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博物館館藏中,紙質文物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對紙質文物開展的各種保護課題也是現階段我國文物保護工作中被高度重視的部分。博物館館藏中的紙質文物在平時收藏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蟲害、自然破壞以及霉害等情況,再加上紙質文物自身的耐受性比較差,一旦出現了損害,是很難來開展修復工作的,這樣就會對博物館館藏造成十分嚴重的影響。本文主要闡述了博物館館藏紙質文物的價值以及博物館館藏紙質文物保護修復的意義與傳承現狀,進一步提出了博物館館藏紙質文物保護修復中現代技術及應用,以期為我國數量眾多的紙質文物保護工作提供建設性參考。
【關鍵詞】博物館館藏;紙質文物保護;修復;現代技術;價值
【中圖分類號】G2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2)07-214-03
【本文著錄格式】孟祥鵬.博物館館藏紙質文物保護修復的傳統與現代技術的價值[J].中國民族博覽,2022,04(07):214-216.
前言
我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其中紙質文物是彰顯我國厚重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源,對現階段的歷史文化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紙質文物保存的年代是十分久遠的,時間越長,保存的難度也就越大,這就需要采取相對應的措施來對紙質文物進行修復和保護,只有采用各種不同的創新手段來修復和保護紙質文物,這樣才能有效延長紙質文物的壽命。紙起源于西漢時期,后期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多種造紙的技術,出現了類型多樣的紙張。現階段,在博物館館藏中,紙質文物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需要針對紙質的厚度、顏色來選擇修復紙張,結合紙質文物的時代、特征以及質地來說,修復和保護紙質文物往往是集中于藤紙(由藤本樹皮制造)、麻紙(由麻質纖維制造)以及宣紙(由檀樹皮或稻草制造)等幾種類型。
一、博物館館藏紙質文物的價值概述
人們走進博物館,會發現在博物館展廳中陳列著很多的歷史文物,這些歷史文物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以及欣賞價值等。其中,紙質文物陳列在展廳中,可以供文物愛好者和廣大人民群眾一同來欣賞我國古老文明的魅力。紙質文物是博物館的重要價值所在,博物館也是收藏文物、保護文物以及陳列展覽文物的重要場所。在博物館中,每一件紙質文物都有其時代背景和自身的重要價值,這些紙質文物中所呈現出來的文物信息往往是重要的歷史文化研究材料,相關工作人員可以通過紙質文物來了解不同時代民眾的生活狀況以及不同時期人類文明發展的程度。每一件紙質文物并不是那么純粹,都具有相對應的時代背景,需要愛好者和廣大觀眾欣賞才能體現出紙質文物的價值。博物館館藏中的紙質文化價值是凝結在歷史遺物(遺物包含了物質和精神這兩個方面)、遺跡中的一般人類勞動,從紙質文物中所體現出來的是歷史進步標志和人類智慧結晶,具有十分明顯的雙重特性,既包含了無形價值也包含了有形價值。
二、博物館館藏紙質文物保護修復的意義與傳承現狀
(一)保護修復的重要意義
對博物館館藏中紙質文物進行保護和修復為我國文明的傳承以及傳播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也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一些比較傳統的紙質文物修復技術出現了瀕危的情況,這就產生了對紙質文物進行保護和傳承的一種現實需求。對博物館館藏中的文物進行傳承和保護對于我國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來說都有著十分大的推動作用,將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來進行保護,這對于文物的歷史研究和紙質文物保護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紙質文物保護修復技術作為一種十分傳統的技藝,在我國傳統紙質文物的制作和修復過程中,是我國所獨有的技術,也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技藝的一種再現,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歷史信息的一種載體,這對于我國歷史文化研究和保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紙質文物保護和傳承的這一過程中,所包含的種類是十分多樣化的,并且涉及范圍相對來說也比較廣。所以,對傳統紙質文物進行修復是傳承我國歷史文化的重要手段,通過這種工藝可以將文化以物質的形式展現出來,這樣可以幫助廣大人民群眾和文化愛好者更好地了解歷史。在傳承和保護這一基礎上,還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來與國際相接軌,并借鑒國外一些先進的保護修復技術,這樣才能有效實現中西技術的完美結合,保證我國文物修復工作更好地發展下去。