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蘭(博士)
(廣東外貿外語大學經濟貿易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6)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戰略,是推進“一國兩制”事業的實踐創新,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2017年7月,國家發改委、廣東省政府、香港特區和澳門特區政府共同簽署了《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要打造大灣區教育和人才高地,并做出了戰略謀劃和政策指引。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深入推進,人力資源作為區域發展的重要支撐與保障日益突現,高校是重要的人才供給庫,這既是廣東省高校人才培養的機遇,也是新的挑戰。為了滿足灣區發展對財稅專業人才的需求,高校應就財稅專業人才培養開展積極探索?;诖?,本文從培養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性財稅專業人才的緊迫性出發,分析當前廣東省高校財稅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符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的廣東省高校財稅專業人才培養改革路徑。
由于歷史原因,粵港澳大灣區在制度與經濟上形成了明顯的“一二三四”的特征,即“一個國家、兩種體制、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四個核心城市”?;浉郯拇鬄硡^的體制差異不僅表現為政治體制,同時也表現為經濟體制,其中財政與稅收體制的差異最為明顯。一方面,港澳擁有各自獨立的財稅高度自治權,中央政府不能隨意干涉。另一方面,港澳雖享有財稅上的高度自治,但作為中央政府管轄下的特別行政區,特別是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依然有別于國際上的其他獨立主權國家,粵港澳大灣區財政與稅收的協調顯然存在制度上的特殊性及區位優勢。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的財稅制度主要有稅種構成與稅率設置的差異。由于財稅制度的不同,相關的問題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培養深諳粵港澳三地財稅制度的財稅人才,以便能更好地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財稅服務,減少反避稅成本,減少稅收征管利益沖突(郭濱暉等,2018)。
(一)稅種構成。粵港澳三地的稅種差異明顯,其中一部分稅種在名稱上或實質上相同,但也有不少具體稅種在核算范圍及稅目的設置上存在差異,具體如下頁表1所示。從中可以看出,共同稅種主要包括所得稅、消費稅、印花稅和車(船)輛稅等稅種。就所得稅而言,在中國內地所征收的企業與個人所得稅主要是針對各項應稅所得(所有的收益項目)作為征稅對象。香港與之相對應的稅收為利得稅、薪俸稅和物業稅,在澳門則對應為所得補充稅和職業稅,它們僅是針對部分收益項目實行分類征收,這與內地全面征收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存在著較大差別。2019年廣東省的企業所得稅與個人所得稅總額約占稅收比重的25%,而香港的利得稅所占稅收收入超過50%。針對消費稅,廣東、香港和澳門均有針對部分商品進行征收,但是征收范圍有較大的不同,香港僅對進口或是香港制造的烈酒、煙草、碳氫油及甲醇進行征稅;澳門則是針對含酒精飲料、煙草、燃料及潤滑油的進口產品征收固定金額稅額;內地所征收對象除了煙、酒、成品油等外,還包括高檔化妝品、貴重首飾及珠寶玉石、高爾夫球及球具、高檔手表、游艇、實木地板、摩托車、小汽車、電池、涂料等?;浉郯墓餐魇盏亩惙N還有印花稅,車輛購置稅等。從差異來看,增值稅、資源稅、環境保護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煙葉稅、船舶噸位稅等均為內地特有的稅種。其中增值稅的貢獻最多,約占全部稅收收入的40%。香港和澳門不征收增值稅,且只有源自本地所產生的利潤才須課稅,虧損可以不斷結轉且無時間限制,直至全部由將來所賺取的利潤抵消。博彩稅和專利稅是港澳兩地有所特有的稅種,尤其是博彩稅,在澳門的稅收收入中超過70%??傮w來看,港澳實行簡單稅制、征稅面窄,稅種少,以直接稅為主,稅率低,稽征簡便,為全球稅率最低的地區之一(王瑞煉,2021);內地稅種多,直接稅與間接稅并重,相對而言稅率較高。由于粵港澳三地的稅制設置不同,加之當前粵港澳的稅務信息及交流未實現完全通暢與協調,企業或個人可能會產生不正當避稅,或偷稅、逃稅等問題。

表1 粵港澳大灣區主要稅種的比較
(二)稅率設置。在相同的稅收種類中,主要稅種是個人所得稅與企業所得稅,其稅率的設置粵港澳三地具有較大差異,由此造成個人或企業的稅收負擔有所不同。如表2所示,粵港澳三地個人所得稅均在一定免征額的基礎上,按超額累進稅率進行征收,其檔次與稅率大小有較大的不同。內地個人所得稅稅率的設置跨度較大,香港的稅率設置跨度較小,澳門的稅率差距設置最小,最低稅率與最高稅率三地分別相差42%、15%和5%?;诟鞯貍€人所得稅率差異,2019年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布了《關于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廣東省、深圳市按內地與香港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對在大灣區工作的境外(含港澳臺)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給予補貼,該補貼免征個人所得稅。但是總體來看,這些文件僅針對部分特殊人群或部分地區所制訂的特殊政策文件。

