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偉孫 龍泉市子蘆瓷坊
在我們講到龍泉青瓷的創新時,我們首先要了解龍泉青瓷的歷史文化、當代龍泉青瓷的發展情況和龍泉青瓷本身的藝術特征。只有了解到龍泉青瓷最為本質的關鍵所在,才能在繼承優良的傳統之上進行創新。可以說整個龍泉青瓷的發展歷史進程,都是在進行不斷地創新,所謂的“創新”都是以過去的技藝和審美為標點,從而將新的內容加進去就可以被視為創新,那么宋代所采用的薄胎厚釉、燒素胎、梅子青釉色等傳統特色都可以被認為是創新,是燒制工藝上的創新、是審美情趣的創新、都可以說是相較于過去全新的嘗試。而對于當代龍泉青瓷而言,創新也不過是整體龍泉發展過程中的一環。

中國陶瓷的歷史非常悠久,并且因為地域的不同、民族文化的不同,發展出非常多不同分類的陶瓷。并根據它們的顏色、窯口的區別所區分。其中青瓷的發源地是浙江,早在東漢末期,浙江的越窯成功燒制出了青瓷,這不僅代表了青瓷的燒制成功,更標志了從陶器到瓷器的轉變、原始瓷器到專項瓷器發展的轉變。到了唐代以后,不僅是越窯,婺州窯、甌窯等窯口都有大量的青瓷器產出。而龍泉青瓷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時期,因為當時燒制工藝的不成熟,所以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到了唐代以后,龍泉青瓷的工匠們借鑒了其它窯口成功的燒制經驗,并結合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自身的燒制工藝特色,發展出了有著鮮明特色的龍泉青瓷。
到了宋代以后,龍泉青瓷的發展更是如同火箭一般,迅速發展,成為了當時最受矚目的青瓷器。龍泉青瓷的發展基石仰仗于龍泉當地豐厚的自然資源,茂密的森林資源提供了燃料、豐富的高嶺土和紫金土資源提供了原料、多道的水路資源為龍泉青瓷的對外銷售提供了更多的途徑。這種眾多的資源整合下來為龍泉青瓷的發展提供了無比重要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到了南宋時期,可以說是龍泉青瓷發展的巔峰時期,因為南宋中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現浙江杭州),這使得眾多傳統工藝的工匠們跟著南下,將先進的北方陶瓷燒制工藝也帶到了南方,龍泉青瓷的燒制工藝變得更加豐富,并且成功燒制出了粉青釉和梅子青釉,也代表了龍泉青瓷釉色的巔峰。它燒制的成功象征了龍泉窯的精湛制瓷工藝和深邃的審美內涵。
此時的龍泉青瓷已經發展出了有著鮮明特色的藝術風格,如碧玉般的釉色、薄胎厚釉。這都反映了當時高超的燒制工藝,并且從造型和裝飾上也非常精美。可以說龍泉青瓷的發展是天時地利與人和。龍泉青瓷的藝術設計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熏陶,追求“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一直在追求個人與自然的完美融合,重視個人的精神追求,又關注人性之間的和諧發展。追求藝術上的“神韻”。
陶瓷的最基礎功能在于它的實用性,因此陶瓷在器型上的分類多種多樣。所以在陶瓷最初燒制的時候,人們不斷探索出了最為基礎的陶器燒制工藝:曬干、預熱、燒制。并且陶器幫助古人們儲存和裝糧食等功能。除了最為實際的使用功能,還有祭祀、禮器等功能。
