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溫迪
(韓山師范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廣東潮州 521041)
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指出支持特色小鎮有序發展,推動城鄉融合高速發展,為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提供強力支撐,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力保障。2020年7月農業農村部印發的《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 2020—2025年)》指出: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旅游特色小鎮建設應始終秉承“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發展理念,彰顯“特”與“小”兩大核心元素,從追求數量到高質量發展,發揮其旅游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拉動經濟發展的作用,將特色小鎮建設做牢做實,推動鄉村振興發展。
文化和旅游業始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文化景點、活動為旅游提供了重要動力,而旅游本身也會產生文化。但是直到最近幾十年,文化與旅游之間的聯系才被更明確地確定為一種特定的消費形式:文化旅游。文化旅游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和學術研究,起源于16 世紀的英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休閑旅游興起才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Mousavi、Doratli、Mousavi 和Moradiahari 認為文化旅游是指游客對遺產、藝術、民俗等多種文化表現形式的消費。McIntosh、Goeldner 和Ritchie 定義了文化旅游,包括旅游的所有方面,旅游者通過這種方式熟悉他人的遺產和歷史,以及他們的生活方式或思想。Pereiro 指出文化旅游可以從兩種方式進行定義,一是從文化價值的產業出發,將文化旅游定義為一種商品化的過程;二是從特定的文化消費方式出發,將其定義為對遺產及過去的懷念和體驗。綜上所述,文化旅游不僅僅是傳統的文化旅游觀光,還包括旅游目的地的生活方式的消費[1]。
旅游有助于增進文化理解并產生經濟效益,文化也已成為國際旅游市場的主要產品。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UNWTO, 2001)確定文化旅游為全球旅游業的主要增長市場之一。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 2009)的報告顯示:據綜合數據分析,文化游客占國際游客的40%(包括所有前往文化景點的游客)。文化旅游業的增長也以許多新興細分市場為標志,如遺產旅游、藝術旅游、美食旅游、電影旅游和創意旅游。20 世紀八九十年代,在“遺產熱潮”的推動下,人們對文化旅游的興趣持續增長,國際和國內旅游的增長及將文化旅游視為一種“好的”旅游形式,在保護文化發展的同時也刺激了當地經濟發展。Lamers 基于對坦桑尼亞的社區旅游研究,認為可持續的文化旅游開發實際上就是當地人參與的社區旅游。Manyara 和Jones 也提出社區旅游的主要優勢在于文化,而文化旅游能深挖農村社區的潛力,為當地發展和消除貧困做出實際貢獻[2]。總之,旅游和文化在某種程度上是密切相關的。文化旅游可以是無形的,體現在傳統文化、習俗等方面;文化旅游也可以是有形的,常使人聯想到以其吸引物的主要文化性質而聞名的特殊目的地、文化產品等。
中國特色小鎮汲取了美國的格林尼治對沖基金城、瑞士的達沃斯、法國的普羅旺斯等特色小鎮的靈感。Bajracharya 指出,發展特色小鎮是為了解決城市與農村之間的發展不平衡。Fei 提出,小城鎮發展是中國工業化、 城鎮化的重要里程碑,對發展農村經濟、解決人口問題至關重要。Fu 認為,特色小鎮是發達國家保持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驅動力。因此,建設中國特色小鎮對優化生產力格局有著重要的作用。
特色小鎮是21 世紀中國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量之一。2016年,浙江省首次提出了“特色小鎮”這一概念,指在大城鎮周邊或村莊聚集地,以原有的建筑風格為基礎,打造以特色產業為核心的小鎮。特色小鎮追求生產、生活、生態、旅游、文化五個維度的特色發展。特色城鎮的發展旨在提升區域競爭力,同時有助于緩解傳統模式帶來的擁堵和污染。《中國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進一步揭示了新型城鎮化的戰略目標,即通過加快城市發展轉型,加快小城鎮建設。2016年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三部委下發正式文件,提出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特色小鎮,并將32 個省(市)127個鎮作為特色鎮試點,目標是到2020年底培育出1 200 個(占鄉鎮總數的5%左右)有特色、有活力的特色鎮。
龍湖古寨,古稱塘湖,坐落于潮州龍湖鎮,南距汕頭特區26 公里,北距潮州市區12 公里。位于韓江中下游之濱,古寨呈帶狀,南北走向,面積約1.5 平方公里,現居住人口為669 人,戶數為320 戶,店鋪數為39 戶(見表1)。

表1 龍湖古寨現居住人口情況統計
古寨始于宋,繁于清,人杰地靈,翰墨飄香,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光旖旎,旅游資源豐富,至今仍保存著100 多座古建筑,其地形及建筑風格與古時潮州府相似,故有“潮州小城”之稱(見圖1)。其中有8處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堪稱“潮汕古建筑博覽”,是一塊人文蔚起的風水寶地,以“潮州典范,祠第千家,書香萬代”之美譽著稱于世。近年來,龍湖古寨被文化部和城鄉建設部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廣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其“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稱號;廣東省住建廳和文化廳授予“第三批廣東省歷史文化名鎮”稱號;廣東省旅游局授予“廣東最美麗鄉村示范區”稱號;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稱號。

