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志梅


在開展全區中小學心理危機篩查工作時,學生心理危機事件呈上升趨勢的現狀引起了我們的警覺。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也顯示,約9%的中小學生對生活感到絕望并產生過自殺的念頭,高自殺念頭的背后反映的不僅僅是中小學生面臨的時代壓力,更是成人對兒童情緒的忽視以及學校教育對兒童情緒管理能力教育的缺失。據此,我區以“兒童情緒管理力”為關鍵點,對全區小學生開展了專項調查,提出了比較實用的培養兒童情緒管理力的策略,從而有效應對校園危機事件。
一、三方問卷調查,找準兒童情緒力的缺失點
本區研制了三個版本(教師、家長、學生)的問卷,通過問卷的方法進行發布,共收到有效問卷14934張(其中教師問卷383張、家長問卷7726張,學生問卷6825張)。通過對有效問卷的分析,我們發現:
(一)兒童視角分析——情緒有了“好”“壞”之分,證明孩子缺乏對情緒的正確認知。“開心、快樂”的情緒體驗讓孩子從中收獲很大,也成為孩子們努力想保持住的一種情緒體驗;“憤怒、生氣”的情緒體驗在孩子們的經驗中都是指向破壞與糟糕的事件。由于體驗感有好與不好的區別,于是學生對情緒產生了認知偏差。
(二)家長視角分析——兒童情緒容易被忽視,導致孩子更加不愿或者不會表達情緒。在學生和教師問卷的對比研究過程中,我們同樣發現孩子發脾氣的現象。家長和學生的感受不一樣,可見家長看到的一些發脾氣的現象在孩子心中可能沒什么情緒波動;相反,當孩子覺得自己在發脾氣的時候,或許家長沒有接收到。
(三)兒童情緒培養視角分析——家長依賴學校和教師,教師依賴訓練機構,導致孩子缺乏提高情緒管理力的渠道。對比家長與教師問卷,我們發現,家長與教師在面對孩子情緒管理能力提升的途徑方面有相同也有相異。老師和家長都認為孩子的情緒能力與家庭教育有著很密切的聯系,但是,家長將希望寄托在老師的身上,認為學校是解決孩子情緒問題的關鍵;而教師則覺得自己的專業在于學科教學,情緒指導方面是需要心理老師或者校外的訓練機構才能解決。
二、三段訪談調查,找準兒童情緒力培養的關鍵點
(一)聚焦情緒產生的原因,找準波動點。
在問卷的基礎上,我們還選取了訪談的方式,對孩子的情緒感受進行捕捉與分析。我們從實驗校的低、中、高三個年段隨機各選取20名學生開展了此項調查。
我們在對比教師與家長問卷中對于孩子情緒波動原因時,從中發現一些共性的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各個時期學生對情緒體驗也有所不同:
低段孩子的情緒變化相對比較穩定,只是面對突發的事件容易產生恐懼情緒,例如,剛入學容易出現一些不適應,恐懼情緒成為低段學生需要學習與面對的重要情緒。中段學生恐懼、害怕情緒影響比重較大。中段學生隨著人際關系的復雜和學業壓力的增加,面對考試的擔心、面對同伴交往的急切,都使他們容易產生焦慮體驗。因此,焦慮成為中段學生要學習面對的重點情緒。高段學生進入青春前期,情緒波動逐漸劇烈,憤怒情緒成為高段學生需要面對和工作的重點情緒。
(二)聚焦由情緒產生的后續傷害,找準危機點。
在訪談中,我們發現孩子們在情緒表達上存在以下危機:
危機一:情緒長久內耗,易積壓郁結
中國傳統家庭教育,認為要忍耐情緒才是“乖”。這個“乖”字標簽限制了孩子們情緒表達的主動性,一些負性情緒能量在心中長期堆積,內耗了孩子的很多精力,久而久之,會成為心中一個解不開的結。
危機二:情緒宣泄失當,易引起肢體沖突
很多孩子常用的策略有哭泣、打架,覺得發泄舒服了才是健康。而這些策略給孩子帶來比較深的傷害,常常會給孩子帶來肢體沖突,讓孩子的人際關系緊張。
危機三:情緒不能正當表達,易引發自我傷害
情緒看不見摸不著,孩子找不到一個顯性又具象的東西,能夠讓他表達出來。在我們的訪談中遇到這樣一個案例——孩子長期用啃手指的方式逃避對考試的焦慮。
三、聚焦關鍵點,找準兒童情緒管理力培養的可作為處
(一)面對家長對兒童情緒諸多誤區的現狀,我們設計出多種物化工具,讓兒童情緒具象可視。我們在問卷調查、個案診斷及家長課堂中發現以下問題:錯誤地認為忍耐情緒是美德,無情地給孩子埋下了“情緒地雷”;以孩子還“太小”的托辭,引發隨意宣泄的外部行為;小孩子哪里有什么情緒,全盤否定讓孩子對情緒無所適從。
(二)面對學校教育中兒童情緒被忽視的現狀,我們擬定了兒童情緒管理能力分階目標,供學校依據學情參考。許多發展心理學家都認為,情緒調節的發展是兒童社會情緒發展的核心成分,對兒童后來的情緒個性和社會性發展都會有極其顯著的影響。因此,學校教育中逐步培養孩子學會選擇正確的、恰當的方式來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使自己的情緒表達、行為方式能被周圍和環境所接受,這是非常重要的。基于以上的理論和調查結果,我們確定各學段的“情緒管理能力”的分級目標,并以此來確定心理課主題設計的維度。
(三)面對教師對兒童情緒事件無從著手的現狀,我們可以創建情緒管理資源包,讓教師輕松使用。依據“小學階段情緒管理能力的分級目標”,考慮到心理活動課在學校課程表中的開課節數,我們一共整理出六個年段24節經典型情緒課例,各年段在一個學年4個內容。每個學年的心理課都與各個年齡段學生的學習、生活事件密切相關,具備各年齡段特點的同時,又有相互呼應和遞進。
(四)面對兒童情緒危機事件頻發的現狀,我們通過心理拓展活動訓練,化解各種沖突,轉危為機。在調查“孩子近期發最大脾氣的一次事件”的征集中,在家長端我們征集到了7782個事件,描述細致的有6312件,其中特殊的事件25件,相類似的事件進行合并、對比,篩選出了3218個類似事件。另外在教師端征集到382件,與家長反饋進行再次對比、合并,選擇發生頻次最多的前四個事件作為各年段“情緒預警”事件(見下圖)。
根據情緒預警事件,在我們的情緒必修課中,為每個年段設置了一節“劇場”課。在這堂課中,我們選擇每個學段學生在日常中最容易發生的某個典型性沖突事件作為“劇本”,通過全班分組討論、心理劇表演的形式進行對應策略的“預演”,讓原本有可能發生的危機沖突,在有預防策略的“護體”下能夠降低沖突的程度,將有可能發生的危機事件的“破壞性”下降到最低點。
我們提出的四個提升學生情緒管理力、化解校園危機事件的途徑,能夠關照到孩子的每一次情緒體驗,孩子們能夠感受到安全表達情緒的輕松。孩子有意識覺察管理情緒的方式開始多樣化,他們選擇、自創情緒管理方式后,情緒轉換力大有提升:在接納、理解情緒中,解開“情緒郁結”;在主動表達情緒中,消除“情緒地雷”;在有效管理情緒中,緩解“自我傷害”。及時化解情緒隱患,孩子們更加陽光自信!
(325088? 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教育研究院)23D84C52-AC14-4F69-9622-B0FA916860E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