北宋時期的龍泉瓷主要以生活用瓷、陳設用瓷和禮器為主。釉為石灰釉,釉質透明,但通常只施釉一次,釉層普遍很薄,釉色為淡青色。裝飾手法相對單一,主要采用刻劃圖案進行裝飾。而到了南宋時期,龍泉瓷的制作手法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薄胎厚釉。并且裝飾手法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也是時代的審美需求和傳統文化上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樣與薄胎厚釉的特點,裝飾技法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從刻畫的裝飾手法、變為印、貼合堆等裝飾手法。薄胎的情況下,為了不讓坯體有損傷,并且施加厚釉之后裝飾圖案不明顯。通常采用模具印裝飾圖案或者貼紋飾的方式來進行裝飾,在高溫燒成時,釉水會沿著坯體的外形流動,這樣可以使凸起的裝飾紋樣更為清晰,整體造型更為自然協調。上釉的手法根據器型的不同、裝飾效果的不同有著很多不同的施釉技法:蘸釉、澆釉、刷釉、點釉、噴釉等多種方式。


另外一點釉水的配置也是釉色品質和顏色的關鍵。龍泉青瓷最為重要的藝術特色就在于它的釉色。在古代時龍泉青瓷的釉料主要是石灰釉或者石灰堿釉。在經過工匠們的不斷實踐之后,發現在釉料中加入適量的草木灰或者竹灰,這樣在高溫燒成時釉水的流動性降低,這種加入了強堿性植物灰的釉料被稱之為石灰堿釉。并且開創了多次施釉的技術,來加厚釉層。因此現在我們所發掘的青瓷皮中,可以看到瓷片的釉層有2-3層非常明顯的界限,這就是多次施釉的結果。龍泉窯所燒制的龍泉青瓷釉色不同,這是由于龍泉窯內的各部分溫度不同,從還原氣氛不同,使得釉料中的金屬物質發生的化學反應不同,并且坯體的成色也不同,從而最終燒制出來的釉色有著豐富多彩的變化。天青色、粉青色、灰青色、淡青色、青黃色等都是龍泉青瓷中常見的釉色。各種顏色有著細微的差別。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們的審美追求和文化素養不斷提高,接受了更加多元文化和藝術的熏陶,使人們在藝術觀賞層面有了更多的選擇。傳統的龍泉青瓷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和無可估量的藝術價值。對于提高人們的鑒賞能力和傳統文化素養有著非常好的幫助作用。傳統而內斂的精神內涵是龍泉青瓷的藝術魅力所在,為時刻接受速食文化的現代人提供了一種與眾不同的藝術美學體驗。
而當代龍泉青瓷的行業從業者也在不斷在龍泉青瓷創新之路上進行全新的嘗試。將西方的美學理論、現代化的制作工藝、標準化的行業流程代入到龍泉青瓷的制作中,從而讓傳統的龍泉青瓷展現出它的全新一面,這也充分體現了現代手藝人活躍創作的狀態。龍泉青瓷也因為眾多手藝人的不斷嘗試而有了新穎的風格和表現形式。對于龍泉青瓷本身的發展和文明的傳承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現在有很多的年輕青瓷手藝人在設計上進行不斷地嘗試和創新嘗試,并且借鑒了多種其他形式的藝術表現手法融入到青瓷的制作當中,將現代的創作元素進行提煉和抽象夸張,并運用到傳統龍泉青瓷的制作當中。并且多種不同的藝術手法進行相互穿插,不僅在龍泉青瓷的創作中表現其他的藝術手法、還可以在其他的藝術形式中借鑒龍泉青瓷的藝術特色。在龍泉青瓷的設計中,需要傳承和設計并存。這兩者是相互統一又相互矛盾的,所以對于每一位創作者來說,如何平衡在龍泉青瓷中創新與傳承的關系至關重要。
我們介紹了龍泉青瓷的歷史進程、工藝特征和當代龍泉青瓷的發展現狀,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龍泉青瓷的創新發展進程中所做的嘗試。無論是設計、制作工藝還是內涵展現等方面都有著全新的嘗試。并且這需要的不僅僅是手藝人的任務,也是整個龍泉青瓷行業的任務。只有整個行業的所有人都在努力,才能使龍泉青瓷的創新發展更為順暢和健康。
