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昌竹


我開設了一節《水滸傳》導讀課,旨在帶領學生廣泛閱讀《水滸傳》故事,初步認識并理解魯智深的人物形象,體會《水滸傳》運用多故事塑造立體、完整的人物形象的創作特點,進而激發學生對經典名著的閱讀興趣。在此次教學中,嘗試運用AIclass軟件平臺進行授課,其中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便于交互的作業系統、及時分析的批改模式、方便有趣的特色功能,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很多便利,也增添了不少新意。
一、主題背景
這次語文課堂教學的嘗試,令人印象深刻。
2020年11月,一場特別的語文教學年會在南京市玄武區舉辦。幾位老師借助AIclass軟件平臺,帶領學生用iPad進行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新嘗試。我也有幸體驗了語文教學與現代技術的有機結合,完成了一節《水滸傳》導讀課。當下課鈴聲響起后,回顧整節課的教學以及先前的備課過程,讓我覺得這場古典名著與現代技術在語文課堂上的“牽手”有太多值得回味的地方。本文且結合具體的教學片段進行反思與評析。
二、情境描述
【片段一】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一部古典章回體小說,叫作《水滸傳》。課前,很多同學都上傳了自己說“水滸”故事的視頻,這節課一開始,我們就請兩位同學上臺來,講述精彩的故事。(通過平臺隨機抽取學生)
抽中的學生A講述《武松打虎》的故事。
師:聲情并茂,仿佛把我們也帶到了打虎的現場,考考你們一個細節,武松喝了多少碗酒啊?
生:十八碗。
師:酒量過人,酒借人膽,謝謝你的精彩講述。接下來請第二位同學(再次抽取一位同學)。
抽中的學生B講述《林沖棒打洪教頭》的故事。
師:講述很精彩!大家聽懂了嗎?一起看圖(從資源庫中提取圖片,出示),這三個人你都能認出來嗎?請搶答。(啟用平臺的“搶答”功能,學生通過iPad進行搶答)
搶到發言機會的學生回答。
評析:
當我在技術平臺上打開作業庫,看到幾十份作業文件時,不禁感慨:“技術改革了語文教學。”學生的課前預習以小視頻的形式完成,自主上傳到班級資源庫,形成了主題明確、內容豐富、表現生動的“水滸故事集”,成為了課堂教學的重要“基石”,實現了課前與課上的有效聯結。
上課后,再通過抽簽功能隨機選取同學說故事,通過搶答功能回答趣味問題,這樣的一系列過程,提升了課堂的活躍程度,激發了學生的參與興趣。抽簽時,他們眼神中滿是對抽簽結果的緊張與期待;搶答時,他們蓄勢待發的手指也透出一種對學習的專注與熱情。學生身上體現出的這些微小而可喜的變化正源于新技術支持下的課堂新變革。
我們常常詢問:技術怎么改變教學?我想說,首先就是更有效地創設出熱烈的學習氛圍,營造出積極的學習生態,進而升騰起蓬勃的學習生命。
【片段二】
師:剛才我們聽了兩個好漢的故事,其實,《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一共有108位,你們最喜歡哪一位呢?我們來做一個投票。(啟用平臺的“投票”功能)
學生通過iPad投票,電子大屏上即時出現票數統計。
師:原來,在我們班最受歡迎的是魯智深,那今天,我們就來走近他的故事。老師這里有魯智深的好幾個故事,還有不同的版本,可以自由選擇進行閱讀,時間6分鐘。現場老師們也可以登錄平臺進行閱讀。(教師從資源庫中調出“魯智深”主題故事4篇,推送給學生后,開始計時6分鐘)
師:時間已經到了。在剛才的閱讀中,你最喜歡哪個版本呀?來,做個選擇。(通過平臺發布投票)
師:喜歡連環畫的同學最多,說說理由。
生:圖文并茂,形象有趣。
師:喜歡原著版本也很多,誰來談談?
