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耕 何亞新 張震
摘 要:為深入探討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村環境治理問題,通過對河南省S鄉的調查發現,村民環保觀念薄弱,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以及社會管理水平有限等原因,導致當地環境污染問題非常突出,并對村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嚴重影響,必須引起各級黨政部門高度重視,并采取切實有效的對策措施加以解決。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環境;治理;措施
2018 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1]同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由此可見,“生態宜居”已成為鄉村振興的總要求和總任務,而治理農村生態環境則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必須認真貫徹執行。
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農村人居環境備受各級政府重視,相關部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環境也隨之得到極大改善。但同時,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水平總體還較低,“臟亂差”與“不平衡”現象普遍存在。筆者在河南省S鄉調查發現,當地不僅生態污染嚴重,而且環境保護與治理存在諸多問題,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并加以解決。
一、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主要成因
(一)化肥農藥過度使用
化肥、農藥等的大量使用,是導致農村水體和土壤污染的重要因素。使用化肥、農藥等可以提高收成,但卻是以環境污染為代價的。我國人均耕地面積較小,使用化肥和農藥已成為增加農作物產量、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農民總認為多使用農藥、化肥能使農作物增產。為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S鄉農民大量使用農藥殺蟲,使用化肥提高土地肥力,導致土壤板結和酸化,造成嚴重的土壤和水體污染,農作物的農藥殘留也嚴重超標。
(二)動物養殖污物排放
作為農民的副業之一,養殖產業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然而,S鄉的養殖污物排放問題非常嚴重。畜禽的糞便無人處理,隨意堆積和排放,污水橫流,蚊蟲孳生,老鼠滿地亂跑。養殖場附近更是臭氣熏天,引發居民不滿。畜禽養殖廢水含有氮、磷等微量元素,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體,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影響人畜正常使用。隨著畜禽養殖廢水和廢物的排放,畜禽養殖飼料中含有的抗生素和激素等物質長期積累,造成水體、土壤和空氣污染嚴重。
(三)工業污染日趨嚴重
為發展經濟,解決村民就業問題,S鄉大力進行招商引資,興建各種企業,然而大部分企業是承接城市轉移的高污染企業,也沒有合格的排放標準。這些企業排出的廢氣、廢水和廢渣大多沒有處理,沒有達到合格標準便直接排放。這些企業雖然給當地帶來一定的就業崗位,安置了剩余勞動力,但在帶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
(四)生活垃圾處理不當
農村生活垃圾種類繁多、成分復雜,加之農民環保意識薄弱,垃圾污染問題始終存在。近年來,S鄉在各村投放了許多垃圾桶,擺放在固定地方回收垃圾,但不少村民因距垃圾桶較遠,隨意將生活垃圾丟棄在房前屋后,以致生活垃圾污染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五)作物秸稈隨意堆放
農村的稻稈、麥稈等秸稈是農作物的副產品,過去常用來生火做飯或焚燒還田,很容易產生霧霾。目前農村嚴禁焚燒秸稈,而秸稈再利用的成本較高,所以除了部分還田,大部分秸稈都無法處理,最終只能隨意堆放,任其自然腐爛而造成新的污染。
二、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村民環保意識淡薄
村民受教育程度與認知水平較低,環保意識、參與意識和公德意識較為淡薄,既不會主動學習環保知識,也不會自我約束污染行為,甚至對環境治理工作不理解、不配合。人們大多認為垃圾丟到哪里無所謂,給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帶來一定困難。此外,農村人口流失現象越來越嚴重,村里只剩下沒有勞動能力的老人、婦女和兒童,導致環保工作陷入既沒人管也沒人干的尷尬境地。
(二)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隨著對環保重視度的提升,我國政府逐步增加相關投入,但用于鄉鎮和農村的相對較少。增加資金投入無疑是污染治理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治理經費有限,使得農村環境基礎設施落實不到位,在垃圾清運和污水處理方面也不盡如人意。例如,村里的垃圾車、垃圾桶數量不夠,保潔員多是散工和臨時工,工作質量難以保證。一旦政府撥款出現斷流,垃圾就陷入無人監管境地。
(三)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生態環保和污染治理工作任務重,涉及范圍廣,牽扯頭緒多,迫切需要一支高水平、有能力的執法隊伍來實施管理監督。然而,從事環保執法的政府部門不僅人手短缺,而且工作人員較缺乏專業技能,執法管理水平有限,管理效果更難讓人滿意。另外,還有少數企業與個人不僅不遵紀守法,反而還對抗執法,導致監管執法難度日益增大。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環境治理的根本途徑
(一)加強環保宣傳教育
農村環境治理問題復雜,涉及面廣,不能單純依靠政府治理,農民才是環保工作的主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要發展,根本要依靠億萬農民。”[2]因此,在農村環境治理中必須充分調動和發揮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廣大農民自覺行動起來。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及新聞媒體等,積極開展對農宣傳工作,普及垃圾分類、污水處理等環保知識,引導農民轉變原有的思想觀念,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到生產生活各方面,培養文明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推動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同時,還要采取各種積極措施,定期組織村民參與環境治理活動,讓他們切身體會到環境整治與自身生活質量的相互關系,進而成為環境的保護者和監督人。
(二)著力完善基礎設施
治理資金是開展環境治理工作的基礎與保障,是治理工作能否順利開展的關鍵。政府應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利用多種渠道積極籌措資金,切實保障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資金。尤其要設立農村人居環境專項整治資金,明確政府的投資主體地位,同時要鼓勵企業和個人捐款捐物或以其他方式參與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之中。此外,還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逐步完善包括生活垃圾、污水集中處理與天然氣集中輸送等基礎設施建設。
(三)全面落實環保責任
農村環境整治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建立各項長效機制,努力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3]尤其要落實環保責任制,明確責任主體,加強部門間的相互協作。通過責任清單明晰各自權利義務,運用監察手段層層壓實責任,形成上下聯動、各方參與、齊心協力的環保工作機制。與此同時,還要大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強化思想作風和組織紀律,定期開展專業教育和業務培訓,盡快建成一支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作風建設硬、公正執法嚴的生態環境治理隊伍。
(四)推動農業綠色發展
作為農業大省,河南開展農村環境整治工作更為迫切。要以科技開發為依托,轉變粗放的生產方式。在農村劃分出專門的區域進行規模化養殖,對禽畜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引導農民進行綠色生產,盡量減少及合理使用化肥農藥,采用有機肥代替傳統的無機肥。大力研發和推廣低成本、易實施的秸稈還田技術,提高秸稈還田水平。通過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引導種植養殖業向生態環保方向發展,從源頭上控制污染的產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4]經濟發展關系到能否擁有“金山銀山”,而環境治理則關系到是否擁有“綠水青山”。各級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和個人必須積極行動起來,大力加強環保宣傳,提升農民素質,增加資金投入,改善環保設施,完善管理機制,落實環保責任,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實現建設美麗鄉村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8-02-05.
[2]“平語”近人——習近平的“三農觀”[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29/c_1117601781.htm.
[3]河南省公開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方案[EB/OL].https://m.henan.gov.cn/2021/12-17/2366829.html.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93.
(作者畢耕系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傳播學教研工作;作者何亞新系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農村發展專業2020級碩士研究生;作者張震系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新聞傳播學專業2019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