龍泉青瓷的創新,我們首先能想到的就是兩點:一是外型,二是制作工藝。在當代龍泉青瓷的創新中,人們以現代美學的審美觀念為基礎,并將西方的藝術理論中的元素融合到傳統龍泉青瓷的構建中,從而使得傳統的藝術元素與西方的現代美學元素完美融合,給人帶來一種全新的視覺體驗,為龍泉青瓷帶來一種全新的“形態美”的審美體驗。現代人對于審美取向變得更為簡潔,這與南宋時期的龍泉青瓷的藝術特色不謀而合,勾勒線條的粗細疏密,給人帶來一種動態的變化,這種藝術化的表現形式給人帶來一種現代美感。這需要創作者不斷地深入生活中探尋各種美的細節,藝術創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過對生活的理解進行二次創作,讓龍泉青瓷展現出新的精神內核和藝術形象。
以龍泉青瓷中的茶具為例,龍泉青瓷所燒制的日用瓷中一大部分就是茶具瓷器。我們都知道日用瓷器以實用性為特點,但同樣追求其外形在的藝術表現形式。我們追求的是功能的完善與造型的美感并存。“物以致用”可以說是在工藝美術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理念。茶器的制作源于人們生活對于茶文化的關注、并將生活的感悟融入到瓷器的設計中。讓人們在方便使用的同時,對造型進行創新設計,達到實用性和設計感的完美融合。
龍泉青瓷的釉色也是創新中非常關鍵的一環。因為燒成時釉色的顯現不穩定,從而無法穩定保證高品質龍泉青瓷的穩定輸出。這也使得整個龍泉青瓷的行業發展受到了閑置。龍泉青瓷的造型根據不同的需求有著不同的分類和品質要求。但為了龍泉青瓷可以向現代藝術發展,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提高龍泉青瓷的品質。在高科技的加持下,對于龍泉青瓷釉料配比的標準化,可以說對于推動整個當代龍泉青瓷產業的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為古代時受到了科技的限制,在龍泉青瓷的制作上更多的是憑借工匠們的經驗,并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來。而在現代高科技的發展和帶動下,科技精準地分析出數千年前所燒制的龍泉青瓷里面的礦物組成、化學元素等具體信息。這對于整個行業的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讓我們更加科學地了解古代工匠們是如何創作出精美絕倫的龍泉青瓷藝術品。這也為整個行業的發展提供了科學的依據。通過科學的配比來提高釉色的顯色,保證龍泉青瓷的燒成率。從企業角度來講也是一次非比尋常的創新之舉。
都說陶瓷是泥土與火焰的藝術,青瓷的燒制也是保證龍泉青瓷質量的一大重要工作。傳統的燒制工藝是以木材為燃料,在龍窯里進行燒制。并且傳統的龍窯也有了多次的改良。早在東漢時期就開始使用龍窯進行燒制,由燃料室、燒成室和煙囪三部分組成,能夠很好地保存熱量,但同樣有幾個明顯的缺點,龍泉窯需要依山而建,形成坡度,在古代時純人力的工作,三十多米長的龍泉窯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對于溫度的控制無法精準把握,燒成的氣氛不好控制,這些因素使得所燒成的龍泉青瓷的質量難以控制。而現在多采用汽窯爐的燒制方式。這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木材的燃燒首先對于樹林有著非常大的破壞,并且對于空氣質量有著極大的影響,現在我們都倡導保護地球,對于環境的保護是每個人的責任。其次隨著現代高科技手段的運用,可以準確地把握窯爐內的氣氛和溫度,還可以直接觀察到窯爐內部的情況,這對于提高燒成率有著非常好的作用。
龍泉青瓷的創新是所有創作者一直在致力發展的方向。在繼承優良的傳統之上,進行不斷的創新嘗試。這是一條非常艱辛的路程,這需要的不僅僅是創作者的創新想法,這背后更是整個龍泉青瓷行業的助推和整體從業者的文化素質的提升。龍泉青瓷的創新不僅僅是造型的創新、裝飾的創新、釉色的穩定、還需要商業上的創新,只有擴大消費市場、提高影響力,才能讓創作者有更足的動力來進行創作,從而獲得消費者和觀賞者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