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莉
摘要:當前,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成為當下經濟發展的熱點,數字化、智能化推動產業轉型不斷升級,企業對適應當下經濟發展、產業轉型、行業變化的人才需求更為強烈,尤其是《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發布,對各大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過梳理目前高職會計人才培養的現狀,剖析新的時代背景下會計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以數智化的時代背景對會計職業發展的影響為基礎,從人才培養標準的確立、專業課程的設計、教學組織與實施、梯形師資隊伍建設四個方面進行數智化背景下“1+X”證書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融合研究。
關鍵詞:數智化;“1+X”證書制度;高職會計;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3.083
近年來,高新技術發展迅速,數字化、智能化的趨勢席卷各個行業,行業變革技術革新刻不容緩。在數智化的推動下,“會計工作將被機器人取代”,“會計消亡論”等一度充斥網絡。會計從業人員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會計職業發展和會計教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在大變革新格局的經濟背景和形勢下,會計人員必須要轉變傳統觀念,跟緊時代技術前沿,完成自我革新和轉型升級,才能以全新的姿態和面貌面對新經濟行業形勢下的巨變和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急需進行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革新,培養懂財務、懂業務、懂技術的智能財會人才。而國務院正式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第一次提出的“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為解決這一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出路。
對于目前結合數智化時代背景會計專業如何培養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怎樣的高職會計人才,必須要推進會計專業“1+X”證書的試點工作,要清楚目前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和問題,要明確推進“1+X”證書制度對于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改革、會計職業發展的現實意義,要準確把握“1+X”證書制度與會計人才培養融合的核心要義。只有這樣,才能把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與這項職業教育改革新制度的融合研究貫徹落實好。
1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與問題
1.1會計人才培養目標與數智化經濟轉型需求不匹配
目前,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的目標主要定位于專業技術技能層面,缺乏對會計專業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意識。但是,數智化新技術新業態的發展下會計人才不能只局限于會計理論知識、基本核算技能,更應該熟悉和掌握新技術下會計與其他知識技能的融通,比如大數據財務、業財一體、職能財稅等,擁有能夠利用科學高效的新興技術解決財務會計問題的能力。但目前大部分高職會計培養目標仍然停留在核算型技術人才培養,高職會計教學內容傳統、陳舊與實際脫軌錯位,傳統課程和專業課程占比大、劃分細、缺少新興會計學科課程、數智化財務課程以及管理類技能培訓課程,多以準則和法規的教學為主,注重核算型會計人才培養,對會計分析、管理、財務綜合能力素質不夠重視,難以培養出數智化經濟轉型所需要的復合型會計人才,無法符合用人單位的期待、無法滿足數智化時代的社會行業需求。
1.2行業新技術需求與會計教學供給脫節錯位
在技術革新、行業轉型的推動下,很多高職院校在逐漸嘗試將大數據、云平臺、人工智能、互聯網等融入常規的高職會計教學,在沿海和中部地區的高職會計學校最先開設了智能財稅、數智會計、財務共享、業財一體、財務大數據分析等課程。但大部分院校仍停留在會計信息系統教學,仍然專注于傳統做賬軟件的學習和操作,進行簡單重復性的核算工作,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信息技術與財會教學還未達到深度融合,對于科學高效的大數據智能化課程不屑一顧,忽視行業需求,導致校內的教學供給與行業需求脫節錯位。
1.3傳統課程設置制約課程體系交叉融合
高職教育應具有服務區域經濟的職能,應培養與社會需求匹配程度高的專業人才,但技術更迭、商業模式變換、會計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些會計人員的工作能夠輕松被財務機器人替代,業財一體和財務共享的出現使會計的核算職能變得淡化,企業更加注重財務人員對大數據的處理、加工、整合的能力。而現行的高職會計課程,比如財務會計、經濟法基礎、財務管理、成本會計、政府會計,過分強調會計相關性,各門課程之間又相互孤立、邊界分明,有的課程甚至存在學期之間重復等弊病。這樣的課程體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與新時代發展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不匹配,在這樣傳統的課程體系下,教學與實踐不符,理論與實際脫節,學生無法得到企業環境、業務流程、實操情景的模擬訓練,也很難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當中。因此,重構會計類專業課程體系是改善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適應社會需求、提升就業質量的重要內容。
1.4教師隊伍無法滿足人工智能時代的要求
