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彭博社6月23日文章,原題:大學畢業生太傲嬌,不愿在工廠工作大學教育是投資還是奢侈品? 在中國,如今政府與民眾之間正在上演一場拉鋸戰,其中前者正嘗試改變一種流傳千百年的文化觀念: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無論從絕對人數還是占比來看,中國培養的大學畢業生都遠比美國多。中國教育部估計,去年中國18歲學生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7.8%,明顯高于6年前的40%。在美國,這一比例多年來一直穩定在40%左右。
在高等教育如此普及的作用下,中國的勞動力市場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應屆大學畢業生已取代農民工成為新勞動力的主要來源。供過于求體現在工資上。在中國,藍領工人的平均月薪達到6667元,而芯片或電動汽車零部件制造等行業的專業技師甚至兩倍于此。然而,2021年應屆本科畢業生的起薪僅,為5833元,專科應屆畢業生的起薪比這低20%。
隨著今年應屆大學畢業生人數達到創紀錄的1080萬,穩就業成為中國政府面臨的艱巨任務。更重要的是,日益擴大的就業市場錯配正在影響中國力爭升級制造能力的長期戰略。中國不缺好工作,尤其是在高端制造業。但很少有大學生愿意像他們的父輩那樣在工廠車間與機器打交道。因此,世界最大工廠正在喪失其優勢。2020年制造業增加值僅占中國GDP的26%,比10年前減少6個百分點,德國用了30年才減少這么多。
這種狀況與有關政策不無關系。為提升國內人力資本,中國不斷降低接受高等教育的門檻。20世紀90年代中期,接受職業培訓和進入高中的中國15歲學生的比例為1:1.7。到2020年時,該比例猛增至1:5.5。與此同時,近年來大學錄取率飆升。換言之,中國許多大學生的學業水平并沒有他們自認為的那么好,而是原本就應該接受職業培訓。他們微薄的工資反映了勞動力市場對其技能的評價。
過去一年來,中國一直在努力敦促年輕人學習更多實用技能。去年10月國務院發布加強職業培訓促進就業的意見。中國的學校可能很苛刻,幾乎總是基于學生的成績非正式地將學生劃分為“金銀銅”三類娃。如今新中國已經培養了足夠多的“金娃”,即那些能考入清華大學并有一天將設計世界級電動汽車或芯片的人。中國也有許多足夠靈活的“銅娃”,他們愿意從事建筑或零工經濟工作。最大的問題是“銀娃”,他們認為自己“很金貴”,拒絕生產“金娃”設計的尖端裝備。希望(中國),能順利扭轉這種看法。▲(作者Shuli Ren 丁雨晴譯)
環球時報2022-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