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乃樞 泰順縣工藝美術行業協會
2017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將文化復興上升為國家戰略。石雕產業作為工藝美術產業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在傳統文化復興和文化產業振興時期,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是各級政府的必然選擇,產業政策陸續出臺,有利于加快產業發展。泰順作為后發地區,縣委、縣政府抓住國家、省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浙江“大花園”和溫州西部生態休閑產業帶的戰略機遇,規劃圍繞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大力發展全域旅游,打造“全國生態文明高地、詩畫浙江康旅泰順、山區最美縣城樣板、鄉村振興典型示范”,成為溫州西部生態休閑產業帶的核心示范區。特別是“最美山區縣城”和高速公路、鐵路等對外交通設施建設,將從城鎮及人居環境建設、旅游及生態產業發展、交通及區位條件改變等各方面,為泰順石品牌宣傳推廣、石雕產品市場培育、要素人才資源集聚等方面提供更好的環境,有利于營造產業加快發展的氛圍和環境。

《盛世太平》
石雕,指用減法去除石頭上不好的表層,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借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石是自然之產物,雕是文化之賦予。近年來,全國各地出現了很多新石種,這些新石種石質溫潤細膩,色彩豐富,讓人愛不釋手!而泰順石就是近代石種中的一個代表。“泰順石”,是中國珠寶玉石系列中以泰順縣地名命名的寶石品牌名稱,因其質地溫潤似玉、顏色豐富、種類繁多、石質細、紋理精美而受到業內人士關注。去年,《泰順石鑒定、分級及命名》正式發布,填補了泰順石鑒定方法及分類命名方法標準的空白。
泰順石利用歷史悠久,自新石器時代開始便應用于裝飾圖案,宋朝開始流行,明清時期興盛,一直延續至今,逐步形成了歷史悠久、別具一格的泰順石文化。一是新石器時代石文化起步時期。泰順是新石器文化發祥地之一,1998年出版的《泰順縣志》記載全縣4000多年前的古文化遺址共有12處,主要分布在司前、百丈、南浦溪一帶,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片和石鏃、石錛、石斧、石刀和坎砸器等石器標本,證實泰順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產生了石雕文化。二是宋代以來石雕文化發展時期。泰順從宋代開始流行印章篆刻文化,明清時期涌現出曾璧搢、潘鼎、李彝等篆刻名家,民國時期有方介堪、方去疾等篆刻藝術界的代表人物,方介堪更是復興了古時的鳥蟲篆印,其印章被郭沫若評價為“爐火純青”。此外,青石雕得到較快發展,廣泛用于建筑構件、日常用品,以及石獅、石龍、石鳳、香爐等吉祥物雕件。三是泰順石產業復興發展時期。1985年,泰順縣礦冶公司與省地質十一大隊合作,實行“統一整頓、統一規劃、統一開采、統一銷售”的開采模式,標志著葉蠟石開發進入工業化規模利用階段。為推動泰順石產業發展,仕陽職業技術學校于1989年開辦石雕專業班、于1990年籌建敦煌雕刻工藝廠,采取半工半讀的方式培養雕刻人才,累計培養的5屆300余名學生大多從事雕刻產業,雕刻作品屢次獲得獎項,使得泰順石逐漸在雕刻界和賞石界享有盛譽。

《基業長青》
近年來,泰順以綠色發展為契機、以財政支持為手段,推動泰順石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全縣泰順石產業從業人員超過1400人,經營商鋪60余家,泰順石產業年產值達到1億元,泰順石逐漸成為地方“金名片”。目前泰順石雕產業發展主要基于以下幾點:一是組織管理有保障。為推動泰順石產業發展,加強泰順石宣傳和產業園規劃等工作,政府部門于2011年8月成立了泰順縣泰順石產業園管理委員會,現更名為泰順石產業研究院,全面加大泰順石產業保護與發展力度。成立了泰順縣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加強行業服務和自律管理能力。二是人才戰略在推進。政府部門將人才作為產業發展的立足之本,通過生活補貼、租房補貼、社保補貼等途徑,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生活待遇和保障水平,集聚起以2位國家級、14位省級、33位市級工藝美術大師為核心,一批工藝美術師和雕刻技能人才為支撐的人才隊伍。三是產業平臺在建設。建成了泰順石文化創意園、泰順石文化創意街、泰順石文化展示中心,形成集泰順石定制、藝術創作、石雕作品展銷、原石交易、印章銷售、文化展示、科普體驗等功能為一體的集聚區。初步形成了以產業平臺為依托,工作室、藝術館、商戶等小微企業為市場主體,原石供應、工藝創作、產品營銷等各環節已有初步發展的石產業發展格局。四是品牌宣傳有推廣。初步建立起以學術研究、設計競賽、媒體廣告、會議展覽等為主的品牌塑造和宣傳推廣體系。建成方介堪方去疾美術館,舉辦“介堪·去疾杯”全國泰順石篆刻大賽、“廊橋杯”泰順石旅游產品設計大賽等系列競賽活動,每年組織多次參展和參評。五是政策扶持有力度。堅持“名石、名師、名品”三同步,政府部門每年統籌安排1000萬元,專項扶持、獎勵泰順石文化產業保護和發展,安排專項資金對泰順石及產業進行大策劃、大包裝、大宣傳。

