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珊 蘇之友
摘要: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傳統工藝的產品正在受到嚴重的沖擊,當前正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困境。除了加大當地政府的保護力度以外,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作為國家輸送設計類技能型藝術人才的重要基地,在保護與弘揚中國傳統工藝的路上責無旁貸,要想弘揚、傳承這些寶貴的民間藝術遺產,應充分發揮出高職院校的優勢并有所作為。“香云紗”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需要保護、傳承和創新。高職院校有必要設立“非遺傳承教學基地”,學校與企業深度合作,非遺大師進校參與教學,收徒傳藝、整理技藝資料,開展展示活動。學校需要鼓勵教師與非遺大師聯合傳授,采用新型學徒制,構建以技能培養為主的現代人才培養模式,改變傳統的作坊式師徒傳承,進一步做好傳承人的培養工作。
關鍵詞:傳統工藝? 香云紗? 傳承與創新? 新型學徒? 教學
1.傳統工藝與香云紗的現狀
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對文化的理解,我們不僅需要學習傳統工藝的制作過程,也要了解傳統工藝的起源、發展和現狀。
1.1 傳統工藝的現狀
中華民族的傳統工藝承載了華夏文明最深厚、最悠久的文化底蘊,它孕育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智慧。隨著近年來工業化的發展、機器的大規模使用,人們的生活方式與以往“以手維生”的時代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承載了上千年文化的傳統工藝正在受到強烈的沖擊,一些文化在消逝,一些手藝也面臨著無人可繼的困境。
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作為國家高技能藝術人才的培養基地,有義務也有使命擔負起傳承中國傳統工藝的使命。國務院在《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教育部門應將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和保護知識納入教學體系,激發青年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所以,承擔起傳承中國傳統工藝的民族使命,也是傳承中華民族淵源文明和傳播中華民族文化。
1.2 香云紗的歷史與現狀
香云紗其學名為“莨紗綢”。“莨紗綢”為莨紗、莨綢的合稱,在曬莨前的生胚為“白胚紗”“白胚綢”。該產品是目前世界紡織品中少數幾種用純植物染料染色的真絲綢面料之一,因此在2008年被國家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香云紗除了具備桑蠶產品的綠色環保、自然生態、健康舒適的三大特點之外,還有獨特的有點是:質地柔軟平滑、結實而帶硬、幼薄而不易皺折、著水瞬息即干、洗滌便利、不需漿燙、顏色烏潤、底呈杏皮色、樸素大方、著體透涼、輕便而不黏身,長期以來是我國南方和東南亞各國常用的夏季服裝面料。
“莨紗綢”的關鍵在后整理工藝——曬莨及其簡要機理。曬莨是香云紗生產過程中的關鍵工序。整個曬莨工藝流程十分繁復,全部用手工操作完成,是一項繁重的體力勞動。
曬莨的主要工藝流程:綢緞準備——浸莨水1次——曬莨水6次——封莨水6次——煮綢1次——封莨水1次——煮綢1次——封莨水1次——卷綢——過河泥——水洗——封莨水——攤霧——卷綢——栓整尺碼——成品入庫。
對于非遺項目來說,傳統工藝的傳承離不開對文化的理解。傳承香云紗的染整技藝不僅要學習香云紗的制作過程,更多的還要回到初心,探求根源,了解香云紗文化的起源與發展。為讓學生學徒了解香云紗染整工藝的源頭,“師傅”可以從香云紗的由來、歷史故事和相關作品,以及香云紗對人民生活的影響等方面展開。傳統手工藝的重點在于實踐,常規的教學方法無法滿足傳統手工藝的傳承教學,新型學徒制應用在傳統工藝傳承教學中,更有利于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發揚。
2.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的意義
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的意義在當今社會已經不僅只是具有傳承的意義,它對個人、當地經濟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了解當前存在的傳承與創新方式,更有利于研究新型學徒制模式在香云紗染整工藝傳承教學中的應用。
2.1 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的意義
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有助于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的進步發展。廣東的香云紗因染整技藝繁復,價格不菲,以前只有富裕家庭才買得起,到現在已經發展成家喻戶曉、人人可消費得起,當然,這當中經歷了無數次的蛻變。傳統手工藝作為人文資源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傳承中不斷地創新,在創新中不斷地發展,這樣才使得我國的傳統手工藝延傳至今,這對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的進步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能夠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當今,民族的文化傳統與文化遺產已成為一種新型資源——人文資源,能夠有效建構在全球一體化環境中民族文化的主題意識,同時各個國家、地區對非遺文化的重視和扶持,引起更多的人關注傳統手工藝,這給當地的經濟帶來一定的效益,成為當地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能夠滿足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發展、社會節奏的不斷加快,工業制品不斷進入我們的生活,但我們更需要有故事和文化內涵的手工藝術品,來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舒緩我們的生活壓力。我們會對中華傳統文化特性的產品容易產生心靈的共鳴,若要保留這一共鳴,那么對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勢在必行。
