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雨涵 胡豪豪 桑百川
摘要:近年來,由于盲目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環境保護,環境迅速惡化,甚至威脅到人類生命。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低碳經濟”應運而生,并成為中國的熱門話題。在“低碳經濟”的社會背景下,“低碳建設”一詞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因此,生態建筑的提出為環境友好發展提供了一條新途徑。通過分析建筑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提出了減少工業建筑對自然環境影響的措施,并對生態設計和開發進行了研究,為相關建筑和環境領域提供參考。
關鍵詞:建筑文明;生態建筑;綠化
1生態建筑的概念
生態建筑是將生態環境與人類生活活動的建筑場所相結合,為人類和自然創造更適宜的生活環境。生態建筑設計要求建筑師結合人類生活習慣和建筑使用要求,整合生態環境理念,設計無污染的建筑產品。一方面,規劃者和建設者必須使用耐用、無害、無副作用的建筑材料,以盡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設計應盡可能采用自然規律。例如,在管道排水和照明設計中使用無污染、高效的工具,以降低能耗,實現減排。對于后期的建筑使用,要做到設計、施工、維護和管理,滿足經濟適用性、自然環境保護和文化活動三大要求,以及高效節能減排的要求,低消耗和生態平衡。人類的生存活動受到外部氣候和生物物質的影響。通過引入生態技術,我們可以幫助人們從宏觀角度解決生態問題,并認識到能源開發與人類生存和活動相輔相成。在這方面,一方面,有必要在建筑設計中實現不同能源的正循環,減少單方面污水排放對環境的影響。在這方面,應實現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居住環境的要求:建筑的生態要求與人類生存活動的空間使用要求相對應。首先,它們滿足環境的濕度、溫度和氣流。此外,他們還需要一個良好的透明環境和聲音傳輸,以幫助人們溝通和工作。二是自然能源的利用:在環境利用方面,建筑一方面必須對土地利用和地下巖層的影響很小,建筑的位置和高度應考慮當地的自然環境,以滿足基本的能源消耗。最后,生態環境循環:循環利用能源可以幫助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通過使用可再生能源和可回收材料減少污染,通過節能減排實現生態建設。
2.生態建筑發展理念
生態建筑實現了人類生活與環境的統一,幫助社會大眾重新認識環境的重要性,為人類穩定持久的生活奠定了基礎。減少污染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和可持續利用。中國提出了相關的可持續發展概念,希望為優化中國人民的生活質量做出重要貢獻。二戰結束后的20世紀70年代,一場嚴重的石油危機的爆發開始使人類意識到環境資源的重要影響。創造適合人類總體發展的生態環境也成為當今社會環境發展的總方向。《里約宣言》指出,人類目前的資源正在減少并面臨枯竭。為了子孫后代傳承文明,實現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今天的人們需要共同努力,通過國際交流為恢復生態環境和健康做出更多貢獻。生態環境的發展不僅體現在國際層面。中國自古以來就強調“天人合一”。在“以人為本”和“生態建筑為主體”建設的影響下,建設生態建筑也是我國的重要舉措之一。可見,生態文明的建設和發展要求各國通力合作,實現生態循環和環境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通過有效措施,我們可以改善生態環境和居住建筑,為人類創造更適合的居住環境。
3生態建筑建設的理論與措施研究
通過深化世界環境建設理念和中國核心價值觀,“可持續發展”理念有助于人們對生態建筑和生態文化建筑有更深的理解。各種建筑產品的開發和使用,不僅改善了居住環境,提高了人們的素質,而且實現了“天人合一”的生態建設理念。在能源開發方面,中國大力支持發展綠色太陽能、水電、天然氣和生物能源,減少煤炭和石油消費,呼吁全民節能減排。能源控制作為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為了確保人與自然的相互促進,減少人類建筑使用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建筑設計師和施工人員必須遵循自然環境和生物規律的原則,不要為了眼前的利益而跨越生態建設的底線。我們應該牢記可持續發展的要點,將當代生態學和建筑科學的原理和要點深化到生態建筑的實踐中。利用現代技術,結合生態環境和人類建筑要求,建造更多適合人類長期生活發展的建筑。
生態建筑環境設計注重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統一。通過生態建設的設計和規劃,使環境在人、自然和產品之間達到平衡。結合空間建設,創造適合人類居住空間的綠色、環保、可回收的居住環境。在此基礎上,一方面,人們有義務在建筑施工中捕捉可再生能源和低污染的特點,以實現國家的適度發展,減少人為污染。在使用能源和原材料時,必須遵守減少使用、回收、使用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原則。另一方面,為了減少污染排放,我們必須首先滿足人類生活和工業的基本需求:創造一個自然通風、適當溫度和適當照明的室內環境。在能源消耗方面,太陽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可以用來減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此外,在物質和能量循環方面,城市建設采用合理的市政管道系統,實現給排水的正確排水。同時,在材料循環、廢物分類和集中處理方面采用該方法,避免直接污染。要實現真正的生態環境,每個家庭、實體、機構和公司都必須將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付諸實踐。
結束語
通過當代建筑的生態建設,實現自然能源的科學利用,促進可持續發展。同時,借助當代科學研究技術、建筑設計和建筑水平,也可以幫助當代建筑設計師為人類生活創造更多宜居的環境。在此,我希望中國進一步加大綠色建筑相關技術的開發和人才的培養,為中國實現生態發展做出更多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小波.大空間公共建筑生態化設計分析[J].住宅與房地產,2017(18):102+116.
[2]艾學明.綠色建筑技術在建筑設計中的優化[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20,No.629(11):200-201.
[3]繆玉玲,丁勇,謝源源.長江流域居住建筑不同供暖模式下的負荷特性分析[J].暖通空調,2020,v.50;No.367(01):54+75-82.
[4]范凱翔.綠色建筑設計理念與建筑設計的融合應用[J].磚瓦,2021(03):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