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瑩
摘 要:黨的十八大報告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鄉村生態文明是其中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本文立足現階段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深入探究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意蘊,據此提出推動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對策,以期為農村現代化發展提供理論與實踐指導。
關鍵詞:新時代;鄉村生態文明;發展策略;
隨著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推進,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極大提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生態文明建設引起社會廣泛關注。2018年,在《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從生態環境和生態服務能力兩個方面做出了要求。加強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現階段解決三農問題、縮小城鄉發展不平衡的關鍵舉措,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核心推動力之一。
一、新時代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意蘊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價值意蘊。新時代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全面建設美麗中國的客觀要求、提升農民幸福指數的重要內容,還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關鍵舉措。
(一)全面建設美麗中國的客觀要求
建設“美麗中國”一詞作為治國理念首次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并于2015年首度寫入“十三五”規劃,全面建設美麗中國是對過去經濟建設過程的經驗總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的長遠戰略部署,它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鄉村建設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目標的實現。廣大鄉村擁有豐厚的自然資源,農村植被覆蓋率遠高于城市,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具有良好的物質基礎,現階段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同時也應看到,鄉村居民環境保護意識較為淡薄,鄉村生態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加之區域分布廣、生態環境復雜多樣,導致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任務依舊艱巨。
(二)提升農民幸福指數的重要內容
人民幸福是民族復興中國夢的豐富內涵之一?,F階段,我國已完成脫貧攻堅的戰略任務,農村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城鄉二元經濟的差距依舊影響城鄉統籌發展,農村產業大多數依舊以粗放式經營為主,加上農村基礎設施落后,導致生活廢棄物隨意亂放和丟棄,與此同時城市生活垃圾、工廠污染物也在不斷輸入農村,這些環境問題影響了農民的生存生活質量。自黨中央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以來,在政府與群眾的共同努力下,鄉村生態環境明顯好轉,農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顯著增強。農民作為鄉村建設的主體力量,同時也是鄉村建設的最終獲益者。加強鄉村生態文明建設,讓農民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感受勞動的光榮、知識的力量,不斷提升他們在經濟建設中的幸福感、滿足感。
(三)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關鍵舉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倡導綠色發展成為現階段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實現可持續發展才是人類經濟生產的長遠戰略目標。要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并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實現循環發展。鄉村農業發展依賴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但資源是有限的,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需要處理好人類活動與環境保護兩者間的關系,在不觸及生態環境紅線的前提下,運用現代科技,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實現資源最優化利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亦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過程。
二、新時代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策略
新的時代背景下,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策略可以具體圍繞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鄉村生態產業、促進傳統農業轉型和普及生態文明教育、提升環境保護意識三個方面展開實踐探索。
(一)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建設鄉村生態文明需要建立健全強有力的監督體制和執行機制,使生態文明建設有法可依。要從法律層面予以鄉村建設制度保障。第一,要完善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法律法規,完善基層政府的獎懲機制,健全生態資源管理制度、環境污染防治制度等,以節能減排作為生產目標,嚴格把控鄉村資源的消耗,對不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產業禁止投入發展,對不合格的產業積極改造升級;充分發揮法律對村民行為規范的約束和提高其環保意識的作用,法律的制定應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并及時對出現的新問題予以關注。第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改善鄉村農民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是農民進行生產作業的基礎與保障,要加大科技、人才政策的扶持力度,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動鄉村交通與通信發展。
(二)發展鄉村生態產業,促進傳統農業轉型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已經進入新時期,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已無法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在新的背景下,要促進傳統農業轉型,推動鄉村農業可持續發展。第一,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品牌農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注重產品文化建設,提升產品的文化厚重感;第二,創新營銷模式,拓寬銷售渠道,建立健全信息網絡和物流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媒體輿論傳播作用,加大品牌宣傳力度;第三,結合當地發展基礎和資源優勢,發展體現當地人文特征的新興農業,如推進農業原生態旅游,融合與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利用新技術推進產業循環發展,探索未來農村產業發展新方向,促進傳統農業轉型,推動鄉村經濟做強做大。
(三)普及生態文明教育,提升環境保護意識
農村環保設施相對落后,加之受傳統觀念影響,鄉村居民生態環保意識比較淡薄。農民作為鄉村建設的主體,其思想觀念決定建設的成效,因此要加強鄉村居民生態文明教育,以增強居民參與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第一,注重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普及教育,以戶為單位,向居民普及鄉村文明建設的內容及其必要性,樹立“兩山”理念,引導居民采取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二,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以農民為主體的鄉村生態文明組織體系,增強基層組織執行力,提高居民參與建設美麗鄉村的積極性。第三,豐富生態教育形式,提高鄉村居民生態文化素養,要加強農民的公共道德教育,培育綠色消費觀,在日常生活中踐行低碳生活,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同時大力推動文化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鄉村文化建設。第四,發揮鄉村學校以及家庭教育的作用,學校要做好學生的生態環境教育工作,與此同時年長者要注意發揮個人榜樣的作用,以增強鄉村生態文明教育的實效性。
三、結語
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舉措,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是鄉村建設中一項系統且龐大的工程,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一項重大實踐,雖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建設和發展依舊任重道遠,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必須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中實現。
參考文獻:
[1]鄧玲,王芳.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生態的現代化轉型[J].甘肅社會科學,2019(03):101-108.
[2]楊生光,王萌,耿潤哲,等.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推動鄉村振興實踐成效分析——以上海市漕涇鎮為例[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21,46(04):24-31.
[3]李澤,劉淑蘭,鐘霞.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生態文化的時代價值及實踐路徑[J].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22,32(01):56-61.
[4]梁龍,張婧,孫凱.終身教育視角下鄉村生態文明教育現狀、困境與路徑[J].北京宣武紅旗業余大學學報,2021(01):19-25.
[5]張靜,張博宇.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問題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04):49-52.
(作者系中共遼寧省委黨??茖W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專業202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當代世界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