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冰沁
摘要:對于孩子來說,親近自然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陳鶴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強調了兒童在與自然、社會的接觸中,在親身觀察和活動中獲得經驗和知識的重要性。“草木滋味”系列活動是以城市綠肺的梁豐生態園和森林樹屋為背景,圍繞自然生命教育、課程探索、親子閱讀、家長沙龍四個維度開展活動。幼兒與父母共同參與活動,親子關系有了更緊密的聯系;與同伴一起親近自然,有了更輕松愉快的交往、合作經驗。幼兒在認識自然,感受自然的過程中,促進了社會性能力的良好發展。
關鍵詞:三位一體;親自然;社會性
一、“親自然”活動對于幼兒社會性能力發展的重要性
(一)語言發展能力顯著提升
為孩子創設一個輕松愉悅的語言氛圍會給孩子帶來更自在的感受。只有讓幼兒處于寬松的學習環境中,他們才會愿意開口表達。在親自然活動中,孩子開始表達對自然的喜愛,表達對美好事物的憧憬,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和感受。
(二)社會交往能力明顯進步
1.同伴交往更加和諧。當孩子不再局限于教室中固有的操作材料,而將眼光放到大自然中時,就會發現自然材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孩子可以利用各種自然物創造出充滿創意的不同玩法。屆時同伴爭搶玩具的行為就會大大降低。幼兒在與同伴互動的同時,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識也會顯著增強。
2.師幼互動更加積極。在室內活動時,更多的是一種以教師為主導的集體游戲。玩法的設計和材料的投放主要依賴于教師的前期設定,幼兒在活動中缺乏主觀能動性。在親自然活動中,幼兒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展現,游戲規則更加自由、自主。有利于幼兒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和專注力的提高。教師對幼兒的行為會更加包容,呈現一種更加積極的師幼互動模式。
3.親子關系更加緊密。父母暫時卸下忙碌繁重的工作,花時間與孩子共處,一起投身于自然的懷抱。在自然環境中家長和孩子的天性得到很好的釋放;在共同玩耍中能夠增進親子感情。
(三)感知能力進一步提高
幼兒在大自然中釋放天性、孕育靈性。通過親身觀察、親自體驗來獲取對自然的感知,建立起與自然的聯系。真實地感受植物的生長與凋零,感受種子的生命力和泥土的孕育。理解生命的寶貴與堅韌,懂得愛護尊重自然生物,進而對事物有更強的包容心和適應力。
二、關于幼兒在親自然活動中社會性能力的發展情況
(一)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在自然活動“菊之韻”中,一群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認真的觀察者菊花,或是去嗅花香、或是用小手輕輕的去撫摸,或是大聲說出花兒的顏色。當老師把菊花調查表和一些工具分發到他們手里的時候,他們分散開來探尋菊花的獨特之美。有的用尺子測量花朵的大小,有的用放大鏡觀察花蕊,有的在調查表上畫菊花。孩子的歡聲笑語引得蝴蝶翩翩起舞,孩子們畫出的菊花也是姿態萬千,爭奇斗艷。孩子們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時,獲得了身心的愉悅。
(二)穩定幼兒情緒,提升同伴互動性
春去秋來,花謝花開,大自然不斷地變化,都會帶給孩子不同的美麗與快樂。哪怕就是在草坪上奔跑、在陽光下嬉戲,都是一種視野的開拓,觀察力和想象力的提升。幼兒在自然活動中獲得愉悅的情緒,注意力也更加的集中,并開始進行與同伴交往的探索。在自然活動“我和小樹有個約會”中,孩子們手拉著手一起踏青、露營。迫不及待的交流、分享自己發現的不同形狀的樹葉。一起開動腦筋,思考用什么辦法可以量出小樹的“腰圍”。有的是小手拉小手環抱著大樹,有的是小腳丫并排在一起丈量。孩子們還一起合作,制作了保護小樹的標志牌。孩子們通過親自然活動,開始注意到身邊的自然美景和身邊的朋友,嘗試與同伴合作交往,一起探尋樹的秘密。
(三)加強積極穩固的親子關系
在針對親自然情感培養過程中,教師可能會出現時間精力有限,無法關注到全體幼兒的情況。此時家庭教育正好可以補足這一點。家長有更多的機會帶領寶貝走進廣闊的大自然中,給與孩子更多更具體的影響和指導。在自然活動“多彩冬季 落葉童話”中,親子共同撿拾落葉,制作落葉畫框。孩子畫出自己的設計草圖,家長幫忙用麻繩和木棍捆綁出落葉畫框的形狀。按照畫框的大小在表面貼好透明膠帶,孩子用撿來的落葉和干花貼在膠帶上進行裝飾。父母與孩子在閑暇的冬日午后共同留下一段美好的時光記憶。
三、持續發展幼兒親自然活動的策略
(一)改變教師觀念
1.改變教師觀念
在親自然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角色應當從教學的主導者變為陪伴者、支持者、觀察者、引導者。教學場地由主要在室內向更多投放在戶外過渡。教學設計與組織更加靈活,對于幼兒的評價從關注結果轉變為關注過程。
2.利用園所資源開展自然教育
充分利用園所自然教育條件,合理規劃園所游戲區域,在游戲中對幼兒進行自然教育教學活動。注重發展地方特色,將自然物帶回幼兒園,充實活動區的材料和玩具,發展幼兒創造力和勤儉節約的習慣。
(二)家庭、學校、社會材料支持
1.幼兒園支持
園內開辟專門的種植園地。其中包括公共種植區,既有常綠植物和落葉植物,又有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還可以有蕨類植物、苔蘚植物等。確保每個季節都有應季的作物供幼兒學習和活動,讓孩子看到以后就能感受的四季的變化更迭。同時劃分每個班級的專屬區域。教師提前收集孩子的興趣點,根據班級大多數孩子的喜好來選擇種植的植物。和孩子們一起翻土、播種、育苗、澆水、除蟲,并及時開展生命教育。
2.家庭支持
家園共育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方面,往期“草木滋味”活動的開展也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配合。我們在前期的調查中,了解不到不少家長因為工作,缺少陪伴孩子成長的機會。我們立足于家長的需求和困惑,設計了多種多樣的親子活動,使家長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拉近了親子關系,他們用實際行動默默表達了對子女濃濃的愛意,在子女成長的不同階段都留下自己的足跡。家長更加理解了我們的工作,也將更加支持學校的活動安排。
3.社會支持
“草木滋味”自然生成系列活動,是以城市的綠肺梁豐生態園和城市益空間森林樹屋為背景聯合舉辦的。城市益空間作為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的綜合空間,倡導有益身心、互益共贏、進益智慧、增益文明的生活理念。城市公園之于孩子的成長,是一座無盡的樂園,更是一座充滿秘密的百草園,它能讓孩子們認識自然,親近自然,亦能承載自然教育、生命教育的實踐和認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