2.2 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的現方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地域文化的特有資源和文化寶庫。隨著當前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非遺傳承受到巨大沖擊,非遺傳承人的培養問題亟待解決。新的歷史時期,學校教育已經取代了傳統家庭或師徒傳承的某些功能,成為傳承和弘揚非遺傳統文化的新渠道。香云紗染整傳統工藝具有悠久的歷史,2008年被國家列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以香云紗為主要面料設計的服裝企業不斷地興起,得到了廣大人民的喜愛,因此某些高校將香云紗染整技藝以及香云紗服飾設計作為學校的創新推廣項目,讓高校學生更多的接觸到非遺項目的傳統手工藝。
中國傳統的作坊式師徒傳承已經不適應現代人才的培養,新型學徒制是通過學校、企業的深度合作與教師、師傅的聯合傳授,對學生以技能培養為主的現代人才培養模式。香云紗染整工藝作為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校應該緊密結合非遺資源,在相關專業自覺擔負起非遺傳承人的培養工作,構建長期有效的非遺傳承人的培養模式,為非遺傳統文化的長存長盛而努力實踐。
學校遵循三年制高職校人才培養方案,在非遺項目引進、基地建設、課程設計、教學實施、項目評價等各個層面上應該進行細致的調研和詳實的策劃。以國家級非遺項目中的香云紗染整技藝項目進行融合,構建了以傳承創新為目標、以傳統文化為特色,以多樣化教學為手段、以學生為中心的非遺傳人培養模式,培養了一批具有高素質高技能的優秀非遺傳承人才。
3.新型學徒制模式在香云紗染整工藝傳承教學中的應用
新型學徒制是通過學校、企業的深度合作與教師、師傅的聯合傳授,對學生以技能培養為主的現代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過程的總和,通過傳承創新香云紗染整工藝來構建新型學徒制模式。
3.1 引入非遺大師參與教學
新時代高職校人才培養目標已經由單一專業能力的培養轉變為職業綜合能力的培養,非遺傳承人培養模式就是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特點的項目化教學,培養具有非遺技藝與創新意識、能掌握本專業技能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學校采用引非遺大師入校參與教學,并以科研機構、學校和企業聯合的方式培養非遺人才。
“到企業,到大師身邊學習非遺技能,對非遺保護傳承和職業教育模式都是一種創新。”傳統文化需要緊切新時代發展的脈搏,當前的非遺傳承人培養更需要先進的、創新的、科學的理念,需要通過各種途徑來推進非遺資源的共享、開發和利用,促進信息化、數字化、市場化在非遺項目中的合理應用與推廣。現代非遺傳承人的培養除了技藝傳承,更要具備當前社會所需的職業綜合能力。
3.2 建立“非物質文化”教學基地,創新校企合作機制
學校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基地”,引進傳承創新香云紗染整工藝項目。香云紗非遺傳承大師在學校開設“大師班”,正式收徒授課,把工作室引進學校,把生產引進學校,帶領學生實踐。一方面,學生能夠親自接觸到傳統工藝的傳承人,得到大師們的真傳,學習最“傳統”的技藝;另一方面,學校為非遺傳承人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不但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傳統技藝,同時也可利用學校資源,為傳統工藝進行創新設計。在學校授課的同時,也需要結合實踐經驗,把課堂轉移到香云紗染整曬莨工廠,實地教學讓學生動手參與染整過程,親身實踐。
3.3 學校與企業緊密合作,創新校企合作機制
學校與企業應加強合作,雙方以“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互惠、共同發展”為原則,探索“新型學徒制”模式培養非遺傳承人,開創非遺傳人在高職校的人才培養新模式,解決非遺傳人斷層問題。通過“項目化”教學促進學生成長,扶持高職學生非遺項目的創新創業。
學校在創新校企合作機制,應完善傳承教學體系,構建非遺保護平臺,打造非遺信息網絡這四個方面開展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充分利用有效資源,在非遺“數字化”保護、“合作化”教學、“專業化”創新、“網絡化”傳播等方面落實傳承行動,實現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在新時代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
例如香云紗項目,學校可以通過與廣州的香云紗曬莨廠合作,邀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香云紗染整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梁珠來學校親自進行講授。學校形成了工學結合項目化教學、自編非遺校本系列教程等較為完善的非遺教程體系,著重培養創新研發能力。學校依托“非遺”教學平臺,為高職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提供范例。
3.4 制訂合作協議班
學校以各專業的二年級學生為主,進入非遺大師傳授班的學生們經過前期自主報名、推薦選拔、大師面試等環節才得以與大師面對面。每個班的規模可以10~20人,采用“師傅帶徒弟”的方式,以每兩周一次課的頻率進行授課。實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聘請非遺大師與專業教師一起,進行工作過程為任務導向的教學,將知識和技能結合起來,最后由教師和非遺大師一起進行考評。在教師和非遺大師的悉心教導下,學生們對香云紗的染整技藝更加了解和熟悉。此外,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實踐,感受大師們的工作環境,師生每年都可以有一個月時間到企業進行實景化的教學實踐,親身感受香云紗染整技藝的奧妙。
