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毅 博山油滴雨點釉研究所

陶瓷是中國古代工人為解決生產過程中和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結合勞動經驗而發明和逐步發展起來的一門技藝,它反映出了中國古代工人群體的勞動智慧。陶瓷通常是用粘土燒制而成的,它通過火的烘烤,生產出造型各異、用途獨特的陶瓷藝術作品。從遠古時代的陶土、混砂陶、彩陶到青瓷,從唐代的三色唐三彩作品,再到宋、元、明、清不同陶瓷的彩繪,無論是造型、裝飾、釉色的變化,都無一不展現了陶瓷作品本身所蘊含的歷史氣息,同時也記錄了人類文化的發展歷程,也詳細介紹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和生活背景。甚至不同地區的流行陶瓷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反映了不同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們的生活習慣。

為了生存,工人們發明了各種陶瓷生活用品,這就是為什么陶瓷的誕生最初來自民間。從全國各地的陶瓷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它們都有自己的特點和代表性。隨著陶瓷用戶的增多,人們對陶瓷產品的需求,才是推動整個陶瓷行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在陶瓷發展的整個傳承過程中,陶瓷作品是與氣息緊密切合的。就像石器時代一樣,大多數原始的三腳架形狀的器具腹部是圓形的,兩側都有蓋子他有兩只耳朵。民間陶瓷在原材料的選擇、制作工藝和裝飾技術上與大自然的藝術魅力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在陶瓷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

近些年來,陶瓷在我國有了很大的發展,創作出了不少的優秀作品。現代陶瓷創作,繼承傳統藝術文化中的精髓養分,吸收外來藝術理念,兩者互相融合、主次配置、同時共存,形成了總體專一傳承而又博采眾長、創作深入而又作品簡練的創作態勢。現代陶瓷也是傳統陶瓷的改造和發展的成果集合。在創作過程中,藝術工匠們不局限于特定的形式,充分表達了陶瓷工匠們的創造思維、個人情感和獨特個性。
現代陶瓷的發展吸收了西方現代陶瓷基于自身優秀傳統的創造性思維和美學思想。收集舊的優點、創新并擴展新的制作方式。針對西方現代陶藝的沖擊,陶瓷研究所的陶瓷冷靜地反映傳統,分析和科學地探索西方文化,發現古今文化和中西文化的交融點,使現代陶瓷的發展不斷創新,探索現代陶瓷的一條現代陶瓷的新風格。抽象表達、意念與豪放是其藝術形式的焦點;粗獷、自然、樸實是陶瓷作品藝術風格的共同點。陶瓷是土與火焰巧妙結合的一種藝術,更能產生共鳴和互補效應。從審美表現來看,陶瓷創作造型形態的豐富。在一件器型上往往先將現實原形分解為點、線、面等形式元素,再重新組織結構,其中心旨趣在于追求形式的不斷創新。從瓶、罐、壺、盤等這些造型簡樸、線條抽象的器皿中去概括和提煉作品的抽象美感。在繼承傳統陶瓷造型藝術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中國現代的優秀陶瓷藝術品。


近年來,陶瓷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水平不斷提高,但在繼承和發展方面還存在問題,許多問題嚴重阻礙了陶瓷藝術文化的創作和可持續發展。
陶瓷是一種實用的藝術,包括大量實用多樣的日常陶瓷產品。在過去,傳授技能的舊方法是從家族內部傳承給孩子,或從師傅到學徒。它有自己的傳承系統,既不交叉也不相互作用。為了通過口頭教育改善日常生產線,中國必須學會在陶瓷設備中注入符號以創造精神價值。這也是以后唯一的出路。今天,市場上實用的日常陶瓷產品越來越單一,僅限于陶瓷擺件等商品。比如陶瓷擺件在傳統社會非常流行,但在使用新材料擺件的現代社會,它似乎有一些優勢這些都是不合適的,現有的日常陶瓷產品在陶瓷市場已被取代,很難找到傳統陶瓷作品的痕跡,消費市場過于狹小。作為一名現代陶瓷設計師,我們不能再停滯不前。因此,從陶瓷行業的發展角度來看,中國并不缺乏技術,但仍在重復復制和機械重復,并對收到國外給我們的樣品進行加工處理,賺取勞動所得就感到滿意。它只是在手工藝階段,造成的局面是只有技能,而沒有創意,更談不上創新。

社會結構的變化對陶瓷的傳承產生了重大影響,當前我國市場導向效用,人們的認知也對陶瓷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挑戰。一方面,中國在早期階段主要從事陶瓷制造業的小農的結構已轉向細化勞動分工、生產和安置。現階段復雜的經濟結構與創新型經濟發展模式相融合,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新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文化消費觀念和人們的價值觀也在不斷提升,消費方向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導致了陶瓷的賴以生存的社會結構、功能和發展環境日益消失,舊的藝術內容和形式難以適應新的社會發展形態。因此,我們必須適當調整傳統設計理念,打破固定的順勢思維的習慣。我個人認為,在現階段,我們應該在傳統觀念的基礎上增加現代觀念。運用現代理念,結合寫實表現手法、新材料和現代工藝,積極開拓設計師的創作思路,激發創作激情,創造新奇的陶瓷作品。只有這樣,中國陶瓷藝術才能順應世界文化發展潮流,逐步走在世界前列,再現古老中華文明的輝煌。
對于這種有著千年創作歷史的民間藝術而言,陶瓷強調在可持續傳承中的創新與發展。陶瓷的缺點主要體現在陶瓷技術的進步與人們審美觀的差距上。除了一些具有藝術創造力的陶瓷生產商外,員工的綜合素質和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陶瓷藝術創作整體能力的提高。因此,首先,我們應該提高具有豐富生活經驗和專業陶瓷制作的制作人的教育背景,使他們能夠創作出高藝術質量的陶瓷作品。


政府必須從政治角度為陶瓷藝術形式和技術的創新投入必要的支持和資金,積極鼓勵個體工匠注冊其原創陶瓷作品,并為實用、新穎和創造性的生產工藝申請專利。此外,有必要進一步改善自由競爭以及標準化和有序的陶瓷市場,加強對手工技術違規和不公平競爭的打擊,并有系統地保護個體工匠的創作熱情。陶瓷是為了在現代社會中保持其藝術生命力和可持續性。可持續發展需要政策和制度的創新,以有效激發藝術形式和技術的創新能力。
隨著現代人生活質量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追求生活質量。目前,人們對裝飾市場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消費者對裝飾材料的要求也越來越多樣化,不同的硬質裝飾材料也應運而生。陶瓷創作也應該隨之改變。作為一名設計師,我們不僅應該開發陶瓷地磚和陶瓷壺的顏色和形狀,還應該深入開發其他產品。例如:墻面物件上的陶瓷配件、半立體浮雕陶瓷電視墻、掛在墻上的陶瓷花架和陶瓷燈飾、半立體瓷畫等。
總之,創新保護原創手工作品,在藝術上注重陶瓷、在形式上展現創新活力,加強藝術創作的可持續發展的“造血”功能,這也是陶瓷發展歷史悠久的原因。它代代相傳,保持著強大的藝術生命力,因為它可以在動態的延續和繼承中不斷創新。陶瓷的傳承、保護與發展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明確認識,統籌規劃,也要從傳承做起到“開發和保護”處理陶瓷的傳承問題。在商業和工業發展、遺產保護和市場利用之間實現陶瓷藝術的真正繼承與可持續發展。本文也希望從全方位思考中國傳統陶瓷的傳承與發展,更好的傳承中國傳統陶瓷文化、增強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