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躍進 醴陵市泰洋藝術雕塑制作中心
當人類開始學習制造和使用工具,就代表人類文明的發展開始邁向了高速發展的階段。而工具的制作和使用也是人們生存的需求不斷積累經驗而發現的。而陶瓷藝術的發展可以說伴隨了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的始末。陶瓷的歷史悠久,我們現發現最早的以雕塑形式存在的陶瓷制品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在此時人們已經開始學會打磨工具、進行簡單的加工。并且畜牧業和農耕業的出現,讓人們對于生存需求提高標準。所生產的糧食用制作好的陶器進行放置和儲存。這也證明了陶瓷制品的最基本特性:它的實用性,因為它的實用,人們才一直將陶瓷作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從而也使得陶瓷整體發展速度迅速,一直有源源不斷的新想法出現。陶瓷雕塑不是簡單的陶罐等造型,而是在這樣基礎的外表形式上,增加新的元素。使用多的泥料來裝飾陶器。所以我們所見到的石器時代的陶雕塑既有實用性又有藝術性。當時的整體制作造型顯得較為夸張和抽象,但是卻又為整個陶塑注入靈魂,讓我們這些現代人都為之贊嘆,在當時的社會狀態下,人們對于藝術審美的高要求,并且一直在不斷探索和發展,并創造出了圓雕等裝飾性語言。裝飾造型也多種多樣從小動物、到人形等都成為了陶塑的修飾。
隨著制作工藝的不斷精進,到了秦漢時期,陶塑的制作可以說是發展到了一個巔峰時期,尤其以秦朝的“兵馬俑”而聞名世界。可以說兵馬俑的挖掘見證了秦朝時古人高超的制作工藝和藝術創造水平。兵馬俑采用的方法是將人俑的頭部和身體分開制作,然后再用手工的方式修改面部的細微表情和神態,這種人俑的制作方式可以說是獨具一格,每個人俑面部表情細微的變化,更為生動地展現了人物形象的不同,簡直可以說是嘆為觀止。與之前的粗陶器所不同,制作兵馬俑是,使用的是更為細密和堅硬的陶土,并且還加上鮮艷的顏料進行彩繪,由此可見當時帝王對于陪葬規格的要求之高,除了人俑之外,還有很多其它的陶塑,比如馬俑等,馬的體態和比例準確,通過這些兵馬俑我們看到當時古人超高的制作技藝和審美水平。
到此時我們看到的還是陶瓷雕塑中的陶塑。何時開始有了瓷塑呢?我們都知道陶瓷之間的區別在于外面的那層釉面。到了漢代受到了其他國家的影響,古中國也開始發展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信仰文化,其中與陶瓷相關的一個關鍵點在于人物造型如何做。古人使用了多種材料來進行制作,比如玉石、木頭、陶土等。而人物造像通常都是放置在室外,在長時間的風吹日曬之后會老化,為了增加使用壽命,就在陶體的外層涂抹一層釉水后燒制,不僅可以增加使用年限,而且不怕雨水的沖刷,而且釉水如玉石一般的質感讓人像雕塑看上去更加栩栩如生。
到了唐代時期,最為出名的必屬“唐三彩”,這可以說是釉色上的又一大創新,為了在瓷器上讓釉色展現出更好的藝術效果。比如在墓中所發掘的“唐三彩馬”,在唐代時,駿馬是貴族階級十分熱愛的坐騎。因為唐代的民族習慣騎馬狩獵。因此對于馬形成了獨有的唐代民俗文化。我們都知道唐代有個楊貴妃,以胖為美,可以說唐代的審美偏好于豐腴、飽滿的造型。唐三彩馬的造型健碩有力,充滿力量感,身體的配飾華麗、雙眼圓瞪,雙耳豎立,宛如一匹寶馬良駒。
我們都知道宋朝是中國陶瓷的發展巔峰時期,對于陶瓷雕塑來說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在當時陶瓷大量出口,一直在不斷開新的窯口,加大產量,也正是這個時候從陶到瓷的真正開始轉變了。高溫陶瓷的燒制得到了大力發展,并且制作工藝越來越精細,高溫定型工藝日漸成熟。宋代定窯所燒紙的幼兒瓷枕代表著陶瓷雕塑打開了新的篇章。一個幼兒側臥于榻上的造型,手持彩球玩耍,表情可愛圓頭圓腦,生動活潑活靈活現。陶瓷雕塑的發展過程一直在不斷地進步,傳統陶瓷雕塑所展現的藝術魅力有著濃厚的中國傳統民俗藝術特色。而隨著當代美學文化的融入,使得陶瓷雕塑有了更多的現代美學魅力。
