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首先我在這里對2022“博物館的力量——網球文化力”高端論壇表示熱烈祝賀。我講三點:
第一,2021年北京市的GDP首次超過4萬億人民幣,人均GDP也有2萬多美元(國內人均GDP剛過1萬美元),這是北京硬實力的體現。但是放眼全球,一個城市的競爭力,不僅僅有硬實力,還有軟實力,文化建設就是軟實力。博物館承載著文化,是文明傳承的平臺。博物館也是城市文化建設、競爭力的標志,大家提到盧浮宮,就會想到法國巴黎,提到大英博物館,就會想到英國倫敦,提到大都會博物館,就會想到美國紐約,提到故宮,就會想到中國北京。博物館與城市交相輝映、彼此襯托,有效提升了城市形象展現,促進了城市文化建設。美國盲人作家海倫 · 凱勒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書中寫道,如果擁有三天光明,她會選擇一天去博物館。因為通過博物館可以體會人類的進步、歷史和文明,它是人類智慧的精華版、濃縮版。
第二,博物館的建設既有賴于國家的規劃和投入,也需要社會民間力量的積極參與。如果說國家(城市)博物館的建設,要綜合考慮社會大眾的需求及對其的引領,而社會民間辦博物館則應更有特色,在此我也要祝賀北京云匯網球木拍博物館獲得北京朝陽區首批特色博物館稱號(一共四家)。北京云匯網球木拍博物館作為中國第一家網球(木拍)博物館,相比較國家大型博物館,專注網球文化力建設,看似小眾,但輻射大眾,貼近人們對美好健康生活的向往,特色鮮明,豐富了城市博物館的建設,此類模式值得倡導,也是現代化(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方向。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是“博物館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s),我們在power前加上em,變成empower(動詞),我們即看到了今天論壇的內涵,那就是探討如何通過博物館這個載體賦能網球文化。
第三,工業化、城市化令人類漸漸失去了“家鄉”的概念,或者說有“家”無“鄉”。“家”更多的是一個點,適合“宅”;“鄉”則是古往今來由面到線、從線到點所建構的一個豐滿的網狀生態,充溢著“流動”,形成了“鄉土情結”、“鄉土人文”、“鄉土氛圍”。博物館這個平臺承載的歷史、文化、場景,營造的就是情結、人文、氛圍,促進的是溝通、交流、對話(與歷史、現實、未來)。博物館展出的不只是一個個物件,它是有生命的,有靈魂的,它的背后是人,是人的喜怒哀樂,是一個個事件(動人的故事)。網球不是只有職業賽事、職業運動員(明星),還有業余賽事、業余運動員、更多的網球愛好者,在一起促進共情,向未來追逐夢想,講好網球人和網球的故事,這就是網球文化建設、網球博物館建設生生不息、綿綿不斷的動力和源泉。
最后預祝今天的論壇取得圓滿成功。



注釋:
1.郭惠民教授,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第五屆網球分會常務副主席、原北京市大學生體育協會網球分會會長
2.照片:郭惠民副會長出席“網球中的紅色記憶文化展”、“博物館的力量——網球文化力”高端論壇并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