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彩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為“新課標”),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聚焦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旨在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新課標給新時代的教育教學指明了方向,給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注入了新鮮血液和精神力量。
聽課后的評課,也就是對課堂教學行為的評價,已成了我們常規的教研活動。在評課時,一般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材處理、教學實施、教學效果、教師素養、學生學法等方面進行評價。江門市新會區(以下簡稱“我區”)語文教研員陳國恩主持的省課題“新課標背景下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評價的研究”,以新課標的精神與要求為基本準則展開了教學行為的評價,目的是提高聽課教師對評價意見的認同度,幫助一線教師全面把握新教材,從而更自覺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與提高教學質量。下面結合有關課例,筆者談談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目標確立的問題。
一、要基于標準,研讀教材編者意圖
無論是教什么類型的語文課,一定要根據學段尋找課程標準對應的教學目標,并結合具體文本,將課程標準的要求具體化。同時,要仔細研讀教材編者的意圖——表現在課程標準目標、教材單元說明、課前預習提示、課后練習設計等方面。筆者認為,教材提示部分就是對新課標目標的合理分解,我們可以借助教材的編寫意圖來確立正確的教學目標。
2021年9月8日,梁愛明教師舉行公開課,課題為七年級上冊朱自清的《春》。這是一篇詩意盎然的贊美春天的抒情散文。其教學目標定為:1.知識與技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過程與方法:體會用詞準確、生動的語言特點,學習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來描寫景物;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作者對春天的熱愛、贊美之情,激發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情感。
評課時,筆者提出了要進一步完善教學目標的觀點。《春》與單元中的其它課文有著共同的特點:意境優美、語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詩情畫意。文章適合朗讀,慢慢品味。《春》按新課標第四學段(7-9年級)“閱讀與鑒賞”“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的要求,再結合其單元提示、預習提示和課后練習,應該完善“知識與技能”教學目標,把“有感情地朗讀”具體化為:要聲隨情發,以情帶聲,把情感融入語氣中;做到“字正”(發音標準、規范、語意明晰)、“腔圓”(聲音圓潤、動聽、具有美感)。因此,本課朗讀教學目標應該確立為:能運用正確的朗讀技能(重音、停延、節奏)讀出“喜悅明朗”的基調。這樣有理論、有依據的評課,也得到教研員與聽課教師的一致認同。
二、基于學情,找準適合學生的落腳點
“學情分析”主要包括學生“學習需要”分析和“基礎性經驗”分析。新課標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教學目標,教師是否有比較先進的學生觀,首先要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得到充分的體現。正如著名教授王榮生經驗傳授:“學生不喜歡的,使他喜歡;學生讀不懂的,使他讀懂;學生讀不好的,使他讀好。” 這句話就告訴我們學情研究的就是“學生不喜歡什么、讀不懂什么、讀不好什么”,從而更好地制訂行之有效的教學目標。
2021年11月22日,李杏煥教師執教《走一步,再走一步》公開課,其教學目標是:1.復述故事情節,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探究故事所蘊含的生活哲理;2.理解心理描寫的作用;3.了解學習以小見大、以事寓理的寫作方法。
根據陳老師提出的評課要“實、改、促、提”有效實施的原則,(實——實事求是,實話實說;改——改進教學實踐,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促——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的專業成長;提——提出問題討論,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學境界。)筆者針對其教學目標進行了點評:
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思路清晰,小組合作探究有效,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達到了教學預設目標。建議進一步完善教學目標:(1)默讀課文,勾畫出文中標記大事進展的語句,復述故事;(2)梳理人物心理描寫的句子,理解心理描寫的作用;(3)言之有理品評人物;(4)悟出“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將書中得到的人生感悟運用到生活實際中。理由是:
1.教學目標的設計要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第一個目標是培養學生在默讀時圈點勾畫的能力,是緊扣本單元的語文能力教學目標。第二個目標是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解讀文中“我”的心理變化的句子與讓我們感到“險”的句子,讓學生去讀、去品、去分享。建議運用多種朗讀形式來深化心理描寫語句的分析,讓學生由讀懂到讀出語調,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加深對文本“險”的理解,為接下來“我”的一步一步脫險作好鋪墊。
2.教學目標的設計應符合學生的學情,循序漸進。新課標提出“閱讀關于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優秀作品,學習思考與表達的方法,結合生活經驗和閱讀材料,闡述自己的感悟和觀點”的要求,七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認識自然和社會的能力,對人生有了初步的理解,他們想象豐富,思維活躍,卻不能很好地透過文字感悟具體情境——從一件事或一個活動中感悟它的哲理。針對這一難點,筆者覺得,可以用“言之有理品評人物”的教學目標,搭建一個平臺,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敢說,從而更好地攻克“教學目標4”的難關。這是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知識能力水平的,更好地踐行了新課改的要求。聽完了筆者的點評,李杏煥教師大為贊同。
三、立足大單元教學,進行個性化的教學設計
新課標之魂就是核心素養。崔允漷教師提出:落實核心素養就需要進行大單元教學。即將課文與這篇課文所在單元的其它課文或主題相似單元勾聯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從而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2019年12月9日,譚惠珍教師執教《貓》(第二課時)公開課,其教學目標是:1.分析第三只貓的特點與命運;2.體會作者對第三只貓之死的悔恨之情及蘊含的人生哲理。筆者是這樣評價譚老師的課的:
1.教學目標清晰,落實“雙線組元”。巧妙根據教學內容進行選取和構建,利用“教學目標1”,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和默讀,抓重點語句,層層推進,步步落實,使學生通過語文實踐體驗文字的魅力。
2.創設語文情境,以任務驅動,落實教學目標。大單元教學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減少教師干預,以學習任務驅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其以“我想對你說……”的學習任務,引發學生對“人與動物關系”“自然與生命”的思考,讓學生在語言運用中,提升思維品質;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獲得審美教育。
譚惠珍教師立足大單元教學,進行個性化的教學設計而確立教學目標,這是一堂目標明確、效果明顯的優質課。
愿每一個教師都能乘著新課改的春風,以新課標為舵,以教學目標為槳,落實立德樹人,聚焦核心素養,為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