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向梅

【摘要】中國畫講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制;講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強調知、情、意、行相統一。要讓學生理解“以形寫神”,就必須先學會賞析中國畫,通過賞析,理解畫家要表達的深刻內涵,讀懂其內在含義,開闊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審美情操。
【關鍵詞】中國畫;鑒賞;初中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兒女的根,是民族興旺的源。
我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中國畫兩千多年以來,在中華大地長盛不衰,可以堪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究其因,在于中國畫“講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制,講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強調知、情、意、行相統一。”重視情感表達,內涵深遠,講求意境與藝術情趣,充分體現中國人的儒家思想和智慧。
黨和中央重視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界義不容辭,在“雙減”政策背景下,中國畫日益受重視,在很多中小學,甚至幼兒園都開展了中國畫教學或“創意水墨”,這是喜聞樂見的事情。中國畫不拘泥形式,筆法可繁可簡,入門容易,深得幼兒喜歡,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學習中國畫,可以掌握水墨的基礎技法和簡單的造型方法,幼兒大膽下筆,無拘無束,整體畫面效果熱鬧、豐富,但是幼兒的國畫只停留在表現方面,要真正理解中國畫的內涵,深入探索中國畫,就要從初中開始。
根據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觀點,12歲開始的少年兒童正處于“形式運算階段”,不再拘泥于具體、現實的事物,開始形成抽象概念及思維,進行邏輯推理,能夠理解符號或圖形的暗喻、借喻等,有一定的概括、歸納能力。在美術的角度,15歲的青少年開始踏入真正的美術大門,進入“成人美術”范圍。但是這個時候的學生正處于“痛苦”的階段,一方面不再向小學生一樣心無旁貸、隨心所欲地畫畫,另一方面沒有純熟的繪畫技巧和適當的表達方式作為支撐,表達心中所思所想,眼高手低。
中國畫表現的既不是具象寫實事物,也不是純粹的抽象主義,是介乎于抽象與具象之間,我們可以稱之為“意象”,齊白石提出的“似與不似之間”,李苦禪提出“以神取形,以意舍形,最后終能做到形神兼備,言簡意賅”。由此而見,中國畫非常適合初中階段的學生學習。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初中階段的中國畫學習在水墨技法的基礎上“以形寫神”,但是,要讓學生理解“以形寫神”,就必須先學會鑒賞中國畫,通過鑒賞,理解畫家要表達的深刻內涵,讀懂其內在含義,開闊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審美情操。
要進行中國畫的賞析,首先要甄選適合中學生賞析的優秀中國畫作品,所謂適合,是有一定的代表性,表現內容與思想,情調要健康,藝術水平要高雅。作為引導的教師,需從積極的、正面進行引導,尤其是一些藝術形式與思想內容之間存在比較復雜問題的美術作品,要正確地鑒別,給與恰當的評價與指引。因為美術鑒賞不僅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還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個人藝術修養以及審美能力,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審美教育,不僅可以端正學生的審美觀念,提高審美水平,更重要的是潛移默化地影響青少年的道德品質。
中國畫寄情于筆墨,學生理解不易,我們可以參照美國喬治亞大學教授、著名美術理論家和批評家費德門(Edmund Burke Fdldman)提出美術鑒賞的四個程序:
一、敘述(description)
直接陳述畫面上所呈現的東西,不需要探討其中意義和內涵,畫面畫了什么東西,展示的是風景還是人物或動物,人物或動物在干什么,簡單直白。如果是抽象畫,就指出展示了什么符號,什么顏色,有什么形狀等。對于中國畫,可以在闡述表面事物的基礎上,描述點、線、面。
二、形式分析(formal analysis)
根據作品的內容,分析其造型的特點、色調的處理,空間的表現、構成的原理等,并探討各因素之間相互依存的作用與方式。中國畫形式感比較強,因此,在形式分析方面更要詳細,具體分析其造型、筆墨的運用、構圖、虛實等。
