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鑫

中企自主研發制造的超大直徑盾構機“騏躍”Super-large diameter shield machine “Qiyue” independently developed and manufactured by a Chinese enterprise(新華社 供圖)
“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奮斗者號”萬米海溝成功坐底……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采“冰”,大國制造屢創奇跡,制造大國奮楫篤行。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命脈所系,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制造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創新,培育優質企業,擴大制造業領域對外開放,制造強國建設邁出堅定步伐,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穩步提升。
冰雪藍的主色調上,白色飄帶飛舞著,若隱若現的雪花和運動元素點綴其中,這是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為北京冬奧會量身打造的“瑞雪迎春”智能復興號高速動車組。1 月6 日,首趟北京冬奧列車從北京清河站上線發車,不到一小時便到達河北崇禮,向世界展示中國制造的新名片。
大國重器亮點紛呈。首艘國產航母正式列裝,C919 大型客機準備運營,世界上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垂直升船機在長江三峽投運,全球最先進的超深水鉆井平臺建成運行,世界首套8.8m 超大采高智能化礦山裝備研制成功,特高壓輸變電、大型掘進裝備、煤化工成套裝備、金屬納米結構材料等躋身世界前列。
大國重器,詮釋中國實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制造大國的地位進一步鞏固。2012 年至2021 年,中國工業增加值從20.9 萬億元增長到37.3 萬億元,其中制造業增加值從16.98 萬億元增長到31.4 萬億元,連續12 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在世界500 種主要工業品中,超過四成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產業體系更加完備,擁有41 個工業大類、207 個工業中類、666 個工業小類,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強大國內市場加快形成,為中國制造業從規模經濟向基于大規模定制的范圍經濟優勢和規模經濟優勢雙重優勢疊加轉變提供條件。同時,產業門類齊全、鏈條長、配套完整,讓中國制造具備了大而全的優勢。”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戰略政策室主任、研究員盛朝迅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著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高度,明確了制造業在國民經濟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戰略地位,指出“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笆奈濉币巹澓?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進一步強調了“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增強制造業競爭優勢,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任務。
“中國制造業規模持續穩定增長,產業體系日臻完善,出口競爭力不斷增強,國際分工地位不斷攀升,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的地位不斷鞏固。”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研究員秦海林說。
制造業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2021 年,規模以上工業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17.7%。通信設備、高鐵、衛星等成體系走出國門,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中的位勢持續攀升。
Tianwen-1 is the first Chinese Mars probe, Fendouzhe (Striver) is China’s self-developed 10,000-meter-deep manned submersible... China has successfully landed a spacecraft on the moon’s surface and extracted “combustible ice” from the seafloor off its coastlines. The country keeps making new advances 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he lifeblood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is the very foundation on which a country and a powerhouse are buil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hina has intensified efforts to make breakthroughs in cor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upgrade the industrial foundation, modernize the industrial chain, accelerate innovation in integrating next-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cubate high-quality enterprises, and expand opening up in the industry. It has taken solid steps to build a manufacturing powerhouse, and steadily enhanced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首次并網發電,新型顯示、工業母機、新材料等領域攻關取得階段性成果,新能源汽車銷量連續7 年世界第一……中國制造結出累累碩果,產業創新加快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轉變,中國制造正向中國創造大步邁進。
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及各部門圍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圍繞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產業技術創新、產業基礎再造、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兩化融合、生產力布局優化、去產能、降成本、綠色制造、三品建設、安全生產等多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舉措,各地方政府積極響應出臺配套措施,基本形成了橫向聯動、縱向貫通、各方協同的制造業政策體系。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2021 年,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改革科研經費管理和項目管理等激勵政策不斷完善及落實到位,進一步激發了研發主體的投入熱情。骨干龍頭企業一馬當先。在最新發布的世界500 強企業榜單中,中國工業領域企業有73 家入圍,比2012 年增加28 家。
中小企業創新活躍。秦海林介紹,中國把培育“專精特新”企業作為推動產業鏈現代化、增強制造業競爭優勢的重要抓手。截至2021 年11 月,中國已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762 家,帶動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 萬多家?!笆奈濉逼陂g,全國要培育百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10 萬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 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1000 家“單項冠軍”企業。
上海摯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就是這樣一家中小企業。它為新能源汽車用戶提供家庭智能充電設備,經過多年發展已成為國內私有充電樁的行業“龍頭”。2019 年之后,摯達科技開始轉型直面終端消費者,并借助京東的發展生態圈,迅速找到了撬動銷量暴增的密碼,堅定了創新發展的步伐,并于2021 年入選工信部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
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加速創新向各領域推進,也讓中國制造業具備了“新”的優勢。盛朝迅表示,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能源、智能汽車等新興產業加速發展、異軍突起,成為引領產業結構升級和制造業競爭力提升的重要力量。一些專精特新企業立足獨門絕技做精做強做優優勢產品,全球市場占有率穩居第一方陣,加速向產業鏈高端進軍。

國內首座深遠海智能化坐底式網箱“長鯨1 號”海洋牧場平臺China’s first deepsea intelligent bottoms u p p o r t e d c a g e“Changjing No. 1”m a r i n e r a n c h i n g platform(新華社 供圖)
2020 年12 月29 日,當3000 多臺筆記本電腦載滿最后一輛物流車,聯寶(合肥)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全年營收突破1000 億元——合肥“千億企業”宣告誕生。聯寶帶來的遠不止一家工廠,而是串起一條電子信息產業鏈,還引入全球化的研發團隊和成熟的創新體系。如今,全球每銷售8 臺筆記本電腦,就有一臺來自聯寶。
“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要把提升產業基礎能力作為重點任務,加強原材料、關鍵零部件等供給保障,實施龍頭企業保鏈穩鏈工程,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鼻睾A终f。
補短板,中國制造業著力穩定供應鏈。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工業強基”工程推動下,中國實施了十大領域四基“一攬子”重點突破行動及重點產品和工藝“一條龍”應用計劃,一批關鍵核心零部件、材料、技術和工藝取得突破,探索形成了一批強基突破的典型路徑模式,切實解決了部分重點產業的四基“卡脖子”問題。“以信息技術領域為例,中國的芯片、傳感器、基礎軟件、應用軟件等領域產品和服務逐步從基本可用向好用易用邁進,已初步形成體系化、生態化發展態勢?!北娬\智庫咨詢顧問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柳絮說。
鍛長板,中國制造業向產業鏈高端攀升。制造業高端創新持續突破,高速鐵路、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大飛機、載人深潛、射電望遠鏡、超級計算機、5G 研發等科技成果不斷涌現,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向制造業深度滲透,國產大飛機、高速鐵路、三代核電、新能源汽車等部分戰略領域搶占了制高點,實現從“跟跑”到“并跑”“領跑”的躍升。
制造業產業結構加快優化升級。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帶動作用增強,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從2012年的9.4%、28%分別提高到2021 年的15.1%、32.4%。綠色低碳發展水平明顯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二五”大幅下降的基礎上,“十三五”時期進一步下降16%。數字化轉型步伐加快,重點領域規模以上工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55.3%和7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