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迪
摘 要:農村養老問題是鄉村建設和發展的重點和難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切實解決農村養老問題,不斷滿足農村老人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目前我國農村養老面臨著家庭養老弱化、自我養老質量低、社會養老不足、鄉村尊老敬老傳統弱化等困境。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通過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大總要求建構破解農村養老困境的路徑,切實滿足農村老人的養老需要。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養老;困境;對策
一、引言
我國農村人口基數大,老年人口多,老齡化速度快,養老需求大。與較高的養老需求相比,由于經濟、社會等一系列因素,農村養老供給不足。高需求與低供給之間的矛盾,導致我國農村養老問題突出,解決我國農村養老問題刻不容緩。因此,研究目前我國農村養老面臨的困境,針對困境提出對策,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現實關照:我國農村養老面臨的困境
(一)家庭養老弱化
目前家庭養老面臨“有沒有”子女養老、子女“在不在”身邊養老、子女“想不想”養老等困境。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后,大部分農村家庭只有兩個小孩,子女數的減少意味著沒有子女給老人養老以及老人養老的經濟來源直接減少;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吸引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出現“空巢化”現象,農村養老出現子女不在身邊的困境;傳統社會倡導百善孝為先,孝文化在鄉村有著豐富的生存土壤,但是現在小家庭生活方式更加常見,農村家庭更加重視撫育小孩而輕視贍養老人,出現了子女不想養老的問題。
(二)自我養老質量低
家庭養老的功能逐漸弱化以后,我國農村養老主要過渡為老人自我養老。自我養老是很多農村地區老年人養老的方式,但是在不同地區表現不一樣。在經濟較發達地區,老年人的自我養老質量較高;而在廣大的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老年人自我養老的質量較低。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容易受自然災害影響,化肥農藥成本較高,老年人的農業勞動收入低;隨著年齡增大,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大不如前,能夠付出的勞動能力有限;“空巢化”現象讓老年人缺少精神慰藉,情感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三)社會養老不足
由于家庭養老面臨諸多挑戰、自我養老質量低,社會養老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通過完善農村醫療和養老保險等基本養老服務保障農村地區老人養老,發展針對農村五保戶等特殊人群的養老服務。但是,農村養老保障制度還不健全,社會參與農村養老還不足,養老院、療養院等農村養老基礎設施還有待建設。目前我國社會養老的發展和建設水平還無法滿足農村地區老人養老的需要。
(四)鄉村尊老敬老傳統弱化
人口流動性的增強和多元文化的影響給傳統家庭倫理觀念帶來不小的沖擊,鄉村尊老敬老的氛圍不夠濃烈,老年人的幸福感不足。在21世紀前,農村地區普遍保持著村小學,撤點并校政策實施以來,許多辦學質量不高或者開課人數不足的村小學被裁撤、合并。部分地區文化樞紐的裁撤,使得當地的精神風貌以及尊老敬老的優秀傳統文化弱化,對鄉村養老氛圍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三、成因闡釋:我國農村養老困境的成因探析
(一)城鄉發展不平衡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實行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戰略。當時為了解決資金短缺困難,更好更快地集中力量辦大事,實行了計劃經濟體制,主要舉措有限制城鄉人口流動、壓制農產品價格和抬高工業品價格。長期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重視城市、輕視農村”的不均衡發展導致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農民收入低,家庭養老負擔重。
(二)家庭成員的話語權發生轉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家庭規模呈現逐步縮小的趨勢。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發展,城市對農村勞動力的吸引力不斷增強,進城務工成為增加農村家庭收入的重要方式。農民擺脫了“靠山吃山”的農耕生活,生活方式的轉變和掙錢手段的變化,使得年輕人逐漸獨立,擺脫了對鄉村的依賴,傳統的農村家庭生活方式逐漸變化,家庭中的話語權逐漸從老人轉移到年輕人手上。
(三)社會養老體系不完善
長期以來,政府投入的社會保障資金主要用于城市居民,城市居民享有住房、醫療、就業、退休金等方面的財政補貼;農村的社會保障資金投入不足,社會保障水平不高。盡管農村養老保障制度不斷完善,補貼的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由于養老金保值升值慢,生活成本增速較快,保障范圍和水平還難以滿足農村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四)傳統孝文化趨于弱化
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提高了家庭收入,但與父母物理空間距離的增大使得代際分離加劇,年輕人無法就近照料老人,與老人的溝通交流和情感維系減弱,對老人的照料不足,進一步弱化了家庭養老功能。受經濟全球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影響,農村地區受到國內外各種文化思想侵襲,個人主義思想沖擊著鄉村精神文明,傳統孝文化式微,動搖了尊老敬老的文化根基。
四、實踐指導:鄉村振興總要求破解農村養老困境
(一)產業興旺:提高農村養老能力的經濟基礎
農民收入低是農村家庭養老水平低的根本原因,破解我國農村養老困境的根本途徑是推動鄉村振興。要鼓勵年輕人返鄉創業,發展農村產業,并增大對農村教育、養老、醫療等公共服務的投入,提升農村生活便利度和舒適度,讓年輕人“不出去、想回來、留得住”;要大力發展農村特色產業、養殖業和畜牧業,拓寬農民收入渠道,實現農村產業振興,促進農村年輕人增收,提高其養老能力。
(二)生態宜居:提升農村養老質量的重要條件
農村老人養得怎么樣是關于養老質量也就是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問題。除了物質的滿足,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也和生活在農村的老人息息相關,通過實施廁所革命、垃圾分類、污水處理、村莊綠化等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有利于提升農村建設水平,打造宜居鄉村,實現生態振興,提升農村養老幸福感。
(三)鄉風文明:提升農村養老意識的重要舉措
我國農村地區養老除了年輕人有沒有能力養的問題,還有年輕人有沒有贍養意識的問題。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鄉村振興的方方面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日常的行為習慣;要大力弘揚傳統孝文化,培育和弘揚家風,加強年輕人的尊老敬老觀念教育;要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鼓勵開展惠民演出,豐富農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四)治理有效:夯實農村養老服務的關鍵一招
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大力培養農村養老服務人才,實現組織振興和人才振興,破解農村養老困局。要將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建立健全現代鄉村治理體制,推動農村養老服務供給側改革,引導社會團體參與提供養老服務和開展養老志愿服務工作;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通過黨的領導和組織振興,增強農村養老的吸引力;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增加養老服務從業人員數量和質量,讓專業人才在鄉村養老服務中大顯身手。
(五)生活富裕:提高農村養老服務購買力的物質條件
生活富裕將直接或間接提高老年人養老服務購買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通過公共財政投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促進就業和穩定就業等措施提高農民及農村老人的收入水平。子女生活富裕也將間接提高老人養老的經濟保障水平,提高老人養老服務購買能力。農村產業發展為農村養老提供經濟支持,也是老人養老質量提高的表現。
五、結語
我國農村養老問題在農村產生,必然要在農村解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解決我國農村養老問題提供了契機,滿足了新時代人民群眾尤其是農村老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鞏固和擴大了黨的執政基礎。要將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大總要求與農村養老相結合,不斷探索我國農村養老困境的破解路徑。
參考文獻:
[1]張慶杭.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農村養老面臨的困境與對策——以魯西南為例[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20,(05),68-74.
[2]杜鵬,王永梅.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機遇、挑戰及應對[J].河北學刊,2019,(04),172-178.
(作者系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202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鄉村振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