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俁行
【摘要】詩畫同律論對我國歷代的繪畫創作有著極大的影響,是我國傳統繪畫創作注重意象審美的一種體現,時至今日仍不過時。在當下的山水畫教學中,重視詩畫論的影響,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貫穿注入詩畫同律的理念,對于促進學生在寫生、創作中畫出高品格的作品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關鍵詞】詩畫論;山水畫;教學
關于詩與畫二者之間關系的論述,中西方的學者均有所涉及,并且由來已久。最為著名的有兩個人,一位是德國18世紀的美學家萊辛,另一位是中國北宋時期的書畫家兼文學家蘇軾。兩人的觀點迥異,萊辛秉持的是詩畫異質論,認為詩與畫分屬兩種不同的藝術門類,各有自己的規律與特點,相比而言,造型藝術局限于空間中的物體,而詩則包括了時間中的運動;蘇軾秉持的是詩畫同律論,認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本質是強調意境、詩意與抒情。其實在萊辛之前,藝術家和理論家都是秉持詩畫同律論的,并且在蘇軾之前,就早已有人提出這一理念。總的來說,萊辛的觀點有助于讓我們認清繪畫的本質和規律,從而更好地掌握和運用其本體語言;蘇軾的觀點則有助于我們把握繪畫的品位和境界,從而創造出具有更高意境的藝術作品。因此,我們提到詩畫論,一般情況下都是默認為蘇軾的詩畫同律論。本文即論述在山水畫教學中如何應用詩畫同律這一理念,以改變以往只注重筆墨訓練的山水畫教學。
臨摹課是中國畫傳統教學的必經之路,也是入門之路。以往在臨摹課中,往往只注重技巧的訓練,在選擇臨本的時候,教師往往是只重視從筆墨訓練的角度去選擇臨本,這在學習的初始階段,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但在進入課程后期,教師則應提供一些在詩意的表現上較為出色的作品讓學生臨摹,讓學生體會優秀的畫家是如何去表現出詩意境界的。
應該說,歷代的經典山水畫作品,基本上都是富于詩意表現的,其例子俯拾皆是。例如南宋馬遠的《踏歌行》,這是他最為著名的傳世之作,其筆墨采用斧劈皴,用筆蒼勁有力,干凈利索,此幅作品是馬遠筆墨功夫的集中展現,然而,倘若對此幅作品只是從筆墨的角度去進行解讀與臨摹的話,可以說是“暴殄天物”了。此幅作品的上方中間題有一首詩,出自宋寧宗趙擴之手:“宿雨清畿甸,朝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垅上踏歌行。”這首詩其實是北宋文學家兼政治家王安石所寫的《秋興有感》,詩的大意是一場夜雨之后,京都及附近格外清爽,朝陽出來了,更是分外美麗。豐年人們都安居樂業,在田垅上興奮地踏歌而行。這首詩的本身即具有很強的畫面感,即“詩中有畫”,那么我們再看畫家馬遠是如何去表現詩中的意境的。畫家取景于京郊的一處田野景象,遠處京城的亭臺樓閣隱約可見,而近處則是田園野外,交代出了“帝城”和“畿甸”這一具體的地理環境。畫面中部以空白畫出云煙彌漫的樣子,仿佛是一夜喜雨之后,雨仍未停,還有水汽彌漫。而遠處則似乎有一抹云霞,朝陽已經升起。近處的田垅,幾位老農滿是醉意,步履踉蹌地踏歌而行。整幅畫畫出了春季雨后的清晨云氣彌漫、生機勃勃的意境,很好地表現出了詩意,這才是這件作品的動人之處。因此臨摹的時候,就要通過對詩與畫的解讀,讓學生理解詩畫是如何互為表現的,這樣學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詩意與畫意二者之間的關系,把握到藝術表現精華之所在。
因此,在臨摹課中運用詩畫同律的理論,選擇優秀的臨本,深入地解析臨本在詩畫方面的精妙表現,從而讓學生從技巧的臨摹提升到藝術表現、意境表現的高度,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
寫生是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表現技法和技巧之后,直接面對大自然進行寫生表現的一種方式。其難點在于如何擺脫直接描摹大自然的窠臼,而在藝術表現、意境表現上有所提煉和提升。解決的辦法仍然是在詩畫論的運用上。
學生在面對大自然的實景中,往往容易只是被動地抄襲對象,感受不到意境、意韻,找不出詩意。所畫出的作品,容易只是對物象的簡單描摹,或是徒有形式的一些筆墨上的游戲,無法畫出能夠感染人、感動人,讓人可以身臨其境、可以“臥游”的佳作。其根源在于心中沒有詩意。

清代畫家石濤曾在題畫詩中寫道:“詩中畫,性情中來者也,則畫不是可擬張擬李而后作詩;畫中詩,乃境趣時生者也,則詩不是便生吞活剝而后成畫。真識相觸,如鏡寫影,初何容心,今人不免唐突詩畫矣。”其意思是說,所謂畫中有詩,是由當時特定的意境、情趣生發出來的,所以畫中的詩不是生搬硬套某一首詩而畫出來的,而是內心的識見與自然碰撞相融而成。王原祁也說:“畫法與詩文相通,必有書卷氣,然后可以言畫。”兩人所論“內心的識見”“書卷氣”,都需要畫外的修養。可見,在寫生課之前,在讓學生掌握繪畫表現的構圖技巧、筆墨技巧、樹石表現技法之后,還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文學知識,提高學生的藝術感知力。
