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晨
(上海師范大學 旅游學院,上海 200234)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程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的歷程。中國共產黨在一百年的征程中建立了豐功偉績,形成了許多偉大精神。這些精神是黨的紅色基因,承載這些精神的物質載體是紅色資源。“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豐富生動的教科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并強調,“黨史學習教育的重點是要教育引導全黨大力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紅色旅游是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中,以開展紅色旅游的方式了解黨的歷史,讓這些紅色資源成為弘揚革命傳統、宣傳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載體。
紅色旅游已經成為黨和國家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04年我國“紅色旅游”工程啟動以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先后印發三期《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紅色旅游也被多次寫入國家級政策文件中。與此同時,三期《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也陸續公布,300處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接待游客人數不斷上升。學者們也以300處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為研究對象,形成比較全面、內容豐富的紅色旅游體系。然而現有的300處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多反映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至改革開放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革命根據地,不能夠完整反映中國共產黨100年的奮斗歷程。本文立足黨史學習教育背景,在界定紅色旅游資源內涵的基礎上,拓展紅色旅游資源的時空范圍,并提出整合創新開發建議。作為傳承愛國主義精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載體,紅色旅游資源的整合和創新開發利用不僅豐富黨史學習教材,也能夠持續發揮紅色旅游資源的教育功能、經濟功能和政治功能。
《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中定義“紅色旅游”是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和戰爭時期建樹豐功偉績所形成的紀念地、標志物為載體,以其所承載的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內涵,組織接待旅游者開展緬懷學習、參觀游覽的主題性旅游活動。《2011-202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將1840年以來中國大地上發生的以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精神為主題、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歷史文化遺存納入紅色旅游發展范圍。可見,紅色旅游的概念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資源特征。因此紅色旅游資源可以理解為近代以來一切革命和建設活動中產生的包含愛國主義或者社會主義精神的紀念地、紀念物及其所承載的精神,特別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及改革開放以來創造的先進文化的物質載體。本文的紅色旅游資源特指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領導全國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創造先進文化的物質載體。
紅色旅游資源是能激發旅游者動機的旅游吸引物,也是承載著紅色基因、紅色傳統特殊功能的吸引物,紅色旅游資源一直是旅游研究的重要內容。國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與紅色旅游資源概念相類似的黑色旅游資源與遺產旅游資源上,如黑色旅游資源開發、遺產資源價值評估、遺產資源保護等方面,只有Li等對我國如何利用紅色資源來發展紅色旅游,傳承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進行分析。國內關于紅色旅游資源的研究較為豐富,學者主要圍繞:紅色旅游資源概念、紅色旅游資源的分類及特點、紅色旅游資源的評價、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全國紅色旅游資源的空間結構及一些省域層面(如湖南、安徽、江西、山西等)紅色旅游資源的空間結構展開研究。
總體來看,已有研究對紅色旅游資源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由于現有紅色旅游資源的研究多以300處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為研究對象,所以研究內容缺少反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的紅色旅游載體,反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及改革開放時期的景點也相對偏少;研究區域多關注革命老區,對非革命老區關注較少。為了更加完整呈現中國共產黨一百年的奮斗歷程,需要深入挖掘紅色旅游資源,在更大尺度上拓展紅色旅游資源的時間和空間范圍,讓紅色旅游資源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的“活教材”。