通過對紙質文物進行修復和保護,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實現文物的完整傳承,同時也可以將紙質文物的魅力重新綻放出來。在對紙質文物進行保護的過程中,對文物進行修復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對于文物的傳承來說有著較大價值。在實際的紙質文物修復過程中,一般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比如,空氣、光照等,這樣就會導致紙質文物出現變質的情況,從而帶來一定程度的損失。工作人員通過對文物環境進行優化和改善,可以避免外界因素對紙質文物造成的影響。一旦出現文物損害的情況,就需要相關工作人員利用各種各樣的技術來對紙質文物進行修復,從而保證文物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實現對紙質文物的有效傳承。
(二)保護修復的傳承現狀
在博物館館藏中,從文物修復技術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在很多情況下文物研究以及保存屬于一種附屬技術,但是沒有形成一個獨立的學科。對于一些紙質文物的修復技術來說,面臨著即將失傳的情況。為了更好地保護和修復我國的紙質文物,對以往傳統的文物修復技術來進行挖掘以及整理,是傳承紙質文物的必要要求。對于紙質文物的技術保護來說,需要構建出一個十分完善的建設體系,將這些都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并給予重要的財力、物力以及人力上的支持。對于博物館館藏來說,通過專項資金和專業人員來完成對傳統文物的修復工作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結合實際情況挖掘出民間流傳的傳統修復工藝,并在這一基礎上做了比較詳細的整理,這樣可以形成一個十分完善的體系。相關工作人員在這一基礎上,需要利用傳統文物修復技術來對相關文獻資料做進一步梳理,并編撰成冊,這樣可以形成十分完善的技術資料體系。從現階段的行業發展角度來看,相關工作人員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完善相對應的文物修復技術行業標準,以及相關人才培養機制,這就可以為技術的傳承提供比較有利的渠道。相關工作人員在注重技術保護的這一過程中,還需要結合現階段的技術發展方向以及特點,將現代科學技術和文物修復技術做進一步融合,從而推動紙質文物的傳承和弘揚。同時還需要提供一定的人才支持,提升相關工作人員的職業技能和工作素養。
在我國紙質文物修復過程中,之前一直使用的都是比較傳統的修復方式,這些方式是比較簡單的,一般來說是采用人工的手段進行修復,修復的質量和效率都是難以保證的。以往傳統的紙質文物修復技術分為了以下幾種。
第一種,裝裱修復技術。這也是十分傳統的技術,這一技術具體來說是工作人員對紙質文物進行裝裱和簡單修復,從而實現文物的保護和復原。
第二種,揭裱修復技術。這一技術和裝裱技術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也是十分傳統的技術,具體來說是對文物來進行揭裱,將紙質文物中的畫心從裱上揭下來,揭下來的一部分需要重新進行裝裱,這樣能實現文物復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技術對相關人員的技術有著較高要求,一旦出現了失誤的情況,對紙質文物的保存是十分不利的。
第三種,機械修復技術。具體來說是以紙和漿糊作為修復的載體,通過運用篩網將紙漿進行過濾,之后使用過濾的紙漿來修復紙質問題,但是這一過程往往十分復雜,需要按照規范的流程來開展,這樣才不會破壞掉紙質文物。
三、博物館館藏紙質文物保護修復中現代技術及應用
(一)等離子脫酸法及應用
紙質文物由于保存的時間比較長,在紙質文物的內部具有較高濃度的酸性物質,這就對紙質文物產生了非常大的危害。紙質文物發生劣化是多方面綜合因素的結果。所以,這就需要相關工作人員系統了解紙張劣化的內外因素才能有效延緩紙張的劣化。比如,在濕度比較大的情況下,紙張中所含纖維素的氫氧基屬于親水基,這樣就會造成紙張吸水產生溶脹現象,使得紙張的纖維間距進一步增大,一些空氣中的污染物會侵入到紙張纖維內,這樣就會對紙張造成破壞。現階段,比較常見的脫酸技術被稱為“液相脫酸法”。在修復紙質文物的過程中加入脫酸溶液到紙質纖維中,這樣可以有效降低紙張酸性。此外,相關工作人員還可以利用甲醇等堿性物質,在不會損害紙質纖維的情況下來改變紙質文物中的酸性成分,這樣可以進一步延長紙質文物壽命。就現階段的情況來看,合理實施等離子脫酸技術一般會出現酸堿中和劑配置比例不合理而影響到紙面的清晰度的問題,這就需要相關的技術人員配置好酸堿綜合溶劑,避免更多的添加劑在紙質文物上停留更多時間,對紙質文物造成更多的影響。
(二)微波滅蟲技術及應用
微生物以及蟲害對紙質文物的劣化影響也是修復紙質文物的重要工作。微生物病害是十分常見的,會對紙質文物的內在以及外觀造成十分嚴重的病害。這是因為,微生物在代謝過程中會產生葡萄糖酸、檸檬酸以及乳酸等,這些代謝出來的酸性物質會造成紙質文物劣化,酸度的變化會降低紙張纖維素配糖鍵破裂的活化能,導致紙質文物出現微生物病害,時間長了,往往會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傷。在紙質文物修復中合理使用微波技術來保護紙質圖書最開始是起源于美國,這一方法被廣泛應用在了圖書館、博物館的紙質文物修復中。需要注意的是,紙張保存過程中的含水量需要低于百分之八,因此,這就需要將紙質文件放置在微波設備中進行殺菌和烘干,這一過程是十分簡單的,時間也比較短,大約70秒左右就可以有效滅菌殺毒。微波進行殺蟲處理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電磁場來進行加熱,將害蟲作為電介質,利用微波來破壞掉害蟲體內的膽固醇,這樣可以達到消毒滅菌的目的。
