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四海 The rightsVERSE lab創始人
在傳統營銷里,很多人都認同這樣一句話:打動用戶,一個點或許就夠。這一個點,或許打動用戶,或許惹惱用戶。心理學家一般把這樣的點叫做興奮性需求。不同的用戶的興奮性需求不同。
在新興的數字營銷里,是不是也存在一個類似的點呢?
從藝術療愈談起
在尋找這個點之前,我們先來談談一個看似無關的話題——藝術療愈。
恰當的藝術,會有一條線索默默地將你引入它的中心位置,就恰似作品有了自己的靈魂。當你看到它的時候,你的內心也會受到觸動,甚至能帶給你一種參與感。
比觸動更進一步,還催生了藝術療愈。《言語之外——藝術與療愈》策展人劉舒暢認為,當語言不足以承載無法言說的隱藏情感時,藝術療愈鼓勵人們通過沉浸于繪畫、泥塑、拼貼、攝影等視覺藝術的創作,借由豐富的媒介來從容地詮釋內心。藝術療愈有助于釋放和緩解情緒壓力,讓內心得到撫慰。
巧合的是,NFT作品也基本上是基于繪畫、泥塑、拼貼、攝影等視覺藝術的創作。
現在大部分NFT數字藏品都是art-drive(藝術驅動)的,那么,NFT是否也具有療愈功能呢?那些高價收藏戴口罩的無聊猿,戴墨鏡無聊猿的玩家,潛意識里是不是隱藏著一種“被療愈”的心理需求呢?那些熱衷收藏“加密朋克”僵尸、外星人系列數字藝術品的人,是不是內心里隱藏著一個僵尸或者一個外星人呢?
NFT數字營銷
今天,不僅藝術圈在大談NFT數字藏品。在消費市場,也開始流行起了NFT數字營銷。NFT搭建起了頭部IP、優秀藝術家和元宇宙的橋梁,成為數字營銷的新寵。
雅詩蘭黛推出了首個NFT產品。受雅詩蘭黛主打產品“Advanced Night Repair(小棕瓶)”的啟發,該品牌在虛擬時裝周期間免費發放1萬個NFT。用戶進入小棕瓶的棕色瓶內,取得可穿戴的NFT,為用戶的化身提供“發光、容光煥發的外觀”。
奢侈品牌Gucci古馳宣布將與NFT項目10KTF合作推出“10KTF Gucci Grail”,包括一個名為“New Tokyo”的漂浮虛擬世界。用戶可在其中購買虛擬的時尚配件,裝扮一個名為Wagmi-San的虛擬人物。
從雅詩蘭黛通過NFT提供“發光、容光煥發的外觀”,以及Gucci古馳的裝扮虛擬人物,可以看出這簡直就是心理療愈沙盤療法的翻版。
這些時尚品牌的NFT方向,不知不覺利用了藝術品的療愈功能,啟發用戶“重新發現自我”。哲學博士、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王球認為,不管什么方式的療愈,其實都是通過療愈行為來找回自己。是對自我形象的一個肯定和建構的過程。反觀一些國內廠商,其NFT就還停留在簡單促銷階段。比如說某品牌的321跑步節,總共發售321份數字藏品,僅僅是希望用戶“跑步節尖貨”菜單中進入數字藏品商城平臺,多賣幾件產品而已。
營銷的新篇:在元宇宙里重新發現自我
專家認為,預計在未來5年內,70%的大品牌將出現在元宇宙中,而且逐漸地,所有行業都將在這一虛擬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空間和身份。與此同時,以Z世代、Alpha世代(2010-2024年出生)為主的年輕一代構成了元宇宙的主流,Z世代一出生就生活在2.0移動互聯網的數字新大陸,Alpha世代更是3.0元宇宙互聯網的3D數字新大陸的首批“原住民”和創造者。他們一出生就面臨在元宇宙里找到自己的空間和身份,重新發現自我這樣的課題。
在現實中,某某玩家也許是一個被售貨員推銷商品都難以表達拒絕的人,但在虛擬世界,他卻可以用最顯眼張揚的形象,自由表達內心的想法。
捏臉師已經開始流行,滿足玩家對虛擬世界中自我形象的一切設想。但這還只是表象,與外貌相比,人們真正需要的是內心的“療愈”,進而重新發現自我。
所以,數字營銷的新課題就變成了:讓消費者和品牌在元宇宙里建立“療愈”級關系,在元宇宙里重新發現自我。實現這一點,難點在于對于藝術和審美的把控。容易之處在于受眾的個性化反而沒有現實世界那么高。在元宇宙里,用戶無論怎么進行自我區分,實際上都是向某種范例趨同,都是通過對某種抽象范例、某種時尚組合形象的參照來確認自己的身份,并因而放棄了其一切真實的差別和獨特性。
搞定一個人,就可以同時搞定一大片。商品或者道具將成為企業幫助用戶“重新發現自我”的橋梁。而NFT藝術藏品及游戲、空間等所有營銷載體,都是為了進一步強化這種關系,并沿著藝術的道路向心靈深處延伸……沒有窮盡。
總結一下:讓用戶重新發現自我,就是數字營銷苦苦尋求的那個點。
未來世界里,誰療愈了你,你又療愈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