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錚
摘要:“給我一個支點和一支足夠長的杠桿,我將撬起整個地球。”本文對“杠桿原理”和“木桶理論”進行了闡述,分別介紹了它們在班級管理中的運用方式、意義和效果。
關鍵詞:切入點;木桶理論;取長補短
班主任是班級建設的設計者、組織者,是良好班風的倡導者,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要想使全班學生生氣勃勃、富有個性,班主任在日常工作過程中就應該有創新精神,激勵學生天天向上,形成班級特色。因此,我嘗試從以下幾方面為學生尋找他們的支點。
一、選賢任能,唯才是用
俗話說:“群雁高飛頭雁領。”小干部的素質與能力,對班級工作的成敗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原來的班干部責任心不夠,對于班級的管理工作總顯得不夠積極,因而工作效果總是不盡人意。為了培養學生的現代意識,使學生能夠積極進取,勇于拼搏,我把競爭機制引入班級,實行小干部競選制,為學生創造一個平等競爭的機會。我向學生發出了“改選班委”的通知。我告訴學生:“每個學生都有可能成為班干部,只要他/她有一顆肯為班集體服務的心,有一種敢于承擔責任的膽識就可以。”我還要求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回家想好自己的競選演講。到了改選班委當天,開始沒有多少學生敢于表現自己,后來在我的一再鼓勵下,有很多學習一般的學生都走上了講臺,進行“毛遂自薦”。小干部競選采取自薦、講演、選票三結合的方式進行。我重組了新一屆班委:好幾個學習成績好但集體主義意識差的學生落選了;幾個學習平平但管理能力強、責任心強的學生卻當選了。這樣一做,學生對競選產生的班干部感到心服口服,還給他們透露這樣一個信息:老師沒有根據他們的成績來評選班干部,也沒有歧視成績不太好的學生,讓他們感覺在老師面前人人平等。新當選的班干部個個充滿自豪感,工作起來也盡心盡力,工作效果也明顯提高了。現在,我的學生能在老師指導下獨立主持班隊課,出色地完成每月的班級宣傳工作,得到學校領導和同事的贊揚。老師外出培訓學習,班干部也能將班級事務安排得井井有條。在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所帶班級班風文明、健康、積極、向上。連續5個學期被評為學校“先進班集體”。
二、創設“取長補短”的環境,讓學生學會“短中見長”
一只沿口不齊的木桶,其存水量的多少,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就是管理學中的“木桶理論”。這一理論,對于班主任做好班級管理工作,很有啟發作用。
一個班級,就正是這樣的一個木桶,學生的個性迥異,素質高低不同,長短不一。因此,要建立一個優秀的班集體,達到整體優化的目的,班主任必須分清學生群體中的“長板”和“短板”,然后采取科學的方法,把“短板”變成“長板”,從而使班級這個“木桶”的“存水量”達到最大值。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我們不能老是拿自己孩子的短處跟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長此下去,我們的孩子就感覺永遠比不上別人,總是生活在自卑的陰影里。班級是一個學生群體,我們應注意發揮群體之間的相互影響和感染作用。為了幫助學生樹立自信,讓每個學生都能抬頭看看自己頭上的那片天空,做個快樂讀書人,我經常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為學生創設“取長補短”的環境。如:利用班會課開展了以“學會稱贊,樹立自信”為的主題班會。班會課前,我要求每個學生帶上“放大鏡”觀察自己周圍的同學,找一找他們的優點。班會課上,我讓所有學生把他們所發現的同學身上的優點寫在我事先布置好的海報上。等到學生寫完后,我把海報張貼在教室的宣傳欄上,讓每一個學生來閱讀、欣賞他們自己。通過這個主題班會,我發現我們班的很多同學都較以前自信多了,學習積極性也提高了。
三、用心澆灌,情理交融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這充分說明:教師的工作不僅僅是教書,還要育人。又因為教育的對象是“人”,就決定教育教學活動具有多變性和復雜性,我們不能只是憑借我們的“三寸不爛之舌”進行簡單的說教,更多時候還需要我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進行教育。“誰愛孩子,孩子就會愛他,只有用愛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體貼和關心學生,和他們進行親密的思想交流,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老師對他的親近和“愛”。例如:我們班有好幾個心理有問題的學生,其中有一個學生的心理問題比較突出。這個學生因為長期生活在不良的家庭教育環境下,形成了一種自閉、霸道、暴戾的性格。自己稍有不順,就向身邊的人進行拳打腳踢。老師找他談心,他也不輕易開口說話,只是緊握拳頭,準備隨時出擊。我先是跟他的父母進行交談,和他們交換教育的意見后,學校的領導還提議他們帶孩子去找心理醫生看看,結果他們還是一拖再拖,不愿意正視孩子的問題。他們的教育方式還是那樣的單一和粗暴,除了打還是打。于是,我決定從孩子方面入手,讓他喜歡我,愿意和我接觸。我先是找這個孩子談心,盡管他開始的時候,心里對我有點抗拒,我就跟他將一些他感興趣的話題。慢慢地,他對我有好感了。我就把我的心底話跟他說了:我希望跟他交個朋友,他有什么心事可以隨時找我傾訴。起初,他還有點不放心,只是輕輕地點點頭。我馬上跟他開玩笑說:“老師是個不會說話的瓶子。你想想:把心里話放進老師這個‘瓶子里,再蓋上蓋子,老師還能說出來嗎了?”我們還約定,當我們有話不想說出來的時候,可以寫在一本名叫“好朋友”的筆記本上。我們就是這樣交起朋友來。一開始的那幾天,他還是老樣子,上課不專心,也控制不了要打人的沖動。我知道后,先用生氣的眼光看著他,然后再跟他講道理。他聽后,不好意思地低下頭,以后的行為都有所收斂了。我知道他讀懂我的眼神了。從此以后,他也開始自我控制了。雖然他的情況有些反復,但他畢竟是有所進步了。我抓住他的點滴進步,對他進行表揚,他也從心里感到自豪了。對于這樣的特殊學生,我們不能老揪著他的尾巴不放,跟他翻“舊帳。”他的情況明顯好轉了,不再輕易動手打人了,還主動要求留下,請求我給他輔導功課。一個學年后,他的品行和學習成績都有了較大的提高。
凡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個慢慢發展的過程。現在,我經常為學生找到了一個成長是切入點,激發了他們的學習動機,他們的“杠桿”已經初步形成,我等待著他們撬起“整個地球”的美好時刻!407689B2-280E-4A54-8457-55CBB4918924
科教創新與實踐2022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