清代初期著名畫家惲南田說:“有筆有墨謂之畫。”直接道出中國畫的主要表現形式。中國畫經過長期的磨練實踐,在運用筆墨造型,表達情感等方面,形成一套成熟的、完善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技巧,并且達到很高的藝術造詣與藝術境界。初中學生由于在小學階段嘗試過筆墨的初步運用,對筆墨并不陌生,因此欣賞中國畫的時候,在筆墨分析方面要具體、到位,才能讓學生感悟更深。同時,可以讓學生嘗試模仿名畫中筆墨的運用,從而加深感受。
構圖是繪畫藝術美的重要表現,根據要表現的思想內容,在平面上布局表現對象的位置和相互關系,由個體組成整體。中國畫的構圖有一定的規律,但也變化萬千,講究疏密關系,講究對比、節奏與均衡,尤其是“留白”,是中國畫構圖的一大特點。中國畫“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畫面中的空白是一種另類的表現形式,成為構圖中重要的一環,讓人有無限的想象空間,構成深遠的意境,使畫面打破一定的空間與時間限制。山水畫如此,花鳥畫也如此。齊白石畫蝦不畫水,沒有人會質疑這蝦不是在水中。
如,南宋著名山水畫家馬遠《寒江獨釣圖》(圖一),畫面中只有一葉扁舟,一個漁夫,寥寥幾筆的微波,其它一大片空白,這“空白”表面上是“虛”,事實上是“實”,表現了空曠渺茫、寒意蕭條的意境,烘托漁夫凝神貫注地垂釣的靜謐神氣。
三、解釋(interpretation)
根據內容與形式,推測美術作品的內在含義,或者探討畫家要表達的觀念,當然,這個解釋建立在了解畫家本身的性情與經歷,以及所處的時代背景之上的。這個解釋程序對中國畫尤為重要,中國畫“以形寫神”“形神兼備”,其中的“意”是中國畫的精髓,也是讀懂中國畫的關鍵。
元代畫家王冕在一幅墨梅圖(圖二)中題詩: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借梅抒情、以梅自喻,表達自己淡泊清高、鄙薄流俗,獨善其身的人生態度。
“八大山人”的花鳥畫獨具個性,更具借物抒情的意味。《荷花小鳥》(圖三)畫面上孤石倒立,殘荷斜掛,一只縮著脖子瞪著白眼的小鳥站在石頭上,孤寂冷傲。如果不了解朱耷的生平,不知道他經歷的國破家亡,不探究他哭笑不得的痛苦內心,就讀不懂他的畫,“在極凝練的形象、極著萃的筆墨之中,得到深刻的體現。那是徘徊排側的吁嘆,是內心深谷巨壑里隱隱的呼喊”。
四、評價(judgement)
通過比較的方式進行評價,在一定范圍內進行橫向或縱向對比,深入分析內容、形式與內涵是否協調與統一,從而對作品進行理性的判斷,這是前面三個階段的總結,是美術欣賞的升華。下面以吳昌碩的《桃》(圖四)作為鑒賞例子來歸納應用以上四個程序:
第一階段敘述畫面所見,用墨色表現枝干及葉子,粗枝大葉,左下三只桃子,右上兩只桃子,用西洋紅、藤黃點染,筆墨蒼勁渾厚,顏色亮麗不俗。畫面左上落款:“三千年結實之桃 曉露先生正之 戊午春吳昌碩。”后有“吳俊之印”“吳昌石”兩枚印。畫面右下角有“歸仁里民”方印一枚。
第二階段進行形式分析:在構圖上采用左低右高的“S”形構圖,似欹卻反正,中間及右邊兩枝干自下而上,打破規整的局面,斗大的桃子在濃密的葉子中或虛或實,上下呼應,豐富的墨色與濃烈的紅黃色相互牽制,渾厚古拙又不失生意盎然。
第三階段,解釋。吳昌碩中年開始學習繪畫,吸收明清名家徐渭、石濤、朱耷等的精華,師承任伯年。繪畫與書法、篆刻等方面造詣極高,其作畫用筆蒼勁有力,得力于石鼓文,以及用行草筆意融入篆書,用書法的筆墨手法應用于繪畫,提高畫面的表現力。在設色上,大膽采用鮮艷、強烈的色彩,如“西洋紅”,墨色與顏色相互對比,厚重強烈。吳昌碩認為:繪畫應該追求形似以外更高的東西——“氣”,這“氣”建立在他的生活經歷、個人修養、學習等之上的。在題材上,不是凡花野草,卻是飽滿碩大的“瓊山玉桃”;在思想上,把富貴與清高統一起來,“富貴神仙品,居然在一家”,一改明清時期孤高冷清的舊情趣,表現出吳昌碩對人生、對物質生活的肯定態度,表達一種熱烈、蓬勃向上的情感。
第四階段:評價。縱向對比明清時期作品,橫向對比吳昌碩的書畫印作品,整體畫面詩書畫印融為一體,重視傳統,但不盲從,“古人為賓我為主”,改變明清時期標榜孤高冷逸的情趣,體現蒼勁熱烈、大氣磅礴的審美效果。
以上美術鑒賞程序由淺入深,從表面到內在,層層深入,既符合中學生的認知能力,又符合中國畫的特點。這已經不是單純的欣賞,而是具有藝術再創造的性質,是一種藝術的提升,我們在日常中國畫教學中,有針對性地、滲透式進行鑒賞,讓學生深入理解中國畫含蓄蘊藉、豐富多采的內涵,從而更好地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李苦禪.《八大山人畫冊》序言[J].美術,1982(1).
[2]赫伯·里德.通過藝術的教育[M].呂廷和,譯.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
[3]尹少淳.美術及其教育[M].湖南美術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 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