(三)再生性保護技術及應用
再生性保護技術也被廣泛應用在了博物館館藏的紙質文物保護工作中,主要是將過時的存儲載體中的信息進行微縮和紙張的轉移。紙張文物的再生性保護需要經歷如下幾個環節:紙—數字化—紙(微縮品)的循環過程。對于一些珍貴的紙質文物來說,需要在專業人員的操作下來完成相關數字化管理,之后再通過影印出版社等技術來將原先的紙質文物復制再現,這樣可以形成一種預保護,從而避免人們在翻閱紙質文物過程中造成比較嚴重的影響。
(四)原生性紙質文物修復技術及應用
對于現代的紙質文物保護工作來說,主要分為兩種修復技術體系,一種是原生性保護修復技術,一種是再生性保護修復技術,上文已經介紹了一種在再生性修復技術。原生性紙質文物保護修復技術具體指的是將紙質文物本身作為核心,對文物采用特定的修復技術,這樣可以有效實現對紙質文物的修復和保護,比較常見的原生性紙質文物修復技術主要有以下兩種。
第一,低溫去蟲技術。在對紙質文物修復的過程中,文物被蟲蛀的情況時有發生,要想落實好紙質文物的修復工作,就需要將文物中的蟲體都消除掉。紙質文物存在著脆弱性的特點,以往傳統的驅蟲技術往往會對紙質文物造成進一步損壞。所以,結合實際情況利用低溫的方式來驅蟲是十分有效的,將紙質文物放置在零下二十攝氏度的低溫環境中來進行儲藏,這樣才能有效將紙質文物中的蟲體都消滅掉,從而有效實現對文物的安全修復。
第二,納米修復技術。最近這些年來,我國科學得到了快速發展,納米技術應運而生,在紙質文物保護領域開始廣泛應用納米技術,并且取得了十分好的效果。具體來說,納米修復技術一般是將納米材料加入到紙質文物中,這樣就不會影響到紙質文物的色彩,還可以對紙質文物做進一步的處理,處理包括抗老化以及抗熱化處理,這樣可以進一步提升紙質文物紙張的整體強度和韌性,從而提升紙質文物的質量,也就達到了修復紙質文物的目的。此技術對于紙質文物修復保護事業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公眾對紙質文物保護修復工作認知程度的不斷提升,在紙質文物保護修復工作中,還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來提升保護工作效率。紙質文物承載著民族和國家的文化,也是十分重要的民族精神體現,對于國家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各種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影響,往往會導致紙質文物出現損壞,需要進行修復才能展現出紙質文物的原本魅力。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在紙質文物保護修復工作中,安全性更高和可操作性更強的現代修復技術正在不斷涌現,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文物修復的質量以及整體效率。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在實際工作中針對紙質文物的年份以及相關結構特征來對維修順序進行合理安排。此外,還需要積極引進國外的一些比較先進的紙質文物修復技術,這樣可以進一步提升紙質文物保護工作的有效性,進一步增強紙質文物的利用價值。
參考文獻:
[1]王敏英.頤和園藏紙絹質文物在修復中施以保護技術的探討[A].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修復專業委員會.中國文物修復通訊(第17期)[C].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修復專業委員會,1999:1.
[2]徐文娟,王春紅.西方現代保護修復方法在中國紙質文物中的應用[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8(3):40-43,75-76.
[3]陳曉琳.館藏紙質文物保護修復在實踐中的應用[N].中國文物報,2013-08-09(7).
[4]張興偉.近現代紙質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術探索[J].文物修復與研究,2016:317-321.
[5]韓凱英.館藏文物修復技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河南博物院館藏文物修復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例[J].文物修復研究,2018:656-660.
[6]孫治國.關于紙質文物保護修復的認識及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0(12):197-198.
[7]李宇婕.館藏絹本重彩水陸畫文物保護修復方法探討[J].湖南省博物館館刊,2020:626-631.
作者簡介:孟祥鵬(1991-),男,漢族,山東菏澤人,本科,文博館員,研究方向為文物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