4.新型學徒制模式下對香云紗工藝傳承實現的創新方式
香云紗非遺傳承人培養是非遺傳承的核心,在新型學徒制模式下探索和總結各種有效方式加強傳承人培養的同時,還要進一步重視通過宣傳和針對性的政策,不斷提高社會對傳承人的價值認知,提高傳承人的社會地位,以綜合措施保障非遺傳承的持續性。
4.1 資源整合,管理創新
學校可以根據本校各相關專業的特色與優勢,結合全國各地的非遺文化,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整合非遺項目相關資源,在引進、消化、吸收非遺精髓的基礎上,組織專業教師與行業專家在非遺入校上進行探究,建設校內校外非遺實訓基地,建設有校內校外的香云紗非遺傳承教學研發基地、名師工作室、實訓場地、展示展廳等。
學校可先后與非遺傳承責任單位、主管單位、國家級省市級傳承人簽訂合作協議,構建“校、企、政、傳承人”四方合力的非遺傳承工作機制,將非遺項目作為特色主干課程寫入人才培養方案,打通非遺傳人在高職校培養的途徑。同時開設全校性的講座、組織學生參觀香云紗非遺傳承人的曬莨工廠等活動。
4.2 工學結合,教學創新
學校可開展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項目化教學,將非遺項目納入到高職課程之中,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成長。開展特色校本教學,如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的《香云紗染整技藝》《香云紗》《活色生香——蔡敏香云紗藝術與服飾設計》這些特色教材都可以納入教學之中,實施工學結合的學習模式,并組織非遺文化技藝的探究行動等完善非遺教學體系。
可采取講座式、研討式、訪談式、體驗式等多種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習熱情,著重培養學生技藝技能與非遺創新能力,研發的新品可以在省市校級各種展會展出,同時,在學校內建設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扶持非遺項目傳人的成長。非遺入校以“大眾學生對非遺科普的認知、專業學生對非遺文化的繼承、精英學生對非遺項目的創新創業”,構架了三個不同學生群體的分層教學。
4.3 師資提升,科研創新
學校緊密圍繞香云紗非遺傳承人的培養,積極開展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提高師資科研能力,以豐碩研究成果。根據教改目標和方向開展科研工作,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探索信息時代下非遺開發、利用、弘揚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塑造了一支業精技強的專業教師隊伍。同時,專業教師應該與香云紗非遺傳承人一起編著更能夠傳承創新香云紗、能夠結合實踐經驗的、用于教學的香云紗書籍或者課件,為學生提供優質的香云紗教材。
傳承與創新是目前最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形式,學校的非物質文化傳承基地的建設,應將傳統文化進校園與學校所探求的新型學徒制進行很好的結合,以期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傳統文化底蘊的大國工匠。除開展非遺教學外,學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創業基地還承擔著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功能。我們深信傳承創新香云紗染整技藝項目持續做下去,肯定會有更多的學生愿意走向非遺之路。
參考文獻
[1]宋曉燕.淺談高職院校藝術教育中的傳統工藝的傳承[J].廣東蠶業,2018,60(7):95-96.
[2]陳珊.傳統手工藝資源在高職藝術教育中的價值分析[J].輕紡工業與技術,2018,47(4):13-16.
[3]易江明.香云紗手工染整技藝的藝術創新價值[J].染整技術, 2017,39(2):31-34.
[4]金憓.廣東香云紗的服飾創新設計策略探析[J].裝飾, 2017,60(8):124-125.
[5]沈雪.從香云紗開發看“時尚”對傳承型人才培養的影響[J].藝術科技, 2017, 30(6):131.
[6]蔣倩,吳厚林.芻議香云紗的傳承與發展[J].絲綢,2007,52(12):12-15.
[7] 孫發成.當代語境下民間手工藝人的身份轉向與群體特征[J].民族藝術,2015,31(2):64-65.
[8]吳柳瑩.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研究[J].大觀,2017,4(12):89.
[9]于曉波.地域性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研究[D].沈陽大學,2013.
[10]李登祥.關于傳承與發展武漢傳統手工藝的調研報告[J].中國集體經濟,2013,29(3):20-25.
[11]李琳.民間傳統手工藝的當代傳承與創新[J].人文天下,2020,24:145-147
[12]鄒龍軍.新型學徒制與現代學徒制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8,5(35):269-270.
[13]陳嵩,韓保磊.關于“現代學徒制”與“新型學徒制”的比較[J].職教論壇,2015,22(28):67-71.
[14]王靜.企業新型學徒制之“新型”探究[J].職教通訊,2017,21(1):66-69.
[15]程豪華.企業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探析[J].機械職業教育,2017,24(8):52-55.
作者簡介:陸珊,女,湖南人,實驗師,碩士,研究方向:服裝與服飾設計實驗教學、實驗室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