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逢祺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采用豐富多彩、形式各異的實踐活動來激發學生的潛能,促進他們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的有效提高,為后續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我結合教學實際,從趣味性情境、生活性背景、游戲性經驗以及探究性能力四個方面,詳細闡述了核心素養導向下數學課堂教學,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潛能,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核心素養”,它是學生應該具備的一種能力,一種適應社會發展的必備能力,它關注的是學生為人之主體性發展。核心素養下的數學課堂,則是要求學生在必備品質和能力的基礎上,理解和掌握所學的新知識,并學會用已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教師必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可行性教學方案,具體研究針對性的問題,并簡單化教學步驟,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學會思考,逐步將“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形成探究的習慣,促使他們快速掌握新知識,最終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一、創設趣味性情境
小學生年齡偏小,身體發育還沒有健全,對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因此,教學時,教師可以創設趣味性的情境來滿足他們的好奇心,這樣他們才能靜下心來學習,才能提高教學效果。核心素養下的課堂教學,必須遵循學生年齡結構以及他們身心發展的特點,多創設一些趣味性的情境,在吸引他們注意力的同時,充分激發他們的潛能,同時培養他們動手動腦的能力,讓他們自主思考,主動探究,最終解決問題。在講授蘇教版教材二年級上冊“7的乘法口訣”這一課時,我用課件出示四大名著之《西游記》中的一段臺詞:“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里,孫悟空在三煨真火中呆了七七四十九天, 最后煉成了火眼金睛; 在西天取經的路上,孫悟空只要遇到妖魔鬼怪,不管三七二十一,舉起金箍棒就打。”我先讓學生仔細閱讀上面一段文字,想一想這里面包含了哪些我們將要學習的口訣。沒多大一會兒,學生們就找出了“七七四十九”和“三七二十一” 這兩個乘法口訣。此時,老師再告訴學生這兩個就是本節課將要學習7的乘法口訣中的兩個,并寫出乘法算式,這樣,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記住這兩個7的乘法口訣,而且也能夠由此說出或者寫出其他7的乘法口訣。這節課,從家喻戶曉的孫悟空出發,他是學生喜歡的故事人物,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學生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再要求他們從這段話中找出與數學有關的內容,那就簡單多了。所以,在教學時,教師要創設一些趣味性的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這樣既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又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還能讓他們理解和鞏固所學的新知識。這種方式比起傳統填鴨式的學習,效果顯而易見,也就保證了核心素養的形成,真是一舉三得。
二、賦予生活性背景
數學來源于生活,為的就是解決實際問題。因此,課堂上,教師應該立足生活實際,讓數學飽含生活氣息,賦予學生感興趣的事物,給枯燥的數學知識點刷上一層層五顏六色的油彩,提高他們學習的樂趣感。
例如,我在教學小數的加減法的過程中,就營造出如此的生活氛圍:
師:大家都喜歡去學校的商店買一些學習用品,現在誰來說說自己最近都去商店里買了哪些東西?
……
(學生們都踴躍發言,說出了自己最近買了哪些學習用品。)
師:看來每一位同學都去商店里買過東西。可是你們也知道,去買東西不是買一件東西付一次錢,而是等所有的東西都買好后,營業員算好你買東西的總價,再來付款。誰來和大家交流交流,今天你購的那些物品,消費了多少錢?你是怎么付錢的?
(此時,學生們都很興奮,都能夠踴躍發言,都能主動說出自己買了哪些東西,并說出付錢的方式。可是,實際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件商品的價格都恰好是整數,有的貨物的單價是存在小數點后一位的。)
師:以前我們沒有學過小數的計算方法,那我們應該如何計算總價呢?我想邀請一位小顧客來給大家說說你是如何核算出購物的總價的?
(問題一出,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地行動起來,大家在認真思考,課堂氣氛十分熱烈。)
……
通過賦予這樣的生活性背景,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存在數學問題,知道數學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潛能,而且還能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三、積累游戲性經驗
現在的數學課都應以游戲作為載體,讓學生在游戲中獲得數學知識,掌握新技能,感悟數學的思想方法。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理解新知識,掌握新技能,還要讓他們的思維走向深度,協助他們去認識世界,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分析問題,在游戲時探索數學中隱藏的規律,積累活動經驗。
例如,“認識人民幣”這一課,單憑教師在講臺上講授,學生肯定感到學習枯燥而無味。因此,在新授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大致將學生分成幾組,給學生分配不同的角色。例如,讓一部分學生扮演銀行內部的工作人員,另一部分的學生扮演辦理業務的顧客,要求他們進行模擬“銀行存兌等業務”的演練,從而使他們充分認識人民幣,并學會人民幣之間的簡單兌換。整個課堂氣氛濃厚,學生都能夠認真扮演角色,充分體驗人民幣的兌換過程。另外,通過游戲性體驗,使他們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人民幣以及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
又比如,在教學“認識物體(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富含游戲性的活動來調動學生積極性,使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以此便于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物體的特征。上課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七巧板”這一數學器材,并通過“比一比”的競賽方式,鼓勵學生去探索、去思考、去發現,引導他們理解和掌握物體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深化教學內容,將多種圖形進行有機組合,形成新的物體,讓學生去認識、去思考、去發現,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圖形的意義。
在數學課堂中,加入游戲性活動,可以促使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更好地觀察、思考和總結數學的知識點,并且在“玩”中逐漸提高自身的思維和動手能力,進一步積累活動經驗。設計游戲性的學習情境,能夠將枯燥無味的數學轉變為生動有趣的游戲,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讓他們主動參與學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積累活動經驗,而且還有利于開展各項教學活動。
四、培養探究性能力
數學學習就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課堂上,教師應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學時,教師不能只局限于課堂講授,應該將孩子們帶出教室,到室外去認識數學,尋找數學,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進而解決問題。通過動手和動腦,將眼睛和嘴巴相互結合,調動多種器官積極參與,去思考和分析,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進而真正解決問題。
例如,在學習“認識米”這一課時,如果教師要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米”的意義,那么就必須將孩子們帶出教室,來到操場上進行實地體驗。操場上,教師可以讓孩子們走一走、看一看,并給他們指出50米、100米的長度,讓他們細細“品味”米的概念,知道量較長物體的長度用“米”作單位。另外,教師還可組織本班學生做一些室外游戲,可以舉行50米或者100米的短跑比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比賽的過程中認識50米和100米到底有多長,并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米的概念。這種類型的探究性活動,不僅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他們的內在潛能,而且還更有利于他們理解和掌握所需要學習的內容。課堂上,通過探究性數學課堂教學,來提高學生的自我探究水平,也是數學核心素養的一種內化。
教學前,教師要多備備課,多閱讀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教材,思考教學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并將教材中的重點、難點,用最佳的教學方法以及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現出來,使他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課堂上,教師要從學生自身情況出發,著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使他們在學習的同時,能夠形成自身的思維能力,讓他們學會學習,喜歡上數學,為后續課程的深入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都應該組織好每一節課的教學活動,逐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再結合有效的教學策略,來不斷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促進他們健康地成長。
(226521 ?江蘇省如皋市丁堰小學)C5034C9A-2782-470B-8851-8CF602C66F1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