表2 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的應納稅額及稅率表
對企業所得稅而言,內地企業所得稅的稅率為25%,小型微利企業為20%,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從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企業等為15%,重點軟件企業和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特定情形、非居民企業特定情形所得為10%。在香港,法團/法團業務以外的兩類企業利潤在200萬港元以內只需繳納分別8.25%和7.5%的所得稅(利得稅),超過200萬港元部分的所得稅稅率則為16.5%和15%。在澳門,企業在3.2萬澳門元以下的利潤豁免企業所得稅(所得補充稅),超出該金額的利潤按不同檔次繳納3%—12%的企業所得稅。粵港澳三地企業稅負的高低不同,導致生產要素從內地向港澳的流動。同時,由于稅制差異會導致跨越不同稅制區域的企業利用地區間的稅政差異及漏洞達到不繳或少繳稅款的目的,可能存在著的大量逃避稅行為,這將嚴重耗用了稅務資源,對粵港澳三地經濟的健康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表3 粵港澳大灣區企業所得稅比較
在粵港澳大灣區逐漸融合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存在著明顯的稅制結構差異問題,經濟活動中的矛盾日益突出,市場需要有粵港澳三地財稅相關部門和企業進行財稅制度的協調與機制的創新,同時需要高校加快財稅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但是當前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存在錯位,并未全方位實現融合,高校在財稅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評價方式和師資體系等方面存在不足。
(一)培養目標方面。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與發展,高校應成為最大限度地滿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供給庫,因此培養創新型的財稅專業人才應作為財稅類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通過表4可以看出,3所高校主要對財政專業和稅收專業學生的培養設定在專業能力方面,并用“專門人才”或“應用型人才”進行界定。從總體來看,未把培養創新型人才作為財稅專業的主要培養目標,立足于當前所處時期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社會經濟實際發展情況制訂明確的專業指導方向方面會存在不足。

表4 廣東高校財政與稅收專業培養目標表
(二)課程體系方面。廣東省高校的財稅專業的課程主要是由通識課、學科基礎課程、專業課程以及實踐課程四部分構成。首先從專業課程設置來看,各所高校的安排基本上相同,專業基礎課主要包括宏微觀經濟學、會計學、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管理學、審計學、市場學、財務管理、經濟法、公司財務與管理、財務報表分析、統計學。財稅專業課程主要包括,財政學、稅收學,稅務會計、政府預算管理與會計、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國家預算、政府采購、公債經濟學、國有資產管理、社會保障學、納稅檢查、稅法、稅務管理、涉稅服務實務、納稅檢查,中國稅制、國際稅收、稅務籌劃等。其次從課程的構成來看,各類課程設置的比重在各高校有所不同。從表5廣東外貿外語大學與廣東財經大學的教學計劃中可以看到,兩所大學所設置的畢業要求的學分相差不大,分別為151學分和150學分;必修課與選修課所占的比重則有所不同,廣外必修課程占比略低于廣財,分別為68.87%和78%;廣外的實踐課程比廣財的占比高出近10%,分別為16.56%和6.67%,但實踐課程的比重總體都不高。具體再從實踐課的內容安排看,兩所學校的實踐教學或綜合運用課主要是由學生參加軍事訓練、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學生參與社會與行業調研、學術講座、研討會等形式開展科研活動、學院具體安排進行校內與校外專業實習、撰寫畢業論文等內容構成。據了解,各校近年來對學生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各項活動比較重視,比如“大學生挑戰杯”,“互聯網+”等活動由于缺少統一的、系統的指導,學生的參與程度也僅局于極少數學生中。

表5 廣東兩所高校課程體系構成比較
從上述分析來看,財政稅收專業學生在專業的實踐課程上更多還集中在課堂上,局限于校內,未真正參與校外粵港澳大灣區的實踐活動,多數學校的實踐課流于形式,課程體系設置尚有較大的改革與拓展空間。
(三)師資體系方面。高校教師是決定高校教學、科研質量的主導性因素。從表6廣東省四所主要培養財稅專業人才的高校情況看,前兩所學校高級職稱教師的人數占比較大,分別為73%和81%,但是后兩所學校占比僅為57%和36%,這表明在教師隊伍的職稱結構方面還有優化的空間。在培訓教師方面,所有高校都有針對教師職前培養體系,但是在職教師的職后培訓體系不夠完整。再從實踐與創新的角度來看,針對教師的選拔,由于沒有職業證書和企事業單位實踐工作經驗等方面的要求,近年來各所高校的教師主要是招聘自高校的博士研究生,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并不具有社會實踐工作經驗,由于教師隊伍結構較為單一,也使得對學生實踐教學環節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有所欠缺。