自2020年以來,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應用于教學當中已經逐漸成熟,各大高校為豐富課堂教學手段,采用翻轉課堂、在線教學、線上實訓、微課慕課等形式的手段方式開展教學活動。但是,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會發現,很多教師上課管用PPT講課,教學方法單一傳統,課堂氛圍興趣不濃,學生參與度低,甚至存在學生盲目練習、教師照本宣科的現象,這很大程度上與高職教師對于新技術、新內容的不熟悉,技能掌握不全面有關。另外,目前高職院校會計教師年紀上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師資隊伍沒有體現出梯形師資隊伍的優勢,多數教師為剛畢業的研究生或者是年紀大的老教師,年輕教師缺乏企業實踐和會計教學工作經驗,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操實踐的能力不足,造成教師層面理論和實踐的脫離。老教師經驗豐富,但是在對新興技術的運用和掌握方面困難較大。
2數智化對會計職業發展的影響
數字化、智能化的時代發展趨勢為會計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也對會計職業發展帶來巨大影響。很多繁瑣重復性強的工作能夠被輕松解決,但這也讓會計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人工智能的替代,大數據技術輕松獲取資料信息,會計人員在會計崗位中必須要被重新賦予新的職能。
2.1數智化改變會計人員的結構
數智化時代,基礎會計工作將被人工智能技術輕松取代,通過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可以將企業一些重復的流程化的工作將被智能化的技術解決,比如報銷工作、核算工作等借助AI技術、圖像識別等技術可以輕松、快捷的得到解決。會計工作對歷史數據的收集、加工、整理等基礎核算性工作不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會計人員真正從重復基礎性的核算工作中解放出來,會計職能從傳統的核算型職能向內控、戰略等能創造更高價值的企業管理職能轉變,這就要求會計人員不能僅僅具備基礎核算能力,更多的是擁有組織、管理、應變、預測、決策的領導力。
2.2業財融合價值創造功能越來越明顯
傳統的會計工作中業務與財務是相割離的,很難有財務人員能夠既懂業務又懂財務,但是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的輔助下,會計工作業財一體、業財融合得到實現,財務信息、財務數據得到有效整合,為企業創造巨大的價值。傳統財務報告提供和反映過去交易和事項,而數智化時代會計工作要求會計人員需要將企業業務模式流程深入了解掌控,在此基礎上以前瞻性的方式對企業經營管理、市場環境、客戶資源等進行建模,分析影響業務和市場的各種財務和非財務驅動因素,為實現企業戰略目標提供決策依據。同時,會計人員要能夠具有使用 AI、數據挖掘等技術,通過高效的數據分析獲取前瞻性的見解,從而挖掘價值,創造財富。
2.3會計職業技能更廣泛
數智化推動了行業人才需求的變化,會計職能的變更導致會計人員應該具備的知識技能也在隨之調整,其中管理技能和信息技術掌控力就顯得愈發重要。
(1)管理技能主要是指管理意識、溝通能力、辨別力和領導力。其中管理意識就是能迅速了解客戶并組織價值創造的能力意識;溝通能力即能夠將信息有效傳遞給信息使用者,為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提供支持的語言表達能力;辨別力,就是能夠對大數據時代的信息、資源、市場擁有職業敏感性,能夠快速在大量的數據下進行有效辨別和判斷的能力;領導力,是能夠充分發揮職業專長,整合各個部門資源力量,以最小的成本實現企業戰略目標價值最大化的能力。
(2)信息技術的掌控能力主要體現在:①了解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能夠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根據業務流程和財務需求,簡單快捷的實現數據統計和信息整合。②具備一定的建模分析問題的能力,能夠高效利用信息技術對數據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建模和分析,形成可視化的報表,為管理層決策提供前瞻性的分析和部署。
3數智化背景下“1+X”證書制度與會計人才培養融合的要義
3.1確立市場需求型人才培養標準
3.1.1業務素養方面
數智化等新興技術帶來財會行業業務與業態模式的改變。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標準必須緊跟行業需求變化發展,與行業密切聯系。市場需求導向性人才培養是高職院校人才輸出質量的標準。因此,為更好地發揮職業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合適人才,必須要有針對性的對用人需求開展貼合實際的調研,并根據調研結果來對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進行調整,對課程標準、教學體系、專業設置等方面進行部署,同時,還應當把“十四五”期間高校高質量發展作為基本主題,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完善改革。而“1+X”證書制度,為推進人才培養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途徑,它契合了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新需求,高職教育決不能停留在基本財務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更應該具備上崗就能實操的技能需求、數智化環境新技術運用,以及熟悉市場業財融合的能力。在數智化背景下高職會計人才培養不僅要懂財務,還要懂業務,懂人工智能,擅長數據分析、數據挖掘,只有這樣才能滿足會計人才市場結構性需求的轉變。
3.1.2職業素養方面
數智化時代下會計人才的道德倫理、價值取向、職業素養也是不可忽視。傳統的人才培養傾向于對專業知識點、技能點的教授、學習,而對于人的價值品格、素養內涵的培養沒有在日常的教學教育中深入融合形成一定的教育范式,形成知識技能與職業素養相統一的培養目標。數智化背景下“1+X”證書制度與人才培養深度融合確立的培養目標,必須要求三年的高職會計專業學習,授課教師應結合每門課程具體內容,結合“X”證書崗位實操業務內容深度挖掘其內在的思政元素、職業素養和應具備的思想品格,通過梳理、設計、融入教學設計。在“1+X”證書制度的融入中不可避免地會通過,例如小組討論、頭腦風暴、觀點分享等形式的活動項目,可以借此形式將職業素養道德教育、思政教育在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巧妙深度融入。
3.2重構課程體系深入課證融合
3.2.1重構課程方面
高職會計專業的教學目標就是培養能夠快速適應市場行業需求的專業技術型人才,數智化時代的背景對高職會計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興技術的推動下對人才的高新技術掌握、數據分析管理、智能工具手段的運用的要求更高。所以,首要任務是對現有的會計專業課程進行重構調整。重構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幾點:
