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雅 王幸 趙文哲
摘要: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住房的商品化,人們對居住建筑的環境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的環境問題也將越來越突出。因此,如何通過適當的技術措施來改善建筑的環境質量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介紹了建筑設計與環境藝術的概念和內涵,并指出了它們之間的關系。最后,文章詳細描述了中國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的變化特征。
關鍵詞:建筑設計;基本原則;環境藝術
1建筑設計與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的概念及其關系
建筑設計是完成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在施工前對建筑物的標高、空間和環境進行布局規劃,處理建筑物的內外形象。當然,建筑設計也離不開文化、習俗和美學,但它更實用,所以建筑設計是一個物化心靈的過程。藝術設計是一種以形象反映現實的思想內涵,但比現實更具典型性,它包括文學、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等。藝術設計通常是借助于物質來體現精神內涵的藝術創作,其最終方向是意識形態。從這個角度來看,藝術設計可以包羅萬象。它可以反映人們的思想,表達人們的情緒,反映人們的愿望,但這些都是以實物為基礎的。因此,藝術設計是物質心靈的物化過程。建筑環境的藝術設計是建筑與場地條件的結合。它是在特定的地理條件和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對地域文化習俗的回答。通過協調建筑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縮短了歷史與現實、自然與人之間的距離,從而揭示了這個地方隱藏的個性特征。這種披露是可以容忍或披露的。
2.生態藝術設計的基本原則
2.1人性原則
環境藝術設計的主體和客體都是以人為本的。新時代背景下的每一個設計都離不開以人為本的需求,即充分尊重人自身的需求,通過藝術創作,創造出符合人類生存特征的空間。現代環境藝術的發展趨勢是滿足人們的需求,包括生理和心理需求。同時,設計理念也應該能夠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實際溝通等方面。只有基于為人民服務的環境藝術設計才是成功的設計。
2.2人、自然和社會和諧統一的原則
人、自然和社會是構成我們生活環境的三大要素,而人是這三大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它可以控制和調節自然和社會活動。人是一切活動的主體,具有巨大的能力,也是三者中最低的一個。雖然他完全掌握和控制了其他兩個因素,但他也是最脆弱的因素,受到其他兩個因素的限制和影響。只有實現三者的和諧統一發展,才能真正完成環境設計的任務。因此,在環境藝術設計中,首先要實現人、自然和社會的協調統一。這也是我們在進行所有工作時應始終堅持的基本設計原則。此外,設計項目的評價標準也基于這一原則。不僅環境藝術設計師,而且規劃整個城市的設計師都應該具有如此強烈的完整性和客觀性,以正確區分城市化、全球化、唯物主義等概念之間的關系。
3新時期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的變化
3.1追求設計的個性
在建筑環境的藝術設計中,除了要適應建筑環境與空間的關系,把握整體設計風格與功能的完美結合外,還要體現業主的內在理想和愿望,為不同的生活方式提供不同的特色,展示不同的意境,融合人類情感、自然科學、社會信息、審美情趣等因素,環境藝術空間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藝術個性。因此,作為建筑環境藝術設計者應該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歷史文化古跡、異國風情、原始文化、海底世界、熱帶叢林、民族遺風、動物世界等等,都是進行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的豐富素材源泉。面對現今日趨開放的世界,要努力開拓視野,全方位、多角度地尋找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的靈感,從主題和靈感中尋求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的個性。
3.2突出現代科技技術
建筑環境藝術是一門復雜的科學與藝術的結合體。首先,它涉及城市的規劃、平面功能的劃分、結構體系的確定、設備的選型等方面,是一項極其復雜而細致的工作。其次,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技術科學的進步,在結構上和使用功能上對技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越來越復雜。如今的社會正處于信息時代,信息時代的設計與以往手工業時代的設計和大機器工業時代的設計方法迥異,高技術與高藝術相融合是信息社會中一條重要的原則,它也成為信息社會建筑設計的發展趨勢之一。建筑師正在越來越多地使用技術和藝術的統一、和諧,以適應信息社會人們在智慧和情感上的需要。為此建筑環境藝術設計要不斷地融入以高技術元素為象征的藝術內涵。將高科技豐富的實用功能,不斷地向高科技藝術空間推進和發展,使建筑環境藝術設計風格頻繁變化,新手法、新理論層出不窮,呈現五彩繽紛,不斷探索創新的局面。
3.3回顧自然人性
科技的發展同時也是對人性的撕裂。首先表現在對人類情感與欲望的自然人性的撕裂,即現代科技使人成為被宰割的工具和機械,因而回歸自然就成為現代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的一面旗幟。比如閩、粵、滇、桂諸省,往往在建筑環境設計中強調風向而不強調日照,不采取正南朝向,正體現了建筑藝術崇尚自然、師法自然的自然人性審美觀。中國的現代建筑藝術設計師很多也是從體現自然人性審美情趣的中國山水畫中感悟出、激發出不朽的建筑設計作品的。
3.4注重環境的整體性
我們知道,在人們的審美活動中,對每一個事物形象的把握,一般是通過對它整體效應的獲得,而不會先去注意到細節形式,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過程是從整體到局部,然后再返回到整體。建筑環境藝術作為一個系統、整體,是由許多具有不同功能的單元體組成的,每一種單元體在功能語意上都有一定的含義。這眾多的功能體系巧妙的銜接、組合,形成一個龐大的體系,這就是環境的整體性。建筑環境藝術是由具體的設計要素構成,如空間、自然要素、公共設施、雕塑、光、色、質等。它絕不是各種要素簡單、機械的累加結果,而是一個各要素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加強的綜合效應,強調的是整體的概念和各部分之間的有機聯系。因此,對于環境藝術美的評判,在于構成環境藝術要素的整體效果,而不是各部分個體美的簡單相加。整體美來自于各部分之間關系的和諧,當代環境藝術對整體性的追求,也就是環境藝術組成要素之間和諧關系的追求。
結語
總之,建筑環境藝術設計應同時滿足使用者生理、心理及社會等方面的需求,才能完全實現建筑環境的藝術目標。
參考文獻:
[1]鄧慶堯,環境藝術設計,山東美術出版社,2011年
[2]孟文華.室內設計的人文思考[J].山西建筑,2005,31(04).0764781F-1386-4E94-822F-B31801AC3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