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梅英 蘇州高新區鎮湖蔡氏刺繡工作室
蘇繡出自蘇州吳縣,春秋兩季。據漢代劉向在 《說苑》中記載,以蘇州為中心的吳地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 “繡衣而豹裘者”。三國時期,吳王孫權,趙宰相的妹妹下令給他手工刺繡,甚至作為一張軍事名片,蘇繡的國家地圖進一步延伸。到了宋代,蘇繡變得更加成熟

朝廷在蘇州開設了官方刺繡辦公室。明代蘇秀榮結合吳派繪畫的藝術成就,他的刺繡是“露香園顧繡”是工藝精湛、形象生動的象征。它像生命一樣栩栩如生,在原材料、刺繡、刺繡等方面已經有了很好的技能水平。清代是蘇繡的鼎盛時期區內有大量刺繡家庭作坊,各類刺繡作品發展迅速。蘇繡標志在這個時候已經出現在可行性方面,優質雙面刺繡進一步發展為雙面不同顏色“三種不同的刺繡”有不同的形狀和針。清末民初,藝術家沈壽以傳統技法為基礎記錄了西方繪畫。我們的服裝在款式、質感和特殊工藝上都體現了其專業的服裝文化和深厚的東方內涵。宋朝提倡刺繡的潮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到了明代,刺繡已經成為一種流行藝術,一件極具表現力的藝術作品。刺繡作為一種特殊的工藝形式,可以在朦朧的絲綢上創造出精美逼真的絲綢。后期,隨著各種優秀刺繡品在德國和國外的流行,它受到朝廷和各界人士的贊賞,吸引了許多人其他鄰國的商人訂購了大量刺繡品。
改革開放以來,蘇繡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產品項目。蘇州鎮湖位于蘇州高新區西部,是蘇繡的故鄉,有著數千年的刺繡歷史,是蘇繡最重要的發源地其中一個。蘇繡歷來以針代筆,以色代線,充分體現了做工和技藝的結合,而針法要點、技巧要點和題材要點都是蘇繡不可分離的技藝內涵,它們需要被我們在當期那傳承中正確認識和對待。隨著時代發展,蘇繡的藝術形式還將繼續演化,在這一過程中,蘇繡必須堅守自身獨特的藝術語言和文化特質,這也是當代蘇繡邁向新的藝術高度的重要前提。
刺繡是用繡針引彩線,將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繡運針,以彩線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因多為婦女所作故又名“女紅”。蘇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蘇繡、湘繡、蜀繡、粵繡),主要流行于蘇州地區。蘇繡“精致、精致、優雅、干凈”,傳承至今,流派繁衍,名手競秀,繡娘們用手中穿梭的繡針帶出無數交疊的絲線,繡出的山水皆有遠近之趣,人物俱是生動之情,花鳥極盡綽約之態,可謂十指春風,所過之處一片生機盎然。
蘇繡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刺繡名家沈壽在《雪宦繡譜》中將傳統蘇繡基本針法歸納為齊針、接針、單套針、雙套針、搶針、扎針、鋪針、肉入針、打子針、刻鱗針、羼針、繞針、刺針、8針3施鈍、旋她散整針和虛實針等十八種。但蘇繡的發展自近代以來并沒有停止過,刺繡發展迅速根據蘇州刺繡研究所的改編,它在實踐中不斷得到改進根據統計,傳統蘇繡的基本縫可分為平縫刺繡、刺繡、點繡、網繡、網繡、紗繡和輔助刺繡40多種。