生:我喜歡這種半白半文的,讀起來原汁原味。
師:聽得出來,你的閱讀素養很高。
評析:
傳統的課堂中,教師通常只能一次性提供一篇文本,在屏幕上或通過紙質稿呈現給全體學生。而在這節課中,我們發現了AIclass技術平臺的一大優勢,利用網絡存儲功能,教師可以預先準備大量的學習資料,在課堂中一并推送多版本、多故事到學生端,“給其自由,任其選擇”。學生通過手中的iPad進行自主選擇、自由閱讀,可以依據自身需求,掌握閱讀選擇的主動權,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在完成不同難度的閱讀過程中獲得對故事的理解與認知,并享受到閱讀的喜悅。
我們一直期盼課堂上能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如今,技術層面已經提供了可能,人手一部iPad,并聯起來,形成了語文閱讀學習的新樣態。技術的融入讓尊重個體差異成為可能,讓尊重身心發展規律成為可能,讓培養每個人的個性成為可能,讓彰顯每個人的風采成為可能……相信,未來一定還會有更多的可能。
【片段三】
師:不管讀了哪個版本,相信你都對魯智深有了一些認識,來,這有兩句話請你幫我判斷判斷。一分鐘時間,完成上傳。
(教師推送系統“題庫作業”中的2道判斷題。學生完成判斷,上傳作業,大屏呈現出每一篇上交的作業畫面,以及完成時間和正確率的排名。)
師:我們看,趙子語同學選得又快又準,那就請你來給大家講解一下。
生:我從《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的故事里能看出他力大無比的特點,但看不出見義勇為。所以,我認為這個說話是錯的。
師:是的,在這個故事里,“見義勇為”體現得不是太明顯,那力大無比的特點你可以從哪里看出來呢?結合具體的文本給大家說說看。
學生結合大屏上的文本,將關鍵詞句勾畫出來,進行講解。
評析:
第一次發現,改作業如此“簡單”。從學生開始提交答案,到全部批閱完畢,反饋出所有人的正確率,統計出全班的答題速度排名、正確率排名……這一切都可在幾秒鐘內完成。這帶給我和全體學生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之力,技術,已然觸動了師生的心弦,改革了練習的樣態。學生隨手在自己的作業畫面上勾畫、批注,結合著文本自主講述,活脫脫成為了真正的“課堂之主”,就像李玉貴老師對好課堂的期望一般:“上著上著,老師就不見了。”B222CED0-9C57-4D23-A1D8-A9FEB43EA343
【片段四】
師:接下來,我們再讀一個故事,請一位同學讀要求。
生:1.邊讀邊勾畫出表現人物特點的語句;2.在旁白批注你對魯達的評價;3.閱讀時間3分鐘。
師:開始閱讀,計時3分鐘。(開啟計時功能)
師:時間到,請上傳作業。
學生上傳作業,教師隨機抽取作業,出示在大屏上,學生上臺根據自己上傳的作業進行發言。
生:我看出魯達慷慨,你們看這里(學生從文本中勾畫出“便去身邊摸出五兩來銀子,放在桌上。”)他隨手就掏出五兩多銀子給了金家父女。
生:我覺得他性子很急躁,比如這里(學生勾畫“你兩個且在這里,等灑家去打死了那廝便來!”)一聽倒這件事就立馬要去打鄭屠。
生:我認為他嫉惡如仇,(學生勾畫“只說魯提轄回到經略府前下處,到房里,晚飯也不吃,氣憤憤地睡了。”)為了別人的事情而寢食難安,是條好漢。
……
生:我覺得他很暴力,你們看他打店小二的那段描寫,太暴力了。
生:我覺得“暴力”這個詞評價得不好,魯達的行為是顯得暴力,但我們也要明白他暴力的原因。你們知道魯智深所在的那個時代嗎?官場腐敗,民不聊生,好漢們只能靠自己的力量伸張正義。所以,才會讓你感覺暴力。
……
評析:
語文學習在一定意義上說,是每一個學習個體與文本、與作者獨特的對話。“一萬個讀者,就有一萬個哈姆雷特。”盡管是同一個哈姆雷特,但因為讀者的多元解讀,其形象就又會具有個性化的烙印。這里是從一個故事里品讀魯達的形象,但通過個人閱讀、勾畫、品析、上傳、分享等系列化學習行為的展開,學生在思維互通中,認識理解了立體的、完整的、全面的人物形象。
語文學科肩負著培養側重形象思維的思維力、審美力、想象力、創造力的使命,而形象思維閃爍著個性的光澤,此處的技術分享功能正為個性化的課堂學習提供了有利土壤。當學生作業上傳展示出來后,再交由學生自己來說,他們可以邊講述、邊勾畫、邊補充、邊修正。對于學生來講,達到了二度思維的效果,有利于其形成關于閱讀的語文默會知識。
【片段五】
師:說到喜愛《水滸傳》的人,有一位不得不提,他就是金圣嘆——清代著名的文學評論家。有人說,讀《水滸傳》一定要讀金圣嘆的評點,想不想領略一番?先看這段原文,誰來讀?