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半個世紀中,紅色旅游資源稱謂和作用在不同時期有不同表現。先后表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為更加完整體現紅色旅游資源承載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精神,文章選取上述三個具有國家級水平的紅色資源作為紅色旅游資源數據來源,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58個)、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585個)與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300處計668個),共計6311個。結合紅色旅游的概念和黨史學習教育的要求,對這些6311個紅色資源進行分析,剔除一些共產黨成立之前的資源,如陜西兵馬俑、璦琿歷史陳列館、圓明園遺址、鴉片戰爭博物館、伊犁州林則徐紀念館等,選取394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97個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647個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點,然后將重合的資源進行合并,最終得到1037個紅色旅游資源。其中反映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21年7月-1949年10月)的資源共854個,占82.35%;反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49年10月-1978年12月)的資源共82個,占7.91%;反映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78年12月-2012年11月)的資源共66個,占6.36%;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2012年11月-今)的資源共35個,占3.38%。(見下表)

紅色旅游資源各省(市)分布情況表
1.類型特征
類型特征反映了旅游資源類型的多樣性,體現了旅游資源的多重吸引力。根據《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17)分類標準,紅色旅游資源屬于人文旅游資源。參照該分類標準,本文將1037個紅色旅游資源分為遺址遺跡、建筑與設施兩個大類;社會經濟文化活動遺址遺跡、居住地與社區、綜合人文旅游地、歸葬地和交通建筑五個亞類;歷史事件發生地、軍事遺址與古戰場、文化活動場所、名人故居與歷史紀念建筑、陵寢陵園等七個基本類型。總體而言,我國紅色旅游資源類型多樣,各具特色,為開展紅色旅游活動提供了前提條件。
2.質量特征
質量特征反映核心資源的等級狀況。在1037個紅色旅游資源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94個、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496個、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640個;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130個;既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又是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235個;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是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128個;三者都是的有102個;被評為國家4A級至5A級共256個,占全部紅色旅游資源量的27.4%,所占比例較小。可見我國紅色旅游資源質量等級總體較低。
3.時代特征
時代特征反映紅色旅游資源所反映的時期和代表的主題。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可以劃分為四個歷史時期。每個紅色旅游資源所反映和代表的時代意義是不同的,即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完成救國大業,以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為主題;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完成興國大業,以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克服重重難關、開拓進取,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為主題;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推進富國大業,以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帶領廣大人民,以改革創新精神為核心,不斷探索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奮斗歷程為主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推進并實現強國大業,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主題。
4.集聚特征
集聚特征體現了旅游資源空間分布的集中程度,具有尺度概念。就全國范圍而言,紅色旅游資源總體呈“大分散,小集聚”狀態,全國各地都有紅色旅游資源分布,但在京津冀、滬浙、湘贛閩、鄂豫皖、黔北黔西以及陜北地區有明顯集聚。以北京為中心的京津冀見證了新中國不斷發展的歷程;以上海為中心的滬浙區域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建黨初期重大事件的發生地,也見證了改革開放時期經濟發展和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就;以韶山、井岡山和瑞金為中心的湘贛閩區域既是偉人故里又是中央蘇區革命主要活動地;以大別山腹地為中心的鄂豫皖交界區域不僅是土地革命時期的重要根據地,也是解放戰爭時期重要戰役遺址地;以遵義為中心的黔北黔西區域成功突破反圍剿實現革命歷史轉折;以延安為中心的陜北地區則是象征延安精神的革命圣地。紅色旅游資源集聚區域與中國共產黨一百年來完成和推進的救國、興國、富國和強國四件大事發生的主要區域相吻合。
作為集中反映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精神的紅色旅游資源,無論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還是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多側重反映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革命史跡,以及能夠承載國家記憶的重要文物遺存。對于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及在新的歷史時期,實行改革開放,不斷探索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取得成就和體現時代精神的載體關注明顯偏少同,尤其是缺少反映形成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的紅色旅游載體,如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場館、長三角一體化生態示范區等未作為紅色旅游資源。
