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脈
曾文正公有言:“讀書不二:一書未點完,不看他書。”按此標準,漫無目的地讀書,且常常是幾本書同時讀,實乃先賢不齒而我卻因循多年的一大“陋習”。
辦公桌邊一摞雜書,閑時拽出一本,讀上幾頁、幾段,甚或幾句,過過腦子,琢磨琢磨,有時還真能迸出點思想火花,每每此時,便在感興趣的字句處畫上紅黑道道,或再贅上幾筆別人或許認為膚淺的體會,說不定哪天也出一個《閱讀淺悟》之類的小集子。
讀書的方式,其實關乎讀書的目的。我曾經寫過一篇小短文《閱讀的目的》,表白了我自己的想法: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教育自己。既然如此,大可由著自己的性子,想怎么讀就怎么讀,把幾本書攪在一起穿插著讀,沒準兒還能讀出新意來。
最近幾個月,每天早晨六點半左右就到單位,把路上節約下來的時間用在讀書上,讀上個把小時《魯迅全集》,困了就盹一小會兒。三個多月下來,讀完了《吶喊》和《彷徨》,第二卷也近尾聲。回到家里,只要有空便讀王曉明的《魯迅傳》。這樣讀了一段時間,漸漸感覺,家里單位的閱讀,兩下挺搭。先讀了《吶喊》《彷徨》,再跟著王曉明的敘述,走進魯迅的思想、精神世界,對魯迅的認識和理解,也便更深了一層。
到新單位不久,書還沒來得及上架,中午用來催眠的《環球時報》也沒有了,便把《讀庫》放在枕邊,午睡前讀,如果醒來早就接著讀。讀到醋醋君的《盛宴已過》《無人赴宴》,頃刻間瓦解了我對中國CEPC(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天真期待,更讓我看到了一位科學家的另一面,也便顛覆了我對楊老先生的負面印象。
這段時間,還讀完了《百年孤獨》。多年不讀小說了,可讀了《百年孤獨》,卻有了讀第二遍的欲求。一個跨越百年的魔幻故事,投射到自己心靈上的,卻不僅僅是孤獨。而一位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在享受晚年快意人生的同時,內心或許還有另一種味道的孤獨吧。
這幾天,又操起尚曉蘭的《中書令司馬遷》重讀,先仔細讀李陀寫的序言,便覺得有李陀先生的引領,精神上向著尚曉蘭的境界又前進了一小步。一部全憑想象而虛構出來的話劇,每讀一場、一幕卻覺得異常真實,仿佛置身其中,劇中的對話,詼諧、滑稽、幽默得讓人唏噓——漢武大帝的一刀下去,卻成就了一位名垂千古的大家。司馬遷用自己內心的孤獨,為后世奉獻了一部不朽的《史記》。
知識“碎片化”在當下被許多有識之士所嗤,但在我看來,“開卷有益”,不管碎片不碎片,讀總比不讀強,散碎銀兩匯聚起來照樣能成為數目可觀的儲蓄。點滴積累的認知就像變動不居的霧彌漫心靈的每一處縫隙,能夠讓內心世界越加充實。這彌漫的霧也許是五味雜陳的,那就讓自己的大腦成為一個砂鍋,把知識的碎片攪在一起,文火慢燉,爭取熬出一鍋營養豐富的八寶粥,而孤獨便是這粥中蘊含的味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