屏幕出示:且說魯達尋思,恐怕店小二趕去攔截他,且向店里掇(du ?)條凳子坐了兩個時辰,約莫金公去得遠了,方才起身。
師:金圣嘆只抓了一個詞來評,如果是你,會抓哪個詞?你會怎么評?
生:我會抓“時辰”,坐了兩個時辰,說明魯達對這件事很有耐心。
師:知道一個時辰相當于幾個小時嗎?
生:一個時辰是兩個小時,魯達相當于等了四個小時。太能坐得住了。
……
師:我們來看看金圣嘆關注的是什么?
生:尋思。
師:怎么評價的,讀。
生:粗人偏細,妙絕。
師:剛才同學們關注到的這些行為其實都是經過周密的考慮的,一個“尋思”看出魯達粗中有細,這個人物妙絕;施耐庵用一個“尋思”彰顯了魯達的特點,寫得也妙絕;金圣嘆六字點評,直抓妙義,還是妙絕。讀書要讀經典的書,讀經典的書還可以讀讀經典的點評,幫助我們感受經典的妙處。今天,將這兩本書推薦給大家。
評析:
語文學習應當是“打開”的,語文學習的世界必然是寬廣的。信息技術的革新像是為語文學習鋪設了“高速公路”,更加便捷、更加高效。在課堂的結尾,我推薦了兩本書,并順勢就將兩個電子書材料推送給了學生。下課后,在第一時間,學生就可以打開iPad進行《水滸傳》的拓展閱讀,這種高效率、快節奏、強助力的特點,是語文教學改革中師生共同期盼的美好的樣子。
三、教學反思
在這一課的教學結束之后,回顧、反思、琢磨、品析。發現這一節課體現出了如下幾個特征:既充溢著時代意蘊,也創造著無限可能,還涌動著更多期盼。
(一)充溢著時代意蘊
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特征,當今的信息化時代就是信息產生價值的時代。信息化影響著整個人類生活的全方面,其中必然也包含教育。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基礎教育的課堂教學研究中,我們應當借著信息時代的東風,揚起創新之帆,駛向美好的未來教育的彼岸。
從黑板到幻燈機,從臺式機到一體機,從筆記本到iPad……如今,技術讓教師可以告別U盤,只需要一個賬號,便可立即獲得海量優質的教學資源,第一時間服務于課堂;學生也只需一個賬號,便可馬上參與課堂,交互思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我們有幸身處這樣一個時代,我們應該向這個時代的教育信息技術說一聲“謝謝”。技術在不知不覺中為語文教育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打開了思想的閘門,打開了一個新世界。
(二)創造著無限可能
從課堂的呈現來看,教育信息技術的確在為教學助力。許多曾經的愿望在如今的語文課堂里得以實現。比如快速、及時的作業批改及分析;比如空間巨大而提取便捷的學習資源庫;比如充滿趣味性和挑戰性的抽簽、投票、搶答等功能……這些“新元素”是師生雙方都期待的、接受的、歡迎的。因為帶給課堂,帶給語文學習,帶給語文教師和學生無限的且充滿魅力的可能性。
愛德華·霍爾曾巧妙地做過一番隱喻,說文化有一把打開大門的鑰匙——方式。這節課最大的創新與突破便是教學方式的改革,當學生熟練地通過手中的iPad進行廣泛知識的獲取與個人素養的展示,我們可以感嘆,學生的主人翁地位真正地明確起來了。技術創造了吸引人的方式:生動活潑、興趣盎然,學生快樂地參與、幸福地交流、自信地表達。語文課堂因技術而變得溫暖、活潑。
(三)涌動著更多期盼
當古典名著牽手信息技術,我們懷揣著各種好奇與疑問開啟了嘗試,也滿載著收獲與期許來總結。基于語文教學改革的審視與反思,也是基于對這場改革的一種自覺追求和更高期盼,我們繼續在這條路上堅定地邁步,不斷拓展認知、突破探索,在實踐中豐富和優化這種教學新形式、新樣態。我們一向堅定地認為:對課堂教學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我們站在當下這個坐標,可以更加堅定地認為:在高速且蓬勃發展的教育信息技術時代,語文教學的進階發展是值得我們大膽地想象與期待的。
(210018 ?江蘇省南京市長江路小學)B222CED0-9C57-4D23-A1D8-A9FEB43EA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