(1)針對高職教學中傳統的,不符合行業需求的落后課程應該刪除,比如會計手工賬務實訓課程、珠算課程等,增加適應新技術行業發展需求的課程。
(2)專業基礎課中適當根據實際情況增加數據挖掘、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等跨學科基礎課程,幫助學生了解掌握新興技術的相關知識和技能。
(3)調整部分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將具有重復性的課程進行整合合并,并且對于管理決策方面的課程比例適當增加,如《內控治理》《創新創業》《風險管理》等,培養學生的商業意識、拓展學生的商業分析能力。
(4)注重大數據智能化新興技術產業下的職業道德培養,在專業課程的職業道德建設模塊必須強調學生的商業倫理、尊重隱私、數據安全意識等。
3.2.2課證融合方面
“1+X” 系列證書包括大數據財務、財務共享、業財一體等,各個證書與產業、崗位、需求對標分析,形成任務技能點的教材和學習資源,可以通過類似課程置換、重點內容強化、實操技能補充、深度廣度拓展等方法進行融合。如可以將“會計手工賬務”,替換成“財務機器人”“業財一體化”;將“會計電算化”替換成“財務共享服務”;將“納稅申報技能訓練”替換成“金稅財務應用”或“智能財稅”。一方面通過加入仿真實操加深對原理、知識的鞏固和掌握,另一方面對于學生全方位、全流程的掌握熟悉相關的業務和技術提供保障。通過增加適應新技術環境課程和證書,開設課證融合新課程,構建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產業環境下相配套的課程,是將“1+X”證書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題中之意,是打破傳統教學中業財分離、財稅分離的弊端,實現高職學生職業能力技能與行業崗位接軌的新途徑。
3.3優化教學組織實施
數字智能化的背景趨勢下,高職院校教與學的教學組織模式不再局限于課堂,數智化打破了空間、時間的限制,學習可以發生在無時無刻。課前,教師可以把知識性、概念性的內容、案例、背景等內容在一些智慧化平臺如超星學習通、云課堂、雨課堂等,進行清單式的發布,學生可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自主學習。這些智慧化的平臺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可以隨時發問、共同討論的環境,也為任課教師收集學生學習情況、掌握學生接受知識的程度提供可視化的信息,為線下因材施教的課堂教學做好充足的準備。課中,教師根據業務崗位需求設計解決現實問題的實訓任務清單,實現模塊化仿真教學,使學生真正掌握崗位實操技能,打破理論知識與實操脫節錯位問題。課后,學生所有學習行為、軌跡、成果的數據都記錄在平臺,教師可以根據后臺數據,有針對性的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方式,優化教學活動,實現科學的全過程培養。同時后臺數據也為教學的過程性評價提供了很多輔助決策數據,為教學評價提供了新的思路。
另外,在數智化教學趨勢下,會計專業實訓課不再是“教師操作,學生模仿學習”的教學模式,特別是“1+X”證書制度的推進,為高職院校的實訓教學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持,大數據網絡的便利之處就在于,不再需要價格昂貴、安裝復雜、對環境要求極其嚴格的財務軟件,只要有網絡,學生就能在各種智慧化平臺、云平臺、網站觀看實操課程、直播講解,真正做到學習效果、教學效果的立體化、可視化。
3.4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1+X ”證書制度在高職會計專業的實施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和教學經驗,還要能夠對行業動態熟悉了解。對此,高職院校應該注重提升教師實踐能力,重視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以便更好地勝任全新的教學環境,完成“1+X ” 教學目標。針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有以下幾點:
(1)高職院校應加大與社會各界,尤其是與企業的聯系,共同制定高職會計教師的實踐培訓工作,鍛煉教師實操和將理論知識轉化的能力,豐富課堂教學效果,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2)高職院校要堅持深化校企合作,“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邀請企業高管或者財務主管入校現場教學,或擔任兼職教師,開展講座交流,彌補校內會計教師實踐不足的問題,鞏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3)目前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教師普遍缺乏網絡技術、計算機操作能力,應組織系統的學習培訓,與“1+X”證書試點公司達成協議,證書智慧平臺的技術人員定期與學校教師開展溝通學習,不斷更新知識技能。
(4)跨專業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形成大數據與會計、大數據應用技術、電子商務、市場營銷等專業群建設,汲取融合各專業的優勢,通過調研、研討、梳理、整合,達到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多方面都得以改進與創新的目標,實現數智化背景下“1+X”證書與高職會計人才培養的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付建華.財務數智化基礎研究[J].會計之友,2021,(18):2-8.
[2]章君.“互聯網+”人工智能視域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改革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1):59-64.
[3]鐘媛.“1+X”財務數智化視野下的會計實踐教學改革探究[J].科技經濟市場,2020,(11):109-110.
[4]閆晶晶.“1+X”證書制度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分析——以重慶財經職業學院為例[J].南方農機,2020,51(06):113.
[5]包根梅.高職院校會計專業“1+X”證書制度實施探討[J].會計師,2021,(12):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