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桅 陳超
“美國回來了!”拜登政府以此口號“領導”了“印太安全”“印太經濟合作框架”,并領導著對俄制裁以及對中國的戰略競爭。現在,借即將舉行的G7峰會,美國方面想“師華長技以制華”,發起全球基礎設施建設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替代方案”,應對中國的影響力。拜登政府到底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有一種說法是,美囪與其他G7成員預計將投資上千億美元,可給整個“印太”地區創造巨額紅利。拜登政府表示,并算讓這一工作成為其在剩余任期內外交政策的標志之一。這項工作將依靠私營企業的資金,和美國政府“相對適度的直接預算撥款”。而且是與理念相近伙伴合作,確保太平洋地區的開放且不受脅迫的區域環境。
實際上,華盛頓發起G7國家搞全球基建,我們非常歡迎,這也證明中國做對了,連美國也認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我們也準備好競爭,良性競爭能帶來東道國的利益最大化。我們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優勢是全方位的,不怕競爭、歡迎競爭。另一方面,也要準備好美國是來攪局的。近些年來,隨著“一帶=路”建設取得成功,美國出于對抗思維,四處插手、破壞,實際上影響了一些地區和國家的發展。
美西方不斷制造“債務陷阱”“數據陷阱”“基因陷阱”等概念和話術,但并未阻擋“一帶一路”合作向前推進,因為很多地區和國家都需要發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正如習近平主席在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所指出的,“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開歷史倒車,企圖堵別人的路,最終只會堵死自己的路。”
眼下,美國國內的基建都老化了,所謂“兩萬億基建計劃”仍沒著落,新推出的“印太經濟框架”既不是貿易協定,也不是經濟共同體,還不打算遵守多邊貿易規則。那么,即將出籠的G7版“全球基礎設施倡議”能走多遠?如果民主黨在中期選舉落敗,拜登政府又如何兌現承諾?G7其他國家也多面臨通貨膨脹、經濟滯脹的風險,多大程度會配合美國的這場“對抗中國”的游戲? 美國發起的倡議往往是美國主導、政治掛帥,且是排他性的,最終體現的還是華盛頓的自私自利。比如前不久舉行的美國-東盟峰會,華盛頓根本不考慮東盟國家對美國市場準入的普遍訴求,最后高開低走。
“一帶一路”合作契合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惠民生、得民心。共建“一帶一路”追求的是發展,崇尚的是共贏。如果美國能做得更好,我們真誠祝福,并愿意與美國一起推動全球基礎設施建設,一起為世界人民服務,創造全球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一帶一路”合作強調“企業為主體、市場化運作、政府服務、國際才示準”,是全球公共產品。而且,合作方式是由“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情,及基礎設施建設本身特殊性決定的。“一帶一路”六大經濟走廊的沿線國家中,有8個最不發達國家,16個非WTO成員國,24個人類發展指數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如果一刀切地實行西方倡導的高標準市場原則,那就如同將小孩推到賽場與運動健將一同賽跑,脫離實際。因此,基建合作要實事求是,實現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有機結合。
中國主張發展是解決所有難題的總鑰匙;規則當然重要,但需不斷成熟、循序漸進形成。中國改革所探索出的政府-市場雙輪驅動經濟發展模式,正在補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短板,帶來基礎設施建設的“第一桶金”,增強自主發展能力,同時培育新的市場。如果完全按照西方經濟學說依賴市場,就好比把孩子直接扔到大海里,結果可想而知。先讓孩子在游泳池里學會游泳,具備一定能力后再暢游大海。這就是“一帶一路”合作的做法。
整合此前美歐“重建更美好世界”“全球門戶”等計劃,是拜登政府全球基礎設施倡議的出發點,這會帶來哪些挑戰?
按照美方說法,拜登即將宣布的基礎設施建設有五點原則:一是以氣候視角開發更具氣候適應能力的基礎設施;二是建立東道國、發達國家及私營部門之間強大而包容的伙伴關系;三是堅持高標準基礎設施融資、建設、開發、運營和維護;四是創新公私部門氣候投融資模式;五是以氣候智能型基礎設施促進經濟復蘇和就業。
因此,我們對美國的全球基礎設施倡議總體判斷如下:第一,就全球基建需求而言,總體不存在替代“一帶一路”的問題,但圍繞具體項目的競爭門檻恐上升。第二,就全球基建供給而言,西方國家固守“零和博弈”甚至“負和博弈”思維,將為競爭轉向合作制造人為障礙。第三,就全球基建“高標準”而言,美歐恐借氣變等新議題設置隱形“天花板”“玻璃門”。第四,就全球基建“高質量”而言,“一帶一路”建設要防止被所謂空談高標準帶偏。
放眼全球,“一帶一路”的前景是競爭的優化,也是斗爭的歷練。我們準備好了,美國準備好了嗎?▲(作者分別是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當代政黨平臺研究員,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生)
環球時報2022-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