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2000年11月4日舉辦的展覽——《不合作方式》,這個主題是放在了一個較大的背景環境下綜合和考慮而定的,組織者和舉辦方更是希望通過舉辦這樣的一個展覽能夠極大程度上改變和提升當代藝術現存的生存環境,而并不只是為了贏取某方面的話語全。“不合作”更多的是想告訴當今的有知識有文化的藝術家們和知識分子們要具備與主流文化的疏離關系。此外,通過展覽活動一方面呈現出我們當今中國的藝術家們在當代藝術創作中的某些現狀:另一方面通過展覽的形式突出藝術家及作品要以多元化的形式存在。此展覽是由當初的組織者和比較認同此觀點的藝術家們同意參與完成的活動。在這次展覽活動當中,藝術家和他的作品是不需要觀者的認同、選擇、或是一種批判,更是策展人和組織者們懷疑到觀者是否具有存在的一種必要性,而更多的是讓藝術家及他們的作品雖有差異性但也要得到相應的尊重和鼓勵。
在當時的藝術展覽活動中,出現了這樣的一個代名詞——“另類”、“另數”,他們都擁有較強的個性化生存方式,同時呈現出一種對于傳統上的一種更改與批判,他們主張與他人不合作、與社會不妥協的一種方式較為“常人”更自覺、更自律地抵制著同化和平庸的威脅。在創作的過程中會考慮更多的個人經驗、感受和行為,也擁有堅定的文化立場,不懼強權通過藝術家的創作,在他的作品中更多的是表達著一種個人對于藝術的追求和藝術對精神自由的一種追求和渴望。《不合作方式》更重要的是傳達一種關于藝術家個人對于藝術生存本身所擁有的一種個人獨立品格和對藝術界的一種批判立場,同時面對當今藝術界的多種矛盾和文化沖突要保持自己的藝術獨立性、自由性與藝術的多元性的藝術呈現狀態。此展覽的開展還呼吁藝術家們的責任和自律;尋求藝術“野性”的方式和其他可能性;思考中國當代文化的處境和問題。
就像艾未未所說的那樣,“不合作方式”是通過政治術語的抽象化來體現個體和權力的抗衡,他們關注的是具有獨立精神個體的藝術家們是如何通過個性化的語言來表達和體現屬于個人的藝術存在方式的。所謂不合作,是與誰都不合作,與什么事都不合作,是藝術家們面對社會上所有種種權力和權威下的各種挑戰。其實呀,通過展覽艾未未作為策展人及展覽組織者在藝術層面他們關注的不再是具體的某件作品或某位藝術家,藝術家們和他的作品作為文化精神的一部分是一個載體產生了什么轉變成了什么他們并不關心,他們重點關注的就是文化問題,是個性化生存狀態和生存方式。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精神化的蔓延,我們人類的文化精神卻是永不滅的,會源源不斷的滋生出新的要求和問題,又會對原先合理性的事情產生質疑。談到個性化生存狀態主要指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存在力度,這與作為一位藝術家是否得到社會人員的認同和藝術作品獲得金錢的回饋毫無關系。在這次展覽中共有48位藝術家參與其中,那么此次展覽與其他展覽與眾不同的是他們并沒有向社會上的觀者發出邀請,沒有舉行開幕,也沒有舉辦和開展任何形式上的宣傳、炒作等一些庸俗的展覽形式上的要求。只是通過一種現狀記錄式的展覽形式給大眾提供一種不同方面的研究和我們側重關注的藝術資源。
《不合作方式》此展覽上更多強調的是作為一種藝術家更應具備責任感、獨立性和自律意識。在這個時代背景下藝術家是最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一個獨立藝術群體,平日里,他們對生活和社會進步的發展都充滿了希望與期待,側方面想通過呈現出自己的作品,渴望能夠給社會帶來一種進步。在世人眼中藝術家們對于事物的冷眼旁觀其實是他們觀察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他們的那種“偏執”和“自我”恰恰是向我們傳達了他們對于藝術上的一種執著。其次重點強調,在多種文化矛盾和沖突中保持相對的、自由的、多元的共存姿態。在文化多元的今天,許多文化都會受到影響形成各種矛盾,但多元文化的發展下可以更好、更快地帶動文化交流和藝術交流,在全球多元化發展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做的是理解多元文化、多元藝術,認識到藝術教育對我國多元文化發展的重要性,促使藝術家形成自由、多元的創作意識形態。
藝術家在創作時應擁有獨立的品格和批判的立場,就像展覽中所說:與任何權力話語系統的不合作的姿態才是永恒的。今天的而藝術創作形式已是豐富多彩,藝術的奧妙最本質地在于創作的靈性,不僅是具有先天的生命力,而且由它所帶來的巨大的包容是能夠作用于時代下新處鏡創作中的有效調和。從生活藝術中的原生態概念上升到藝術中的意味,在一定意義上具備了生態藝術創作的自然本質。時代的腳步正在前進,只有當藝術家擁有批判性的立場后,人人與藝術或已融為一體的時候,才有了時代藝術的跟進。在差異中探討并存的可能性,藝術家也要遵循共享生存與創作自由的基本原則,作為一個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他需要展示出時代的情景與理想,由藝術家個體創作的藝術意境,也有它先天的生存意義的顯現,而特別是作為情感表現與藝術創作形式的表達,它更需要走出固有的過去是框架,既是充實著藝術家藝術內涵的過程,又是引領人們心靈情節的未來歸屬。
作者簡介:劉鑫,山東青州人,魯迅美術學院,研究方向為超越當代繪畫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