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澤偉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千年前的大詩人蘇東坡用這兩句詩,描述了荔枝的鮮嫩多汁,鮮甜可口;最近也到了荔枝大量上市的季節,“荔枝病”這個詞,最近也頻頻出現。
不少家長開始擔心,究竟是不是真的存在荔枝病,是不是真的特別危險呢?
如果真的危險,那么荔枝還能吃嗎?荔枝病是真的嗎?答案是,確實存在,在醫學上稱之為荔枝急性中毒。
在咱們國家,來自廣西欽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的劉瑩醫生,最早將經手的荔枝病的孩子的資料歸納整理寫成論文《小兒荔枝病71例臨床分析》,在1999年發表在《廣西醫學》上。
這篇論文中的71例小患兒的年齡在2-10歲之間,均來自荔枝種植或者是收購區域。
經過積極治療,61例轉危為安,其中的10例由于未能及時發現送醫或者是由于發病時間太長,反復抽搐,出現嚴重的大腦損傷,雖然積極搶救了,但是也未能挽救生命。
荔枝病在國際上引發關注,起源于印度穆扎法爾布爾,在每年的夏天荔枝成熟前后,就會有許多人出現急性腦病綜合征,有報道在2013年和2014年,出現急性腦病綜合征的就超過了500人,其中絕大多數是兒童。
CNN在2019年6月份報道,與荔枝毒素相關的腦部疾病導致了印度47名兒童死亡。
目前的研究表明,荔枝病的核心是低血糖。進食大量荔枝后,可能出現頭暈、乏力、面色蒼白、冒冷汗、心慌等癥狀,病情比較嚴重的孩子,出現四肢冰涼、神志不清楚,抽筋、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等情況。在疾病初期,補充葡萄糖可以幫助緩解癥狀。
如果孩子吃了荔枝,出現乏力、面色蒼白、冒冷汗等情況,要注意想到荔枝病,這個時候可以測一個血糖,血糖低了,趕緊給予葡萄糖糾正低血糖,避免血糖過低。大腦沒有葡萄糖、酮體功能,容易發生抽搐和損害,然后去醫院就診評估。
挑選成熟的荔枝,研究發現,不熟的荔枝,α-亞甲環丙基甘胺酸和次甘氨酸A的含量明顯增高;切忌空腹吃,最好在兩餐之間吃(下一頓飯不能省);兒童,每次2-3顆,不超過5顆為宜,成人每天最好是在300g以內,也就是10顆左右。
總的來講,目前荔枝病的具體病因還不是特別清楚,既往認為,在吃了大量的荔枝之后,由于荔枝含果糖非常高,刺激人體胰腺B細胞分泌大量的胰島素,胰島素降低血糖,從而導致低血糖癥的發生;但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認為,攝入大量的果糖,并不會直接導致低血糖的發生。
在臨床中,人們發現,有些果糖含量很高的水果,吃了之后,并沒有出現荔枝病的表現;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荔枝病的發生,可能跟荔枝本身含有毒素有關。
荔枝,當然可以吃啦,但不建議多吃;兒童,要注意不能空腹當飯吃,更不能因為吃了荔枝,就把下一頓飯給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