寫意作為中國傳統的表現手法在繪畫和寫作時十分常見。在繪畫中,與傳統的工藝畫正好是相反的。寫意手法講得是追求神似而非形似,整體走筆和布局較為簡潔、干練并且給人一種瀟灑、灑脫的感受。而工筆畫則講究工整、細膩和嚴謹。可以說這兩種不同的繪畫手法有著截然不同的藝術效果。當然在寫作中我們也經常講到寫意的表現手法,不求寫形,注重傳神,從一點上突破,并且常常使用藝術強調的寫作手法,常用在散文和抒情文中。我們能感受到一點,寫意手法講求的是傳神。將創作者內心所想展現的想法通過畫作或者文章展現給世人,來取得思想上的共鳴。
漢代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中講:“意”就是“志”,就是內心的真實想法,所以寫意就是明志。人的想法和感情是復雜的,是在多種不同心理因素影響下而形成的,進而通過藝術的表現手法將其展現在世人面前。寫意如同一種文化符號一樣,它背后所展現的是中國數千年的歷史和文化積淀,是中華民族內斂、厚重藏于內心的澎湃情感,它與人類的信仰和觀念都有著密切的聯系。最初的寫意手法是傳統繪畫和寫作的手法,而隨著不斷地發展,它現在的面容多變,而不僅僅是固定的一個形式和風格。我們需要透過外形看本質,它最為本質的整個中國社會的思想內核“天人合一”的不斷追求,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不斷磨合。中國很多傳統藝術形式中都將寫意手法融入到創作中,不僅是傳統繪畫、寫作,還有園林藝術、陶瓷雕塑藝術,玉雕等多種傳統藝術形式。例如非常著名的傳統園林建筑,從整體布局、再到一扇窗戶、一扇門、一扇屏風這些細節之處的設計,都能感受到古人對于生命的思考和對于藝術的不斷追求。


寫意手法的出現與中國傳統書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從創造了文字,使用筆的那一天開始,就有了書法的存在。我們常講“字如其人”,就是說書法是人內心的情感表達,通過線條的走向來展現和抒發內心情感的波動。歷史上的很多書法大家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書法行筆習慣,中國書法本質上是一種抒情寫意的藝術表達方式。在古人的不斷創作中,將“意境”置入了許多種不同的傳統藝術形式之中,從而表現生命的節律,并達到表達創作者情緒的目的。

在雕塑中,并沒有專門的一個分類被稱為“寫意雕塑”,由此可見這種創作手法,是人們在經過大量的實踐后總結的經驗。中國的傳統藝術形式千千萬,不能說每個都是獨立的個體,而相互沒有一點交流,很多時候不同的藝術形式之間是有著緊密聯系的,相互影響。共同發展。將寫意手法運用雕塑之中也變得十分可行。尤其是在展現一些中國特色文化和思想理念的雕塑作品時,寫意手法可以讓其創作錦上添花。雖然我們對于寫意手法沒有一個固定的公式,但是在雕塑的創作中也多有應用,使得寫意手法成為了雕塑創作中非常重要的手法和理論。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么藝術品的造型和裝飾就是為欣賞者所打開的一扇窗,是觀察創作者內心情感的窗戶。一件成功的藝術品,必定飽含感情。寫意雕塑所展現的不僅是創作者對于人或物的觀察,更深一步反映的是創作者的精神世界。而寫意將造型與情感串聯起來,從而創作出優秀的藝術品。