表6 廣東省四所高校財稅專業教師職稱結構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個主權國家的三個不同財稅制度的區域,經濟融合與依存,決定了財稅制度協調的重要性?;浉郯娜貙Ω黝惞伯a品的合理有效供給,稅種進行合理的征收與協調,急需財稅專業人才的參與和謀劃,為灣區的協調發展提供有利的財稅環境。針對粵港澳大灣區對創新型財稅人才的知識儲備與技能的需要,廣東省高校應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革。
(一)重塑“創新型”財稅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創新型人才培養是一項涉及高校、政府、企業、社會等多個利益主體協同的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這里的創新型專業人才是指掌握財稅專業知識,能隨時掌握新技術、新知識,具有創新性能力的人群。針對財稅專業的宏觀視野與微觀實踐的特性,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迫切需要熟悉三地財稅制度,并能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稅收征管、稅務咨詢等財稅領域服務的具有創新能力的專業人才,各高校應將培養目標定位在“創新能力”方面,從知識領域的拓展、專業特質的培養、實踐能力的提升三方面強化面向粵港澳的財稅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具體可以通過增加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對應的財稅、管理、人文等相關課程,擴寬學生的知識邊界,傳授專業知識、傳播科技與文化,以培養適應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財稅專業人才;加強與企事業單位溝通交流,有針對性地培養出能引領該區域經濟社會前行的具有創新的財稅專業人才。
(二)完善財稅專業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根據粵港澳三地不同的財政稅收制度與結構,各高校需要在增強區域教育合作的基礎上通過增加實踐課程形式來完善課程體系的構建。在制訂粵港澳財稅人才培養方案時,應適當增加財政稅收專業的社會實踐課程的內容(王慶,2016)。將財稅專業人才培養需求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大環境下,以此作為內驅力,把學生的專業創新能力培養作為目標,科學合理地設計出有理論支撐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粵港澳大灣區稅制比較”課程體系。與香港和澳門的高校合作開發教材,收集各地突出時效性、應用性、創新性的財政與稅收法規和案例作為教學課程內容。根據實踐教學過程中的監測與反饋,財稅課程咨詢委員會可以定期通過網絡或其他形式實行例會制度,每年進行課程自我評鑒和修補。社會實踐課程應以提高整體素質為目標,以加強財稅專業創新能力為核心,聯合大灣區三地企業與高校,開展“校際合作、校企合作”,以此作為切入點來培養創新型財稅人才。首先可基于大灣區高校已有的財稅專業課程的資源優勢,結合各企業可操作的實踐平臺,將課程教學和企業實踐相結合,讓學生深入到專業稅務咨詢和服務機構、企業稅務崗位,直接面對納稅人和納稅機關,體會財稅理論與實際操作的差異和納稅過程可能面臨的各種問題與挑戰。其次可通過“校企平臺”“校友會”等方式加強專業“實習基地”的建設,將聯合培養財稅專業人才的協議或章程納入合作范疇,學生、學校和企業可以根據大灣區對財稅服務的需求,共同制定服務于本區域的具有創新型的高水平財稅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案與計劃。比如,可以成立粵港澳財稅課程咨詢委員會,聘請具有豐富財稅實踐經驗的財稅部門官員、企業財務總監、資深注冊會計師、企業家等擔任校外課程咨詢委員,通過具有區域特色的財稅專業課程體現,為創新大灣區的財稅制度提供人才支撐,并高效地服務大灣區企業的發展。
(三)優化財稅專業師資隊伍建設,建立符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需要的高等教育教師梯隊。首先要進一步優化財稅專業教師的職稱結構。一方面除了對新錄用的專業教師進行職前培訓外,對年輕教師或教學經驗少的教師仍需要增加在職的教學技能培訓,通過教學觀摩、公開教學等形式為教師提高教學能力和創新能力提供有力的幫助與支持。其次,針對專業教師“理論功底厚,實踐經驗缺乏”的現象,要求高校教師向“雙師型”教師發展。在選聘教師時可以增加詳細的實踐經驗、職業培訓的規定和要求,或是通過聘請財稅領域的專業人才作為客座教授或校外導師,以此改善教師的隊伍構成與結構,從而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和提高實踐教學的水平。以專業教師為核心,與兼職導師共同在專業教學班內組建5—7個教師的項目團隊,充分發揮理論濃厚的專業教師與實踐豐富的校外導師的共同作用。此外,還可以建立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合作聯盟,構建教師培訓和交流平臺(陳文理,2019;許長青,2020),使大灣區高校教師有更多深入合作研討的機會,同時教師也可實地了解和學習不同地區財政稅收實務和案例,互相交流財稅教學的經驗。通過全方位打造教師隊伍,將使得學生在課堂中既能接受專業課程的知識,又能學習到來自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實踐知識,了解和掌握更多所需的知識與職業技能,并為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更多的成長機會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