存在差異。在IM急性感染期,EBV-VCA、EBV-EA抗原常檢測為陽性,EBNA-1抗體通常在IM患者康復后才出現,臨床診斷中,可依據這些抗原抗體檢測指標判斷是否為急性期感染。EBV-VCA、EBV-EA抗原可激活T淋巴細胞、NK細胞,通過一系列免疫反應使受感染的B淋巴細胞被清除[3]。B細胞的免疫失調可抑制 EBV 特異性抗體的產生,導致 EBV病毒載量增加及其抗原特異性 CD8+T細胞的激活失控 。
2.3 遺傳因素
李巧[3]根據EBV陽性霍奇金淋巴瘤和HLA-Ⅰ類分子基因的多態性存在明顯關系推測,EBV感染所致IM可能與此相關。在遺傳性研究中,人類白細胞抗原I類分子基因多態性與IM發生的關聯性研究和同卵雙胞胎均患IM的比例高于異卵雙胞胎的調查,證實了IM具有遺傳易感性[4]。筆者認為,該現象也可能為家庭環境因素造成,即與EBV感染者接觸時間長短,共同生活相關,遺傳因素在IM中是否起一定作用,仍需進一步的研究去證實。
3 小結
EBV感染引起機體的淋巴組織增生。通過EBV表面的膜糖蛋白gp350/220與B淋巴細胞膜表面的受體CD35/CD21結合后,通過細胞內吞作用進入到被感染的B淋巴細胞中不斷增殖,使EBV長期潛伏在人體中。但隨著受感染B淋巴細胞被某些誘導因子激活后,其細胞膜表面發生抗原性變化,誘導機體產生免疫反應,刺激CD4+T淋巴細胞產生輔助性T細胞(Th)型細胞因子,激活NK細胞和CD8+T淋巴細胞,產生CTL。
為此,研究IM患兒的免疫學因素,探討更加具體的免疫學機制,能夠更好的為該病提供診斷及治療思路。因大多數IM患兒臨床表現存在個體差異,為此,探討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等在該病發病機制中的作用也非常有意義,需要我們進一步去研究。
參考文獻:
[1]葉東梅,張志偉,劉勇.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病理分期與鑒別診斷[J].中華病理學雜志,2019,48(05):421-424.
[2] 髙雅.73例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者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征分析[D]昆明:昆明醫科大學,2020.
[3]郭丹,陳兵.EB病毒感染相關血液病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臨床血液學雜志,2018,31(03):231-235.
[4] 夏玉雪,方峻. EB病毒與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研究進展[J].臨床內科雜志,2019,36(6):371-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