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元元
班級是學生在校生活、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保證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搖籃,班主任是班級向上良好發展的引路人,班主任的工作品質決定了小學生未來的發展。因此,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班主任一定要學習先進的管理理念,轉變工作思路,創新管理模式,運用有效的管理策略,提升班級管理的效果,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做好保證。
一、制定班級常規,落實日常管理
班級常規是班級管理的重要保證,在一個學期開始時,班主任老師要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利用班會課,與全班學生一起制定比較詳細的班規,讓班級的管理有規可循。每個班規都會影響對學生的后續管理,因此,在制定過程中一定要征得全班大部分學生的同意,才能有利于班規的順利執行,才能保證班級管理的正常進行。班規制定出來,要有儀式感,讓全班學生在打印好的班規上簽名,確認自己的承諾。當學生有違反班規的行為時,老師要及時發現,并進行批評教育,使他們認識到自身的錯誤,借助班規督促其改正不良的習慣。
二、關注細節,施以愛心
小學生的獨立意識和能力比較弱,加之大多數是獨生孩子,在家中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處處需要長輩的關愛,這種思想在班級生活中表現為“小霸王”行為,虛榮心理非常強,往往會有意或無意地犯一些小錯誤,還會自以為是,不愿意接受同學和老師的批評,一旦犯錯受到批評時就會情緒不穩定、發脾氣,這種思想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妨礙很大。因此,作為班主任老師一定要有一顆愛心。古人常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班主任老師首先要從細節處做到關愛學生。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孩子有咳嗽、感冒癥狀時,提醒他要多喝水;當低年級學生在跑操時鞋帶散了,要幫助系一下。這些都是很小的細節,但是細微處可見老師的愛心。
其實作為小學生更需要得到老師的關注,這是與他們成長心理相關的,老師的一句贊美、一個笑容、一個眼神都會讓他們感動。因此,在日常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老師要做一個有心之人,從細微處著眼,關注學生內心的渴望,多給予孩子以鼓勵,讓他們樹立自信,促進他們的進步。
三、平等對待,走進內心
為什么有些班主任管理有方,有些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會抓瞎,關鍵是班主任要學會俯下身子,站在學生的角度,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實現與學生的平等對話,讓自己成為孩子們信任的朋友。小學生的年齡小,心理承受力弱,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環境和經歷都不相同,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有著較強的個性特征,因此,作為班主任老師,要試著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認真了解每一位學生心理的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在班級管理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
比如,一個學生沒有完成作業,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可是他不愿意接受,表達了自己的不滿。這時班主任就要了解一下,這個學生沒有完成作業的原因,有可能是家里有事,有可能是偷懶,有可能是忘記等,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才有發言權,針對學生出現的具體問題具體解決,才能提高班級管理的實效。
再如,有些學生的個性比較強,情緒失控下會犯錯,面對這樣的學生,班主任老師必須理智對待,不要著急指責學生,先讓學生情緒穩定下來,然后去了解他犯錯的原因及過程,這樣給學生留下了情緒緩沖的時間,有利于矛盾的化解。
四、嚴格要求,榜樣引領
小學生年齡小,心理認知能力還不成熟,他們對事物的判斷主要依賴于老師的標準,因此,他們對老師有一種莫名的好奇和崇拜心理,作為班主任老師,一定要善于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特征,做好示范引領。這就要求老師在日常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讓自己的言行舉動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給學生提供良好的示范、引領作用。
班主任老師每天走進教室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先把講臺整理整潔,自己的辦公室也收拾整齊,長此以往,學生會慢慢受到熏陶,有意識地把自己的書桌收拾得整整齊齊、干干凈凈,由一人習慣的改變影響到整個班級,最后就會出現整個學習環境都是窗明幾凈的效果。因此,在整個班級管理中,師生就是統一的整體,最終會實現“教學相長”的良好局面。
總之,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老師必須要立足于學生實際,從關愛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積極尋找有效的管理策略,提升班級管理效果,進而促進整個班集體的健康向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