圖1 龍湖古寨遠景圖與局部圖
2014年,龍湖鎮委托專業的旅游規劃公司編制了《龍湖古寨旅游區旅游規劃》,以龍湖古寨文化特色為品牌核心,引入保護與開發創新理念,打造潮人文化的資源價值;2015年,委托廣東工業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編制了《潮州市潮安區龍湖鎮龍湖古寨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詳細整理古寨基礎信息,提煉古寨歷史文化內涵。近年來,各級政府資金及民間籌資累計投入8 000 多萬元用于龍湖古寨保護修繕[3]。2020年,龍湖鎮投入資金600 多萬元,用于實施古寨北門廣場和南門廣場的整修優化,原農貿市場整治美化綠化,建設200 個停車位的臨時停車場;利用上級專項資金400 萬元,實施方伯第和阿婆祠兩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筑的修繕工程;投入3 000 多萬元,實施中小河流整治古寨池塘連通工程等多個項目。
在實地調研中發現,在當地居住的居民多數為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寨內常住人口僅669 人。大量青壯年都在外打工,不愿意留在當地。對于當地的旅游發展,青壯年表示“游客數量不多,看不到旅游帶來的經濟效益”“外出務工比留在當地掙得更多”“都是些破舊的老房子,修繕困難,難以吸引游客”等;老年人表示 “游客少”“游客來了也是走一圈就走”“我們也不太喜歡游客來,會打擾到我們生活”等;當地孩子也認為“長大了,也要走出村子”“想住在城里”,但對游客的到來還是表示歡迎。當地沒有充分地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的優勢,居民對當地文化的認識較為淺薄,缺乏對鄉村振興的理解,對旅游資源及旅游開發并沒有很深刻的感知,旅游帶動經濟發展的認識度較低,對旅游開發的積極性、參與度低。
走進景區,旅游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不多,也幾乎沒有旅游服務人員。在與服務站工作人員交流時發現,潮州旅行社或團隊一般都不會安排到古寨這一景點游玩,接待的更多是散客,這也是旅游服務人員少的原因。在古寨里,少數當地老人充當旅游服務人員的角色,愿意與游客進行交流,為游客介紹古寨。但當地老人不善于講普通話,缺乏對當地歷史文化的深入認知,與游客交流起來會產生困難;而有些當地居民甚至不愿意讓游客進入自己的生活圈和一些老宅子。由此,游客沒能深入了解當地文化、風俗等,多是走馬觀花,存在停留時間短,拍過照片就離開,導致體驗值低。由于客流量少,所以也很難找到專業人才來服務當地的旅游。
美食,亦是古寨一大特色。龍湖燉糕、龍湖酥糖、龍湖豆酥等傳統小吃譽滿海內外,先后被評為“廣東名小吃”“廣東名小吃金獎”等稱號。走訪景區可以發現,主路上的商販較多,但產品多數為傳統小吃,產品類型單一。在訪談中商販們表示“看到別人做小吃可以掙錢就跟著做”“游客不多,掙得也不多,就當補點家用”“跟著做,有錢大家一起掙”“只會這門手藝,所以也不會弄其他”等。至于體驗型的產品,在走訪中,尚未發現[4-5]。
旅游收入有助于支持文化遺產的保護,同時,有助于提升當地的經濟發展。居民參與文化旅游的程度將影響旅游地吸引文化游客,居民參與特色小鎮建設意愿直接關系到特色小鎮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因此,應努力提高居民的旅游參與感。一是,可以“微社區”模式構建新的鄰里關系,從空間上進行劃分,打造“一條主巷、幾個弄口、百十戶人家”的新格局。依照不同的建筑特征、文化資源,開展專題性、本土化的保護與更新,如建立名人榜、龍湖古寨歷史展示館、“口述歷史”的微社區,通過多種方式、活動,改變當地的旅游格局,激發居民的旅游參與熱情,讓古寨彰顯歷史活性。二是,政府可通過開展主題活動讓居民參與其中,深入了解古寨的歷史文化,增進居民對古寨的歸屬感,加深居民與古寨的情感聯系。三是通過招商引資、開發旅游項目(如民宿、手工藝體驗館等) 為當地居民創造就業機會,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讓居民感受到旅游帶來的收益,從而主動地參與到旅游特色小鎮建設中來。
通過培訓與旅游直接相關的服務人員,以及任何可能與游客接觸的居民,來提高游客接待和其他旅游服務的質量。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公共關系活動來培養當地居民對游客的友好態度,也可以通過專題活動讓居民讀懂古寨歷史并對旅游的發展產生積極的想法。發揮當地居民的主體作用,把他們吸引到旅游小鎮的建設中來,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居民對建設旅游小鎮的內生動力。可以通過免費的崗前培訓、創業培訓等,吸引當地青壯年返鄉參與到旅游發展中。還可以通過出臺政策鼓勵鄉賢投資發展旅游、文化創意等產業或其他經營性活動,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當地的旅游經濟發展,為游客提供更豐富的旅游體驗和更舒適的旅游服務。
文化產品不僅被視為有形的旅游景點,而且被視為來自于旅游產品的不同感受(即享受感和逃避感)的存在體驗。在保護歷史文化的同時,應該合理的運用旅游資源,結合當地文化精神、文化形態,賦予古寨旅游新業態、新活力。利用古老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旅游資源,對古村落旅游進行有效管理,充分地溝通和設計,發揮其旅游的多樣性。通過開放古寨的藏品、手工藝品、民間傳說等來建立健全古寨的整體形象,并利用新媒體平臺或旅游達人等對目的地進行形象營銷,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
同時,為游客提供有效的指示牌,包括內部景點的特點、主要屬性等,以及高質量的信息點(辦公室或其他更多的技術類型)。提供適合游客需求的有用信息能夠增加游客的體驗值和滿意度[6]。還可以安排一系列的游街活動,讓游客在景區能有豐富多元的文化體驗,聽得到潮劇、潮樂;看得到龍湖的二百多年歷史的舞龍活動;領略匠人風采,體驗當地工藝制作,讓游客主動參與、主動消費,滿足游客的需求與期望,提高游客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