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育紅小學 張曉晴
現代“小先生制”思想是在陶行知先生最早提出的“小先生制”思想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核心理念:每個孩子都可以成為小先生。現代“小先生制”的目標定位:從陶行知先生所處時代的普及教育轉向現代素質教育大背景下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學生積極情態與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現代“小先生制”的教學對象已不再是陶行知先生所處時代的社會大眾,而是課堂生活中的學生這一學習主體。它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學習。學生在現代“小先生制”下的英語學習過程中,核心素養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預學是課堂教學的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基礎。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現代“小先生制”思想指導下的英語教學實踐,強調了課前自學的重要性。幫助實現現代“小先生制”教學模式下課前預學的主要途徑是課前預學單。預學單的設計和使用使每個學生都能夠明確自己的課前自主預學任務——自主了解書本內容,并將自己所困惑的、無法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以便在課堂學習中解決。通過這樣的自主預學,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內容事先進行了思考,大腦中就會形成一個比較清晰的概念,清楚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下面是譯林版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2 After School 中Story time的預學單實例。(見圖1)

圖1
教師檢查學生的預學單后發現,有很多學生寫了Wednesday,這個詞太難。Wednesday不僅發音難,而且字母多,發音也不符合規律。在課堂學習時,教師請學生討論一下,看能不能想出一個好辦法來記住這個詞。學生討論之后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想法,其中,最有新意又很形象的辦法是這樣的:“d”的個子高高的,“n”和“e”個子矮,按順序躲在它后面。
對于不同的學習內容,預學單的具體樣式并不一樣。不管樣式如何,這樣的預學活動,既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意識和能力,也能夠為學生在課堂上做“小先生”打下基礎。同時,教師通過檢查學生的預學單,能夠清楚學生的問題所在,便于有效地使用課堂時間和精力解決需要解決的問題。
筆者執教的現代“小先生制”的班級課堂組織形式一般是4人圍坐的小組。這樣的課堂組織形式使學生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相互交流更加便利。為了使活動有序地開展,教師可以在4人小組中設立一個組長,發出指令之后,由組長負責組織和監督本組成員按要求開展研學活動,這樣可以保證小組里每一個學生都能融入課堂學習之中。基于“人人都能成為小先生”的理念,教師給每一個學生成為組長的機會。這樣,每一個學生的組織、協調、交流等能力都能在課堂活動中得到鍛煉和提升。課前,教師按照學生的不同性別、不同學力、不同性格等進行分組。課堂上學習活動的設計既有面對全體學生的活動,又有在小組中進行的活動。
以現代“小先生制”理念為指導的課堂研學活動,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的“學”服務的課堂學習觀。傳統課堂上的英語教學,更多的是強調教師的教。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教師怎么教,學生就怎么學。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學往往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而且,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客觀上存在著大量背誦的現象。在很長的時間內,英語的學習常常被簡單地歸類為“只要死記硬背就行”。這樣的認識極其不利于學生對英語的學習,這樣的英語學科教學也不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現代“小先生制”下的英語課堂,側重的是學生的學。教師的課堂教學不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建構英語知識。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也發展了思維的品質。
學生經過三年級的英語學習,到四年級時具備一定的單詞拼讀能力,再加上跟錄音讀,在課前預學時,基本上能夠做到會讀大多數不太難的單詞。如果有不會讀的單詞,學生可以寫在預學單上,在課堂上通過小組共學進一步學習。組內共學時,同伴之間互教、互學,互為“小先生”。在這樣互教互學的過程中,原本就已經會讀的同學需要在大腦中對該單詞的讀音進行再思考,然后教給同伴。這個過程會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內化知識。而原本不會的同學,在這個過程中接收到的是一對一的指導,能更快、更好地解決所存在的問題。
如果有某個單詞,本組成員都不會讀或者讀錯,怎么辦呢?這樣的情況是有可能存在的。對于這樣的情況,教師可以采取以下兩種辦法進行解決:1.時刻關注課堂上每組同學的學習情況,發現問題或錯誤時及時提供幫助;2.在小組共學結束后,詢問有無困難或疑問,進一步解決問題。在進一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繼續發揮“小先生”的才能:本組成員都不會的,也許別的組成員會。“小先生”不能解決的問題再由教師幫助解決。
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往往不重視標點符號,甚至有的學生在寫句子的時候根本就不寫標點符號。事實上,不同的標點有著不同的含義和感情色彩。譯林版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2 After school中Cartoon time里的最后一句話是:“I don’t have any lessons on Saturday!”,這句話的標點用的是感嘆號。對此,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這個句子用了感嘆號,它是感嘆句嗎?如果用句號行嗎?小組討論之后,各組積極發言。學生認識到,不是用了感嘆號的句子就是感嘆句,同一個句子,標點不同,表達的情感不一樣。
而且,當教師讓學生替Bobby說說他想說什么時,有的學生說:“I can go to bed again.”有的學生說:“I can play basketball.”還有的學生說:“I can go swimming.”
在接下來的小組表演環節,學生不再是淺層地模仿錄音里的聲音,而是把Bobby得知周六不用去上課的欣喜之情自然地展現出來。
在英語學習中,寫是在聽、說、讀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所學知識進行思考并表達出來的手段。這里的“寫”并不單純指書寫的技能,更是思維過程的體現。在現代“小先生制”的英語課堂上,“寫”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視。課堂研學單成為實現學習目標的抓手之一。下面是譯林版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3 My day中Story time的課堂研學單實例。(見圖2)

圖2
根據這份研學單,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研讀文本,主動思考,通過小組討論,更深入地理解了英語的表達習慣,并嘗試著進行運用。在此過程中,學生各自運用已有經驗并發揮自己的特長。這樣,同伴之間可以互相學習、互相借鑒,互相以同伴的特長作為自己獲取新的知識、能力的腳手架,從而使每一個成員都能獲得成長。
這里的課后延伸主要是指課后作業的設計。課后作業是對課堂學習的延續和鞏固,合理的課后作業設計可以對課堂學習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例如,學生在學習了譯林版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3 My day 中Story time之后,雖然有相應的筆頭練習,但是僅僅完成那些筆頭練習對于英語這一語言的學習來說是不夠的。語言的學習必須有足夠多的口語表達的練習。因此,教師設計了以下的課后作業:
1.向你的爸爸媽媽介紹你學會的日常活動英語表達法,并讓他們給你做出評價。
2.課后小組同學之間繼續練習介紹自己的作息,下節課進行表演比賽。
3.完成筆頭練習。
教師通過這樣的課后作業設計,給學生提出了課后繼續練習口語表達以及與同伴進一步交流、合作的要求。這樣,即使這節課結束了,學生的學習活動也不會結束。因為下節課還要進行表演比賽,學生為了贏得比賽,在優化介紹自己一天作息的過程中,會進一步合作,互教互學。
從課前的自主預學到課堂的集體研學,再延伸到課后的自主思考和練習,形成了一個現代“小先生制”下的學習鏈。現代“小先生制”下的英語課堂體現了合作探究、自主實踐的課改理念,是一種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新的課堂學習形式。在現代“小先生制”課堂上,由于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進行大量的交流和合作,擁有不同能力、不同經驗的學生,其思維相互碰撞,激發出新的思想,他們相互間成為彼此進步的腳手架,其核心素養也得到了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