《最美西湖》

《六月西湖》

《廊橋映月》
綜合來看,泰順石利用歷史悠久,孕育出了以雕刻為代表的特色石文化傳統,泰順縣將泰順石產業發展置于縣域主導產業的戰略高度加以培育,初步建立起涵蓋行業管理、財政稅收、品牌推廣、平臺建設、人才招引、開放合作等各方面的產業發展政策,推動泰順石產業持續快速發展,初步顯示出起飛發展態勢。
在絢麗多彩的傳統文化中,石雕文化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的提高,對工藝美術品的需求也將日益增加。接下來幾年將是泰順石雕產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在此有以下幾點淺見:
品牌經營是核心。中國名石的形成必然是長期發展的歷史結晶,也必然是當地政府、社會和各界人士長期奮斗的結果,兩者缺一不可。我認為,泰順必須把品牌塑造放在首要地位,要以”中國石雕小鎮”平臺為載體,圍繞打造“中國名石”目標,加大“名石、名師、名品、名企”品牌創建和推廣力度,形成區域品牌、產業品牌,提升產業附加值。品牌樹立靠精品,泰順石雕必須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通過以創牌求生存、以品牌求發展,塑造市場、網絡等方面的優勢,探索泰順石后發崛起新路徑。
風格特色是前提。石雕的觀賞價值和獨特性,體現在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泰順石雕形成自身的特色是打造中國名石的前提。青田石雕因色取巧,以形造勢,“多層次鏤雕”技藝得到廣泛運用,使青田石雕成為貢品,從實用品走向藝術品;福建省把壽山石雕刻藝術評為特種藝術,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制度,努力提高雕刻藝術水平,確保了壽山石的民族文化技藝代代傳承。泰順石雕也必須有自己的雕刻技藝風格,目前我也正在嘗試總結技法,作品《印象西湖》就是結合泰順深厚的篆刻文化內涵和印雕技法一種嘗試,技藝風格形成任重而道遠。
雕刻人才是關鍵。石雕人才是泰順石產業和市場的原動力,在目前的基礎上,要更加高度重視雕刻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的培養,通過引進培養“工藝美術大師”、實施“雙師制”“師帶徒”機制和職業藝術院校培養等途徑,加大工藝美術師和行業從業人員培訓,支撐行業高水平發展。
文旅融合是趨勢。雕刻產業遠不僅是工藝品的生產與銷售,文商旅融合發展是所有“名石”壯大發展的普遍經驗,要深化“泰順石+”的發展思路,一是泰順石+文化,提升歷史與人文內涵,深入挖掘泰順石文化;二是泰順石+旅游,結合“生態立縣 旅游興縣”戰略,融入旅游主業化,以泰順石為原料,研發、生產具有泰順特色的旅族游產品,打造泰順石文化創意產品,增強產業凝聚力和社會影響力。如《廊橋映月》在泰順市場上收獲一致的好評并量產批售;三是泰順石+互聯網,拓展行業發展空間問題,利用協會、經營戶、石雕工作室等鼓勵多方載體打通絡平臺,拓展銷售市場。
政府有為是保障。政府的扶持和引導是各地推動石產業快速發展和產業集群形成的普遍做法和經驗,特別是在品牌推廣、人才培養、平臺搭建、市場管理和要素配置等方面,要不遺余力地整合政府、行業和社會資源各方面資源,為產業發展和平臺建設提供有利的條件。

《印象西湖》

《玄空奇光》
梁思成先生曾說過:“藝術之始,雕塑為先。蓋在先民穴居野處之時,必先鑿石為器,以謀生存;其后既有居室,乃作繪事。故雕塑之術,實始于石器時代,藝術之最古者也。”石雕是生活美學的一種重要體現形式,作為一名石雕藝人,我認為發展和繁榮石雕產業對于豐富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增加就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密切對外交往、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我相信只要政府部門有堅定的決心、石雕從業人員有足夠的信心、社會各界有共識的齊心,群力群策協同發展,泰順石雕文化產業必定會迎來輝煌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