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冰潔
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積極心理品質,開發學生心理潛能的教育。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是新時代的教育發展要求,充分體現了心理健康課的課程要求。以心育人理念以課堂為陣地,育人為根基,浸潤五育融合理念,具體實施途徑為:德育先行,培養學生良好品“德”;激發創新,提升學生“智”育水平;形式多樣,鍛造學生身“體”能力。入心怡情,逐步提高“美”學熏陶;注重實踐,挖掘體驗“勞”之樂趣。
關鍵詞 五育融合;心理課堂;推進;
2019年《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提出要“堅持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突出德育實效、提升智育水平、強化體育鍛煉、增強美育熏陶和加強勞動教育[1]。由此可見,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在現在教育中被賦予了新的高度,成為新時代的教育發展要求。
一、在心理課堂中推進“五育融合”的必要性。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健康樂觀的心理品質。任何形式的教育,都要按照教育規律對人的心理內在系統進行發展、提升和修護[2]。在工作中筆者在思考和探索,如何以心理課堂為陣地,通過教學來促進五育融合。五育融合是一個整體,代表一種全面發展的理念,并不是單一的通過不同的學科去完成不同教育,在全面推進育人改革、落實五育融合過程中,心理課扮演著“浸潤”的角色,在實踐中,以育人理念為根基,通過核心素養、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培養為抓手,才能夠讓心理健康課程落地扎根,與“五育”有效結合[3]。
二、中學心理課推進五育融合理念的實施策略。
1.心理課要德育先行,培養學生良好品“德”。
德育是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德育包含了心育的重要內容。因此實施過程中,心育也要在加強二者相互滲透和結合的原則,抓住兩者的相似點,相互融合滲透。在心理課堂的具體實施中,教師可在課程中選擇具有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視頻作品,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如筆者在《探索社會支持系統》中播放了抗疫醫護人員“大白”的視頻,在潛移默化中進行了德育的感恩教育。另外一節《我的職業星球》心理課中,學生通過不同星球旅行活動,暢想自己未來的職業,開啟了職業生涯啟蒙。在活動分享和交流中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與德育的融合。針對不同主題的課程,進行德育引導,浸潤學生的心田。
2.心理課要激發創新,提升學生“智”育水平。
智育是個體將知識與技能轉化為個體機能、實現心理潛能的內在動力因素。筆者認為,心理課目標不僅是學生學了多少心理知識,更應該關注學生在心理課程中的“智”育發展。心理課堂實施中,在學習主題中,教師可以通過有趣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總結出學習的方法。如筆者在《成為記憶達人》一課中,巧妙地設計了三個尋寶的活動,通過完成尋寶活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其中,每一次闖關都對應著一項記憶的方法,如聯想記憶法、重復記憶法等另一節心理課《打破思維定勢》,課程一開始拋出問題,如何在雙手不離開繩子的情況下,將一條繩子打結。學生絞盡腦汁無法想出方法,這時候給出提示。學生在提示下很快能夠完成任務。在問題設置的驅動下,引出了思維定勢的概念,學生體會到打破思維定勢的必要性。在環節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從而推動“智”育的發展。
3.心理課要形式多樣,鍛造學生身“體”能力。
體育鍛煉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并且體育還具有“健心”功能。在育人價值上,這主要體現在健體與健心、育體與育心的結合[6]。在心理課堂的實際操作中,教師可以設計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動靜結合,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提升身體水平。
如筆者在《激發學習動力》一課中,巧妙地設計了跟隨視頻做天鵝臂的活動,學生在不斷的揮舞手臂中鍛煉了肢體協調。在學生做的時候,教師鼓勵學生堅持完成的話能夠強身健體,有良好的體態。堅持做完的同學還能夠獲得老師的獎勵。在學生完成之后,教師進行小結和引導,堅持完成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動力,在做天鵝臂中巧妙地進行了知識點的總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潛移默化地鍛煉了學生的協調性,豐富了學生肢體語言的表現力,提升了學生的體育水平和能力。
4.心理課要入心怡情,逐步提高“美”學熏陶。
心育與美育都追求健康身心,健全人格和自我實現,二者本質上有著相通性和默契性。
心理學流派中,表達性藝術治療是在安全支持的環境中運用各種藝術形式,比如繪畫、音樂、雕塑、舞動等形式,實現治愈和心靈的成長。表達性藝術治療方式本身就帶有美育的功能。筆者在設計的《打敗憤怒小怪獸》這節課中,將抽象憤怒情緒具象化,運用表達性藝術治療的繪畫方式,讓學生將憤怒的情緒畫出來。在繪畫的過程中學生發揮想象力,不僅進行了美術的訓練,同時在過程中進行內在的投射,自然達到治愈的效果。另一節心理課《插上想象的翅膀》中,則是利用廢棄的物品(吸管、紙巾、膠帶、樹葉等),小組合作完成變廢為寶,制作出一朵獨一無二的美麗花朵。充分發揮美育的積極作用。在美育“潤物細無聲”教育下,實現以美潤心、以心向美的育人目標。
5.心理課要注重實踐,挖掘體驗“勞”之樂趣。
勞動能給人帶來充實感和滿足感,學生勞動過程中體會生命的價值,愛護生命,尊重生命。筆者在《發現生命的美麗》心理課中,在課前要求學生選擇一顆種子,在一周的時間內進行種植任務,并且記錄下種子生長的一系列過程。學生在記錄的過程中,近距離看見生命的成長,親身感受到生命的堅強和可貴。在心理課實施中,還可以通過設計勞動活動,使學生接觸自然,體驗勞作收獲的快樂,勞動教育給學生們植入了實現幸福的行動基因,還增強了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又能更好地投入勞動實踐。以勞育人,創造個體完滿的人生。
最后,心育與五育融合的雙向建構,是新時代教育的重要舉措,也是實施教育改革創新的一條重要路徑。在實際的心理課堂中如何落地生根,更好的融合發展,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摸索和嘗試。
參考文獻
[1]周冰潔.淺談如何通過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促進五育并舉[J].中國音樂教育,2020,(03):50-53.
[2]俞國良,靳娟娟.心理健康教育與“五育”關系探析[J].教育研究,2022,43(01):136-145.
[3]李霞.五育融合 立德育心——上海市南洋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實踐[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2,(06):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