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輝
在2月24日俄烏沖突爆發前卮,中國一直堅持自己的立場和主張,小俄關系的性質并未改變。中國始終靠在和平的一邊,勸和促談;始終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沒有安理會授權的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
其一,中國始終恪守中俄不結盟的原則。.2022年2月4日,中俄兩國發表的《關于新時代國際關系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聯合聲明》(以下簡稱《聯合聲明》)旗幟鮮明地指出,雙方反對北約繼續擴張,呼吁北約摒棄冷戰時期意識形態;雙方敦促美國積極回應俄方倡議,放棄在亞太和歐洲部署陸基中程和中短程導彈計劃;不允許毫無限制地發展全球反導系統;中方理解并支持俄方提出的構建有法律約束力的歐洲長期安全保障的相關建議;反對顏色革命。上述宣示被西方一些人認為是中俄兩國從戰略協作伙伴關系走向同盟關系的開始。俄羅斯特別軍事行動開始之初,西方世界充斥著“中國知情”論,進入3月后又開始喧囂“中俄同謀”論和“中俄軸心”論,再到4月熱炒的“中國軍援俄羅斯”論,以及當前的“中國弱化西方對俄制裁效力”論,無不顯露出西方對中俄走向結盟的猜疑。
事實上,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建立在兩國對當今世界相同或相似的基本認知以及雙方國家利益的基礎之上。但是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從建立到今天不斷攀升新臺階,始終摒棄冷戰式的同盟思維。正如《聯合聲明》中所言,“雙方倡導并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中俄新型國家間關系超越冷戰時期的軍事政治同盟關系模式。兩國友好沒有止境,合作沒有禁區,加強戰略協作不針對第三國,也不受第三國和國際形勢變幻影響”。3月30日,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進一步闡釋了“中俄元首所言的雙方合作沒有上限”:中俄合作爭取和平無上限,維護安全無上限,反對霸權無上限。中俄關系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俄烏沖突沒有改變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性質。
其二,中國始終站在和平一邊。2月25日和6月15日,中俄兩國元首兩次通話,習近平主席指出,中方根據烏克蘭問題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中方立場。要摒棄冷戰思維,重視和尊重各國合理安全關切,通過談判形成均衡、有效、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機制。中方支持俄方同烏方通過談判解決問題。中方關于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的基本立場是一貫的。中方愿同國際社會各方一道,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中方始終獨立自主作出判斷,積極促進世界和平,促進全球經濟秩序穩定。各方應該以負責任方式推動烏克蘭危機得到妥善解決。中方愿繼續為此發揮應有作用。
3月19日,中美兩國領導人通話時,談及烏克蘭問題,習近平主席指出,烏克蘭局勢發展到這個地步,是中方不愿看到的。有關事態再次表明,國家關系不能走到兵戎相向這一步,沖突對抗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和平安全才是國際社會最應珍惜的財富。習主席強調,中國有兩句老話,一句是“一個巴掌拍不響”,另一句是“解鈴還須系鈴人”。關鍵是當事方要展現政治意愿,著眼當下,面向未來,找到妥善解決辦法,其他方面可以也應當為此創造條件/當務之急是繼續對話談判,避免平民傷亡,防止出現人道主義危機,早日停火止戰。長久之道在于大國相互尊重、摒棄冷戰思維、不搞陣營對抗,逐步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全球和地區安全架構。
其三,中國始終堅決反對單邊制裁。俄烏沖突爆發后,'西分國家對俄羅斯施加的制裁多達數千個,中方一向堅決反對任何非法單邊制裁,始終認為制裁從來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有效途徑,只會給相關國家的經濟和民生帶來嚴重困難,進一步加劇分裂和對抗。正如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5月19日主持金磚國家外長視頻會晤時所言,“制裁施壓解不開歐洲安全困境”。中方堅決反對缺乏國際法依據、沒有安理會授權的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這是中方在公開和內部場合一貫秉持的立場。中國要求有關方面在處理烏克蘭問題和對俄制裁時,不得損害中方和其他方面的正當權益。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3月28日的記者會上指出,聯合國190多個成員國當中,有140多個國家沒有參與對俄制裁,這表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是以審慎和負責任的態度對待制裁問題。
綜合來看,中國在與俄烏沖突相關的議題上始終強調盡快停火停戰實現和平,和平對于各國和世界是最寶貴的。我們始終呼吁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顧及各方的利益。中國始虹站在大多數國家的一邊。▲(作者是清華大學俄羅斯研究院副院長)
環球時報2022-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