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楨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4月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依法規范和引導我國資本健康發展,發揮資本作為重要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本期我們節選刊登鄧小平《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一文,并刊發賞析文章,旨在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充分認識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是黨領導經濟工作的重要內容,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切實承擔起主體責任,提升資本治理本領,加強政策宣傳和預期引導,堅決防范發生系統性風險。
2022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依法規范和引導我國資本健康發展進行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指出:“資本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生產要素,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規范和引導資本發展,既是一個重大經濟問題、也是一個重大政治問題,既是一個重大實踐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理論問題。”依法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事關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事關改革開放基本國策,事關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事關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深化對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國各類資本及其作用的認識,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發揮其作為重要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必然會有各種形態的資本。改革開放40多年來,資本同土地、勞動力、技術、數據等生產要素共同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繁榮發展作出了貢獻。然而,在改革開放初期,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關系,采取什么樣的途徑和方式來利用資本,曾是擺在國人面前的一個重大歷史難題。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成功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為開創、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鄧小平同志就已經開始思考傳統的關于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觀念是否符合實際的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內對社會主義是否必須完全排斥市場經濟的討論日漸增多。但面對充滿激流險灘的未知領域,當時尚未有人能夠或敢于得出明確的結論。善于開風氣之先的鄧小平同志,則以肯定的語氣率先提出了“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重大命題。1979年11月,鄧小平同志在會見外賓時指出:“說市場經濟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我們是計劃經濟為主,也結合市場經濟,但這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論斷,為推動國家經濟復蘇和改革開放創造了有利條件。理論的突破最早運用在我國農村改革上,從1982年到1985年,中央連續出臺4個一號文件,最終確立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20世紀80年代中期,改革的重點由農村轉向城市,改革形勢的發展醞釀著一次戰略性突破。經過多方共同努力,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概念,使經濟體制改革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20世紀90年代初,鄧小平同志發表著名的南方談話,他說:“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到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程中,我國破除所有制問題上的傳統觀念束縛,認為資本作為重要生產要素,是市場配置資源的工具,是發展經濟的方式和手段,社會主義國家也可以利用各類資本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逐步確立了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促進了生產力發展,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對資本性質的理解逐步深化,對資本作用的認識更趨全面,對資本規律的把握更加深入,對資本運行的治理能力不斷提高。當前,我國存在國有資本、集體資本、民營資本、外國資本、混合資本等各種形態資本,并呈現出規模顯著增加、主體更加多元、運行速度加快、國際資本大量進入等明顯特征。針對這些新情況新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是黨領導經濟工作的重要內容”,提出要“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的重要要求,對做好經濟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是堅持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巨輪需要不斷破浪前進,黨是自始至終的領航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注重激發包括非公有資本在內的各類資本活力,發揮其促進科技進步、繁榮市場經濟、便利人民生活、參與國際競爭的積極作用,使之始終服從和服務于人民和國家利益,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二是加強新的時代條件下資本理論研究,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存在的各類資本及其作用。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如何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這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研究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對待和處理資本的正反兩方面經驗。”資本是帶動各類生產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紐帶,但如不加以規范和約束,就可能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危害。要歷史地、發展地、辯證地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存在的各類資本及其作用,正確處理不同形態資本之間的關系,規范和引導各類資本健康發展。
三是運用市場化法治化原則,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依法規范資本發展、加強資本監管,是為了促進資本更為長遠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通過健全資本發展的法律制度,做好相關法律法規的立改廢釋,嚴把資本市場入口關,完善資本行為制度規則,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監管執法,培育文明健康、向上向善的誠信文化等一系列舉措,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四是正確處理資本和利益分配問題,全面提升資本治理效能。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決定了中國必須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在社會分配中體現人民至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定不移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這就要求進一步提升資本治理效能。要通過深化監管體制機制改革、加強屬地監管、完善行業治理和綜合治理的分工協作機制、精準把握可能帶來系統性風險的重點領域和重點對象等辦法,增強資本治理的針對性、科學性、有效性。
依法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有利于經濟工作穩預期、增定力、添信心。盡管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深刻復雜變化,但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余地廣、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仍具有諸多戰略性的有利條件。只要我們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不斷提升資本治理本領,促進我國資本健康發展,中國經濟一定能迸發出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破浪前行、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