陶瓷雕塑,是陶瓷與雕塑這兩種藝術的結合,原本這兩種藝術類別在表達和技法上有著非常大的區別,但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使用陶瓷的原料和雕塑的造型金屬的藝術創作,是泥土與火焰共造出來的立體藝術形式。在中國傳統的藝術形式中強調所表現出的藝術情趣。創作手法多樣,不單單只表現是造型的規整,有時為了突出整體造型的形象,還是使用適當夸張的藝術處理手法,從而形成一種情與理的交融,著重寫意與傳神,從而突出陶瓷雕塑的內在精神。寫意手法與西方藝術強調造型的理性精神有著鮮明的區別。西方傳統造型藝術強調自然的再造,通過對于自然的高度寫真來還原場景。而中國傳統美學則是以形寫神,在很多傳統石雕中都能看到這種表現手法。比如注明的漢代石雕“伏虎”,工匠們只是按照石頭本身的形狀和造型,然后施以簡潔的線條進行雕刻裝飾,就讓整個石雕作品活靈活現。從造型上來看整體粗獷豪放、樸實明快,形態上生動活潑。這展現了中國古人對于藝術的豐富表現力和高度的概括能力,達到了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和諧統一。用簡練的裝飾語言來高度概括造型內在的精神,是中國傳統陶瓷雕塑的基本特征。形與神之間呈現出一種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外形是展示事物的客觀外部特征,它是具體的、細節的、可看的。而神則代表了事物的內在或者內涵,它是本質的、抽象的、內在的,同樣神具有生命力,它的存在讓人們感受到的是生命的力量。陶瓷雕塑是靜態的形象,但透過對于外形的設計,我們可以感受到作品的生命力,它是有力量的、有氣勢的。以形寫神是通過神韻來對事物的刻畫和塑造,這正是中國傳統美學的核心所在。
使用具象的手法展現事物的外在形象,或者用抽象的形式來展現,對于整體藝術形象的展現缺乏深層次的表達。這是一種形而上的表現手法。我們所追求的是外在的形體和內在的精神和諧統一。基于這種對于美學追求,使得中國陶瓷雕塑藝術在造型上有著獨特的藝術特性,中國陶瓷雕塑藝術與中國傳統繪畫有著相同的品質,傳統中的繪畫手法具有大眾性和廣泛性,所以在陶瓷雕塑的造型設計時時有借鑒。從而展現“似與不似”這個尺度。“似”是將事物的特征展現出來,而“不似”是事物的形象加以概括,提煉,通過一定的藝術表現手法和抽象來展現事物的特征。它與客觀地描述事物有著很大的區別,雖然源于事物,但卻更為生動傳神。在很多傳統的陶瓷雕塑中都有所展現,顯露出古人的審美情趣和創造力。
中國的傳統文化多種多樣,很多都對傳統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儒家、道家對于美學和自然的認知和闡釋,對于陶瓷雕塑的創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常常說藝術所蘊含的美,是整體作品所呈現出來的意境,這是整個創作過程中創作者一直將情感注入其中,從而自然而然地情感展現,是渾然天成的藝術魅力。以自然為美、以情感為美、以精神為美、這是陶瓷藝術寫意性的基礎所在。創作者一直在不斷探尋自然。通過把握事物的“中心”而實現藝術作品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寫意手法對于陶瓷雕塑展現其獨特的藝術造型和精神內涵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為陶瓷雕塑注入了靈魂。通過夸張變形的藝術手法,展現陶瓷泥料經燒制后呈現出的肌理效果與色釉裝飾,使陶瓷雕塑形象更加豐滿、渾厚、粗獷。讓欣賞者通過觀察陶瓷雕塑的外在來感受其內在所想表達的思想,與創作者之間產生精神上的共鳴。陶瓷雕塑是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它所展現得深厚的中華民族文化和藝術特色值得我們一直深入研究下去,傳承這些優良的傳統藝術。但同樣在更多的當代美學和西方美學的融匯下,創造出屬于這個時代的陶瓷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