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琰(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上海 200092)
“三線”建設是1960年代為應對國際環境挑戰、保障國防安全而實施的國家戰略,靠山、分散、隱蔽是“三線”建設的戰略布局。這一時期留下來大量的工業遺存在近五年來越來越受到業界和社會的關注和重視,而在這些“三線”工業遺產中,一批高度保密的國防軍工企業依照山、散、洞的選址政策分布于遠離城市、交通不便的西北、西南的多山地區,由于工種的特殊性而長期不為外界所知。
改革開放后,隨著國家戰略重點的轉移,中央提出“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以民養軍”的方針,對“三線”企業采取“調整改造、發揮作用”的一系列措施,這些肩負起國防保衛重任的企業紛紛揭開了神秘面紗,走上了自我拯救的道路。然而這些軍工企業是國家特殊時期計劃經濟下的產物,所有的物資、財力、人力都由國家統籌安排。大多數“三線”軍工企業的轉型在市場經濟主導下都舉步維艱,不盡人意,有些甚至破產,廠區處于長期廢棄和閑置狀態,許多原廠職工早已回到自己家鄉,僅有少量原廠職工還留守在破落陳舊的住宅區中。
如今,這些軍工廠在歷史變遷發展中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面對這些早年因保密不為人所知、解密后因產業調整困難而被廢棄的舊軍工廠區,政府和學界應盡快重視起來,對其進行搶救性保護和價值研究,并通過改造利用將其納入到當地經濟發展規劃中去。殊不知,這些看似普通年久失修的廠區建筑群,尤其是透著濃濃煙火氣的生活區,卻飽含著兩代“三線人”揮之不去、永生難忘的的集體記憶和精神信仰,對這些舊址的保護與利用不僅為貢獻了畢生青春和才華的“三線人”及后代留住了這段寶貴的生命記憶,更成為增強國民愛國教育和發揚民族精神的最有效途經。
隨著近年來國家和各地政府對三線工業遺產價值越來越重視,一些地區的“三線”軍工廠也在當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探索走出困境的方法。然而成功的個案鳳毛麟角,大多數的軍工廠仍然處于廢棄或無人投資開發的窘境甚至面臨拆除的危險。即便有的廠房建筑最終被保留下來,但與之配套的老住宅區大都衰敗陳舊,人去樓空,居住設備和生活條件仍然停留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水平,是拆是留,命運堪憂。
事實上,當年“三線”軍工廠都以“生產+生活”的模式來建造,因軍工廠規模大,職工多,廠址一旦確定了之后,便會在生產區附近尋找適合的地方建造大型生活區,如重慶816基地、青海705廠等。相比生產區,生活區在建造質量上要略遜一籌。由于“三線”建設規模大、時間短,“山散洞”政策在執行時缺乏前期可行性研究,加上深山險溝里交通不便、建材設備不足等原因,建廠遵循“先生產、后生活”的建設方針,先保證廠房建設的用材和建造標準,而生活配套設施則提倡節約用材的低標準,發揚“干打壘”的精神,騰出有限的資金和物質保證生產建設的需要。因此多數生活區住宅和配套建筑形態單一,建材大多選用紅磚或當地石材,體現出強烈的軍事化風格特征。
其實“三線”軍工廠生活區的遺產價值首推社會價值,在當時物質匱乏、信息閉塞的條件下全體職工克服種種困難投入生產和生活所形成的一個個自成體系的“小社會”極具時代特征。除了生產廠房外,住房、醫院、學校、郵局、商店等配套完備,形成相對封閉自足的社會聚落。“小社會”中的人們因來自五湖四海,操著特有的夾雜各地口音的“廠礦普通話”,他們與家人、鄰居、同事、朋友等以血緣、姻緣和業緣等為紐帶形成了穩定的人際交往和社會關系,成為在軍工企業中的人們必不可少的社會基礎和文化認同。隨著改革開放和軍工產業調整,這個應運而生的“小社會”也隨著多數人的離開而逐漸分崩離析了。
可以看到,這些軍工企業成為鑲嵌在當地自然環境中的一塊塊“工業飛地”,其再開發可依據當地經濟和環境特點結合紅色軍工旅游、文化產業園、生態農業等多個發展方向來確定其功能定位,其中發展生態農業和紅色旅游是促進當地農業經濟和旅游經濟發展的兩大積極舉措。對于生活區來說,其作為紅色旅游開發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最為適合,這些真實生活場景必會為游客和觀眾帶來一次次心靈的震撼和靈魂的洗禮。
四川綿陽九院院部舊址(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更新改造是一個較為成功的“三線”軍工遺產再生案例。四川民營企業鐵騎力士集團20年來對其功能進行了重新定位和打造,如今九院院部舊址有3個用途:集團屬下的綠色家禽養殖基地、集團員工培訓中心、軍工旅游景區。作為“兩彈城”軍工文化旅游地,舊址生活區包括7幢蘇式院士別墅在內的整體格局和風貌被保留下來,鄧稼先、王淦昌等16位院士先后在此工作過,集團對單體建筑進行了翻修和掛牌介紹。還出資對原院士樓、將軍樓、原招待所和職工宿舍進行了原貌基本保持的整修以滿足游客和員工參觀和住宿等要求,充分挖掘其背后的人文價值資源,再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團結協作、開拓創新”的九院精神。
這樣看來,“三線”軍工廠配套生活區是國家非常時期所形成的“小社會”的重要物質載體,是幾代“三線人”共渡艱苦歲月的歷史見證者,對其保護和改造利用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和影響,它與生產區共同組成了“三線”時期軍工企業的整體面貌和精神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