一是現有的紅色文化資源分屬宣傳、黨史、文物、文旅、退役軍人事務管理局、紀委等不同部門或不同系統管轄,多頭管理現象突出,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管理要求,缺少牽頭統領,部門間高效的互聯互動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復雜的權屬關系導致紅色旅游資源的保護、整合及利用難以高效聯動。也由于資源歸屬和管理的相對分散,紅色旅游資源小而散,“菜單多、套餐少”問題仍然存在,制約了紅色資源功能的有效發揮。二是多地紅色旅游資源開發建設缺乏高水平的總體發展規劃指導。無論是“黨史”學習教育還是地區旅游發展角度,缺乏對紅色旅游資源的統籌規劃,紅色資源整合的主題、發展布局和要素配套缺乏方向性指導,資源整合受到很大影響。
一是紅色旅游景點吸引力弱。以中國共產黨誕生地上海為例,根據2020年8月21日攜程旅行網游客對上海旅游景點的點評數量來看,在所有紅色景點中一大會址點評量最多,為536條,而迪士尼為151640條,一大會址僅為迪斯尼的0.35%。二是紅色旅游景點影響力弱。仍以上海為例,在一項公眾對“上海城市文化標志性形象”的調查中,發現大眾心目中上海多與外灘、東方明珠、陸家嘴等地方關聯,缺乏與紅色文化的聯系。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紅色旅游項目發展多依靠財政扶持,內發競爭和發展意識不強,部分紅色旅游景區發展難以滿足游客日益增長的紅色旅游需求。二是紅色文化和精神挖掘不夠,紅色旅游產品陳舊單調。紅色旅游資源的展示機構和參觀景點主要停留在簡單陳列加文字配圖,形式單調。對紅色旅游資源所蘊含的“見人、見史、見精神”新時代價值挖掘遠遠不夠,教育方式也以理論灌輸、說教為主,不能充分體現展品所代表的歷史意義和思想內涵,使得紅色旅游資源的教育功能難以深入人心。三是對外宣傳展示度不夠。現有的宣傳多為各旅游目的地城市形象宣傳,紅色旅游形象或紅色旅游景區的宣傳次數和宣傳渠道相對較少。
拓展紅色旅游資源的內涵及外延,擴大紅色旅游資源評定認證覆蓋范圍。將一批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等不同歷史時期的標志性成就、代表性項目納進紅色旅游資源范疇,尤其增加在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彰顯黨的精神方面取得標志性成就的區域;除了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外,全國紅色旅游工作協調小組可以出臺省市兩級紅色旅游景區名錄,形成覆蓋更加全面、內涵更加豐富、布局更加合理的紅色旅游景區供給體系,塑造切合黨史學習教育的紅色旅游景區空間格局,并進行不斷優化。
深刻認識紅色旅游資源對于銘記黨的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建設和守護好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傳播黨的國際形象的重要意義,注重頂層設計。一是完善紅色旅游資源的管理機制。在國家層面,要充分用好部際協調機制,促進各部門既各司其職又相互協作,形成多部門推動紅色旅游發展的合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各地要因地制宜,在地方法規、行業管理、景區管理等方面探索不同部門間的協調機制。二是謀劃十四五時期紅色旅游發展政策制定。全國紅色旅游工作協調小組統籌兼顧提出“十四五”時期紅色旅游發展目標、工作思路、重點任務,編制出科學的、有操作性、引領性的好規劃。三是各地要做好針對性的紅色旅游發展規劃。對現在尚不具備開發條件的紅色旅游資源暫緩開發,并進行適當的保護;對適合進行開發的紅色旅游資源預留發展空間;對山區、老區的紅色旅游資源要創新模式,積極探索讓當地百姓參與和利益分享的機制,通過紅色旅游的開展帶動當地人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
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背景下,整合黨史學習紅色旅游資源,打造初心文化公園,突出紅色主題公園的教育意義、政治意義和文化意義。由于紅色旅游資源是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和踐行使命的歷史見證,所以以“初心百年”為統一形象,按照紅色起步線、藍色發展線、綠色生態線三個主題進行旅游線路規劃,分別彰顯建黨初心,改革開放初心和綠色發展初心,加快形成以紅色旅游為引領,藍色旅游、綠色旅游為兩翼的發展格局。其中紅色起步線將紅色紀念館、名人故居、烈士陵園、革命遺址遺跡的串聯起來,主要回顧歷史、緬懷先烈、牢記使命,激發愛國主義情懷,彰顯黨的初心。藍色發展線串聯起反映改革開放之后偉大成就的載體,如浦東開發開放主題展館、北京規劃展覽館等,展示我國對外開放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彰顯改革開放初心;綠色生態線串聯起綠色資源和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中取得成績,如浙江安吉余村,湖南湘西花園十八洞村、浙江奉化滕頭村等,主要體現新時代生態文明中的先試先行,彰顯綠色發展初心。
紅色旅游資源是以歷史事件為背景,而歷史事件在空間上多呈跨省域、跨縣域的特征,因此不同區域紅色旅游資源往往存在時空上的聯系。要完整講述紅色故事,需要走區域整合和區域合作之路。區域合作不僅可以提升旅游者對紅色事件的整體認知,還能夠極大地拓展紅色資源空間和市場范圍,實現資源區域共享、產品整合開發、客源互送共享、線路串聯對接。為此,發揮紅色歷史事件在組織和串聯不同地區紅色資源點中的粘合劑作用,整合不同地區紅色旅游資源,建立跨區域合作的體制機制,探索共建、共營、共推的協同發展模式。也可依托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等區域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推動建立紅色旅游的跨區域聯動協同發展機制。
紅色旅游不能停留在“聽、看”層面,還需要有更多的“參與、體驗”。要積極運用移動互聯網、5G等信息技術,利用AR導覽、互動游戲,增強現實或混合現實等數字技術,提升沉浸式體驗水平。既要通過全息投影、電子沙盤、電子翻書等多媒體互動技術,提升現有革命紀念館、陳列館、博物館的展陳水平;也要通過數字技術,提升紅色旅游景區項目的可視化效果并進行智能互動,提升游客參與度和體驗質量;還要將紅色旅游資源數字化,通過紅色旅游App等拓展紅色旅游傳播渠道,通過網絡視聽、線上演播、旅游數字創意、數字出版等方式,提升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的增值空間。
積極促進紅色旅游與鄉村旅游、文化旅游、創意旅游、研學旅游等產業的融合,拓展紅色旅游發展空間。推動紅色旅游與地域文化相結合,整合地脈文脈,以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服飾文化、飲食文化、歌舞文化豐富紅色文化的表現形式,形成“紅色旅游+地域文化+X”的發展模式,實現紅色旅游資源向紅色旅游品牌價值轉化。積極融入文化創意元素,以紅色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為突破點,著力在內涵豐富、外觀新穎、材質提升、輕量便捷上下功夫,推動紅色旅游創意產品的開發,進而實現紅色文化的傳承,增強紅色旅游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