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巴蜀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新中國成立以來,大量考古新材料逐漸面世,巴蜀文化研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在學術界產生了重要影響。巴蜀文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對傳承發揚巴蜀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備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巴蜀文化;歷史研究;文化起源
引言
巴蜀文化不僅是地方的精神標識,還是民族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巴蜀文化起源于商周時期,有著非常悠久的文化底蘊,是古代巴蜀地區人民智慧和勞動的成果,也是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發展的關鍵一環。進行巴蜀文化的歷史研究,使巴蜀文化從歷史的舞臺走進現實,使巴蜀文化的內容不斷得到更新充實,繼承其優秀傳統精神內涵,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一、巴蜀文化概念的形成
巴蜀文化所指的是從古至今以四川盆地為中心的巴蜀地區文化。巴蜀文化的內核和表現方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會伴隨時代的變化和文化本身所演變。1941年和1942年兩期《說文月刊》中“巴蜀文化專號”系列文章的出版,標志著巴蜀文化概念和基本內涵的形成。抗戰時期形成的巴蜀文化概念寬廣而深厚,包含許多要素,在構成中華文化的各個地域文化中,巴蜀文化占有獨特的地位。巴蜀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指的是除巴蜀地區外,還包含了相鄰地區的諸多少數民族;狹義的僅指古“巴國”“蜀國”“巴人”“蜀人”。巴蜀文化從古發展至今,可分巴蜀古文化和巴蜀新文化,巴蜀古文化主要價值意義表現在文物學術。在抗戰時期政府西遷,巴蜀成為當時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在此背景下研究巴蜀古文化,對宣揚發展巴蜀新文化和中華民族新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巴蜀文化歷史的研究,促進了民族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二、巴蜀文化歷史相關研究
(一)巴蜀文化的民族遷移研究
在新中國成立后對巴蜀文化首要研究中,族群遷移的問題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這個問題在巴蜀文化研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導致如今對此仍有爭論。關于巴目前主要有三種主流的說法,第一種,巴為姬姓,是江漢各姬中的一個,戰國時期退居到清江流域,之后沿江向西進入川東;第二種,巴國有多個,古時多個巴國并存;第三種,巴人分為狹義和廣義的,狹義的巴泛指的是巴國王室,廣義的巴指的是巴地的各個族群[1]。關于蜀,主流認為有出自百濮系民族和氐羌系民族兩種看法。還有認為沒有統一蜀國和蜀族,認為蜀來自黃河下游地區。三峽地區的巴文化,許多研究學者認為和古蜀文化即三星堆文化有關,也有人認為三峽地區文化較早的影響成都平原古文化。
以上問題的研究是逐步深入的,通過對研究巴蜀文化取得的成果,確定了古代巴、蜀民族構成的多元性,確定了巴、蜀民族與長江中上游地區、漢江地區和岷江流域古代民族的密切關聯,對深入研究長江流域的古代文化和民族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對于研究存在分歧的原因,主要是使用材料不同以及對相關材料理解程度不同。同時,學術理論上存在分歧,甚至有模糊不清的地方,在研究方法也存在著許多的不同。
(二)巴蜀文化的社會經濟研究
對于巴蜀文化的社會經濟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業、商業、手工業等方面。古時蜀擁有較強的稻作農業,早已成為學者們的共識,但古蜀的稻作農業起源于何時何處,仍存在著爭議。有學者認為蜀的農業起源于川西北高原岷江流域,有的認為蜀的稻作農業發源于云南,有的認為稻作農業是蜀土生土長的,可能和長江中游的水稻傳播有關[2]。古代巴地經濟以粗耕農業和狩獵畜牧為主。巴地商業發展較為緩慢,蜀地發展較早。
在考古的過程中,巴蜀的墓葬內經常出現一種形狀制作如璜的“橋形幣”,學者認為這是巴蜀的交易貨幣。在三星堆發現的大量的穿孔海貝,認為是一種用于交易的貝幣。通過貨幣的發現,考古便證實了古蜀擁有較為發達的商業貿易。在古代成都是個自由的都市,先秦時期成都平原、中原地區和中亞地區都存在著貿易往來的關系,對外貿易較為發達。早在商代三星堆的蜀地,就初步形成中國西南和西亞以及南亞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三)巴蜀文化的古代文明研究
在巴蜀古代文明的起源研究中,有些學者認為寶墩文化古城的政治組織的意識形態較為完整、發展較為充分的酋邦組織,由多個古城組成古城群,是成都平原出現最早的酋邦社會,它是的出現,預示著文明時代的即將到來。早些年蒙文通所說巴蜀是兩個地區內聯盟的霸主或盟主,在此基礎上有學者進行研究討論,認為從寶墩文化古城到秦滅掉巴蜀,過去歷代巴蜀國均為共主政體[3]。還有學者從文化序列的方向,探討了巴蜀文明起源,特別是城市的起源過程。通過多方向的分析討論,使巴蜀文明的起源研究向更深層次邁進。
學術界依據出土的三星堆物資,對物資的流動過程進行研究,提出古蜀國的性質是神權政治體。學術界充分認識到,三星堆雄闊的古城、輝煌的青銅制作技術,是整個商代巴蜀的城市和青銅文化的優質代表。李學勤依據青銅的制作技術,提出蜀文明和商文明屬于平行發展的古代文明。巴蜀文明有著其獨立而悠久的歷史淵源,擁有這獨特的文明類型和文明模式,是一支高度發達的優秀的古代文明。
總結
巴蜀文化的研究和繼承任重而道遠,巴蜀文化的歷史研究是一項長期而嚴肅的事業,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中,必須堅持求真務實、科學嚴謹的學術研究氛圍,在其豐富的文化底蘊中不斷探索、豐富和拓展。只有堅定務實的研究信念才能真正做好巴蜀文化的歷史研究,做好巴蜀文化歷史研究的學科建設。同時,要不斷學習巴蜀文明的優秀精神,傳承優秀晉升文化精神內核,實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強國。
參考文獻
[1]黎小龍. “巴蜀文化”“巴渝文化”概念及其基本內涵的形成與嬗變[J].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3(05):171-182.
[2]李釗,楊世文.“十三五”期間巴蜀文化研究的進展與反思[J]. 中華文化論壇,2021(04):47-66+155-156.
[3]段渝. 七十年來的巴蜀文化研究[J]. 中華文化論壇,2019(05):4-15+155.
作者簡介:張凌霄,出生于2000.12,女,漢族,重慶奉節人,學歷本科,重慶師范大學 大三學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