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楊雨
摘要:繪畫課的本質是在有限的藝術教育時間內,盡可能提高教學效果和藝術質量,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學會與藝術有關的知識和技能。同時,中學生的可塑性很強,但他們處于青春期,因此教師在美術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教學方法尤為重要。本文分析和探討了如何優化和提高藝術繪畫課程的有效性,如何鼓勵學生的繪畫創造力,以供廣大同行參考。
關鍵詞:中學美術;繪畫課;戰略研究
對于中學生來說,中學美術教育是激發學生審美意識和繪畫技能的最佳時機。作為新課程改革的一部分,中學美術教育必須優化教學目標和內容: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不僅要保持學生的繪畫技能,還要提高學生的觀察和欣賞能力。充分激發學生在這一階段的繪畫潛能。
1.引導學生觀察并實現基本認知
在中學美術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不僅是學生理解和創造藝術最重要的途徑,也是培養中學生繪畫技能的關鍵。觀察引導學生“發現和探索美”,這也是他們繪畫的基礎。首先,教師必須培養中學生的興趣和觀察習慣。中學的許多學習活動主要是由興趣驅動的,因此教師必須能夠積極參與課程,以實現學生的有效學習。第二,學生必須能夠學習觀察方法,提高觀察技能。在中學生的觀察活動中,除非老師給出提示或啟發,否則中學生的觀察通常是膚淺和無系統的。教師可以使用語言幫助學生在課程中培養系統的藝術觀察技能,以實現學生對物體繪畫的認知基礎。
例如,在教師為學生開設藝術觀察課時,教師可以以生活為導論,讓學生首先觀察生活中的物體,并在觀察過程中加入藝術知識的支持,使學生能夠從更多的角度理解物體。例如,在觀察樹木時,老師可以帶學生去公園,讓學生在實際體驗過程中對物體有一個準確的了解,讓學生可以從近到遠、從厚到薄地觀察物體。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技能,全面發展學生的基本藝術認知。
2.提高鑒賞力,培養藝術修養
在教學生時,教師需要知道,自尊是學生學習課程內容的最重要方式。只有當自己的欣賞能力達到標準時,學生才能有效地發現自己在繪畫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理解和感受美的事物,以提高他們的鑒賞力和審美素質,為他們的繪畫活動奠定基礎。首先,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理解和體驗美麗的事物,選擇大量的事物或藝術品,讓他們欣賞不同的藝術作品、音樂、語言、自然景觀和環境。第二,通過對話引導中學生欣賞作品,使學生在欣賞過程中理解和認識到什么是美,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和水平。
例如,在為學生開設藝術課程時,教師可以以多媒體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優秀的繪畫作品,讓學生充分了解藝術作品的好處。同時,學生可以借鑒這些優勢,實現自身能力水平的全面發展和進步。因此,教師在為學生上美術課時,尤其是在培養學生繪畫技能,為學生上美術課,激發學生在現階段的有效發展和進步時,需要清楚地認識到欣賞課在美術課中的重要性。
3.開展實踐寫生,鍛煉繪畫水平
學生自身的繪畫能力是要體現在實際的操作之中,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開展美術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需要能夠在提高學生觀察能力以及鑒賞水平的基礎上,來引導學生進行課程寫生教學。讓學生能夠在課程中實現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的過渡。因此教師在美術課程中首先需要能夠對于學生在現階段下的美術水平有一個準確的了解,并根據學生在現階段下的美術水平來對學生進行寫生方面的教學計劃。同時教師在對學生開展課程內容的教學時,也需要教師能夠從學生自身的生活方面入手,先引導學生對于簡單的物品進行寫生,然后讓其能夠以一個循序漸進的姿態來對于復雜物品進行繪畫,實現學生繪畫能力的有效提升。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開展美術課程教學的時候,需要能夠在對學生開展理論教學的同時,推動實踐寫生內容的開展,讓學生能夠在課程中對于知識的學習更為透徹。同時教師在對學生開展寫生課程的同時,需要能夠注意到寫生內容的從簡到難,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對于單個物體進行練習,學生在充分的學習并且掌握之后,就可以讓學生進行組合物體的聯系,這樣能夠實現學生繪畫水平的階梯式發展。并且能夠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成為具體的實踐應用,以此實現學生自身能力水平的有效發展。
綜上所述,對于初中階段下的學生,初中階段下開展美術教育是激發學生的審美意識和繪畫技能的最佳時機。因此教師需要能夠基于美術課程的本質,來對學生的繪畫能力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
參考文獻:
[1]尹少淳.初中美術教學策略[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05:23
[2]徐韌剛.目標導向的初中美術單元化探究性學習的教學研究[M].上海美術出版社,2017-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