亂針繡作為蘇繡針法中的至關重要的針法,雖是后起之秀,卻以針法活潑,線條流暢。色彩豐富。層次感強的獨特風格馳名中外。必須能做到形神兼備,針法中透出靈氣。一般的繡娘,把一根絲線劈絲分成16絲,已經足以引得參觀者驚嘆。但是為了更精細的表達,我最多可以把一根絲線分成352絲??此茖こ5娜宋镱^發,我也要反復分析絲線光澤和運針的秩理,往往要用幾十種顏色去表現,以求更仿真的光線效果。我領銜創作的《姑蘇繁華圖》,全長1590厘米,寬47.5厘米,采用傳統的細平繡、虛實繡、滾針繡、亂針繡、打點繡等近20種刺繡技法,完整再現了原作中18世紀蘇州“商賈輻輳,百貨駢闐”的市井風情?!豆锰K繁華圖》又名《盛世滋生圖》,由清乾隆年間蘇州籍宮廷畫家徐揚耗時24年完成。全幅畫內有各色人物12000多人,房屋建筑2000多棟,橋梁50多座,客貨船只400多艘??赡芤驗槠潴w量過于宏大,多年來,刺繡工藝師們只是偶有嘗試繡制《姑蘇繁華圖》的局部。2005年,我向這幅傳世巨作發起挑戰,按原作1:1的比例進行刺繡再創作,帶領18位刺繡工藝師沉浸在藝術創作中,一繡就是5年。“用掉了近千種顏色,總長超過5萬公里的蠶絲線”,蔡梅英說,《姑蘇繁華圖》刺繡創作中要把一根絲線分成352絲,運用亂針、滾針、施針、平針等20多種技法,通過眾多色彩的搭配和多種刺繡針法的完美結合,使得畫面上的各色人物栩栩如生,細節表現絲絲入扣,遠景與近景,田野、樹葉、店鋪、橋梁等細節更具立體感和層次感。蘇繡版《姑蘇繁華圖》先后榮獲“第二屆中華民族藝術珍品獎”“第十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天工藝苑·百花杯金獎”等獎項。
對于幾千年歷史的民間藝術而言,蘇繡更強調在可持續傳承中創新發展。蘇繡的弊端集中體現在蘇繡文人審美和繡娘勞作之間的斷裂。除少數繡娘兼具藝術創造力以外,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及結構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蘇繡藝術創作的整體能力的提升。蘇繡創作的藝術來源于生活。只有始終勤于觀察生活,深入生活,從生活的點滴中吸取營養,捕捉細節,才能精于最有情趣的表達,作為蘇繡創作的一員,要經常聽風觀葉,看雨觀花,神思迷醉,不僅將技巧嫻熟于心,更是用心靈與物象交流。要始終堅信,藝術要凝聚情感,創作的作品,人物、動物是有生命的,植物、山石也是有生命的,它們都是繡娘生命的投射,每一針、每一線,都在用靈魂與刺繡對象進行著對話。因此應提高繡娘們的受教育背景、豐富人生閱歷和專業刺繡水準,使她們可以創作出高藝術品質的作品,避免蘇繡想要創新卻有心無力的尷尬。

為了適應時代的需要,蘇繡在圖案、品種、手稿設計等方面的原創內容越來越少,類似的抄襲和仿繡也越來越多。目前,市場以單面刺繡為主,蘇繡正逐漸失去其傳統優勢和特色。從技術上講,近年來蘇繡產品在新技術應用上還有待繼續提高。因此應該開發出更成熟的電子提花數字處理技術。要明確繼承傳統工藝并不是一種靜態的消極活動,它需要不斷地傳播和吸收。蘇繡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藝術價值在全國具有一定的優勢,需要有可持續創新的造血功能,不斷提升其商譽和品牌價值。
政府需要從政策上對蘇繡藝術的表現形式和技法的創新和研發投入給予必要的扶持和資助,積極鼓勵個體手工藝者將其具有獨創性的刺繡作品進行著作權登記,具有實用性、新穎性和創造性的刺繡技法可申請專利。此外,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自由競爭但規范有序的刺繡市場,加大對手工技術侵權及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打擊力度,從制度上保障個體手工藝者的創造積極性。例如,蘇繡在明清歷史上最繁榮的其藝術形式和技法的創新是最活躍的時期。蘇繡應在現代社會中保持其藝術生命力和可持續性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在政策和制度上推陳出新,有效激發藝術表現形式和技法的創新活力。
總之,蘇繡藝術代代相傳,保持著強大的藝術生命力,因為它可以在動態的延續和繼承中不斷創新。蘇繡的魅力會在新時代的發展下傳遞到更大更廣闊的天地,其蘊含了國人的創新和發展精神,因此,需要增加當代人對蘇繡的認知度和對蘇繡的接觸機會,要讓人們感受到蘇繡這門傳統技藝的魅力以及傳揚蘊含在內的匠人精神,創新保護原創蘇繡手工作品,在藝術上注重蘇繡的文化符號、在形式上展現創新活力,加強蘇繡藝術創作的可持續發展的“造血”功能,為蘇繡這項傳統藝術,注入更多新鮮的血液,更好的去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