最為便捷的提高方法,一是多讀畫論。畫論是歷代畫家和理論家作畫經驗的總結和提煉,熟讀畫論,對于提升藝術感悟力有直接的幫助。例如,北宋大畫家兼理論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對四季山水煙嵐有“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的歸納,以擬人的手法把四季山的不同形態作了總結,簡潔而形象,對學生去領悟山水四時不同之意境有較大的幫助。而石濤在《畫語錄》“四時章”中則論述得更為具體:“凡寫四時之景,風味不同,陰晴各異,審時度候為之。古人寄景于詩,其春曰:每同沙草發,長共水云連。其夏曰:樹下地常蔭,水邊風最涼。其秋曰: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其冬曰:路渺筆先到,池寒墨更圓。亦有冬不正令者,其詩曰:雪慳天欠冷,年近日添長。雖值冬似無寒意,亦有詩曰:殘年日易曉,夾雪雨天晴。以二詩論書,欠冷、添長、易曉、來雪、摹之不獨于冬,推于三時,各隨其令。亦有半睛半陰者,如片云明月暗,斜日雨邊睛。亦有似睛似陰者,未須愁日暮,天際是輕陰。予拈詩意為書意,未有景不隨時者。滿目云山,隨時而變。以此哦之,可知書即詩中意,詩非書里禪乎?”如果學生對這些畫論能有所涉獵,在面對真山水寫生時,則不至于一無所知而畫得蒼白無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二是多讀當代畫家的寫生談。當代畫家離我們更近,他們談的心得體會也淺顯易懂,讀起來讓人容易接受。例如,當代國畫大家李可染就有很多寫生談,他談到“畫要有畫眼,要有突出的東西。畫面中黑要黑得發亮,要透氣。黃賓虹說‘山中有龍蛇’就是說山中的路、水和云氣要相互連貫,像龍蛇一樣游動,這樣才有氣韻。”“我畫嘉定大佛,讓大佛幾乎占滿了整個畫面,再利用周圍的角落畫上樹、石級、江水、行船等。這就不僅使主題突出,而且畫面也豐富起來了,感覺‘大’了,‘多’了。”“以最經濟的筆墨畫最豐富的畫,以最小的紙,畫最大的畫。”甚至他在談到畫《巫山百步梯》(1956年)時說,遠山其實是看不到的,但為了突出百步梯的險峻,他加上了那些遠山,這樣險峻陡峭的意境就出來了。這些平實、具體的寫生心得,對學生把自然之景轉變成畫面中具有詩意的藝術之景,會有直接的幫助。
總之,從臨摹古人的技法,進入到面對大自然寫生真山水,其難點在于意境、詩意的提煉和表現,此時要讓學生了解詩畫同律的理念,在大自然中感悟詩的意境,此外,還要讓學生多讀古人的畫論和今人的寫生談,積累前人的經驗,慢慢轉換成自己的經驗。
中國山水畫的創作,決不只是描摹一個大自然的圖景,而是要傳達中國人的生命智慧和生命哲學,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把握住山水畫創作的本質,才能創作出感人至深的山水畫作品。
中國山水畫,以筆墨作為基礎,以意境表現作為旨歸,傾注畫家的思想和才情,進而寓情于景、寓情于畫,借景抒情、托畫言志。它充分地展現畫家的才華、情操和精神,是畫家內心世界的一種流露。因此,畫家自身的修養就變得極為重要。中國畫講究詩、書、畫、印四位一體,而詩是排在首位的,可見前人對詩(文學修養)的重視。
其實,中國人歷來是重視詩歌創作的,我國傳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即是早在春秋時期的《詩經》,而唐宋時期更是詩詞發展的高峰。我國古代許多大畫家同時也都是著名的詩人,例如唐代的王維、北宋的蘇東坡等,當代的國畫大師齊白石也說過:“我的詩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畫第四。”可見畫家們對詩的重視。蘇東坡評論王維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把詩與畫的位置并列,等量齊觀,既道出了它們的同等重要性,同時也指明了方向,就是繪畫作品要有詩意的表現。因此,詩畫論在山水畫創作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在山水畫創作課中運用詩畫論,首先是要求學生在平時要加強文學方面的修養,多讀詩詞,感悟古詩對意境的表現,使學生具備一顆有敏銳感悟力的“詩心”。其次,可以選擇其中的一些古詩讓學生作為練習的案例,讓他們嘗試去表現其中的意境,鍛煉他們藝術構思和藝術表現的能力。此外,還可以讓學生練習作詩,特別是在自己的山水畫上題詩,讓學生體會詩畫交融的情境表達。最后,是讓學生融合自己所搜集的素材,提煉構圖,渲染氛圍,最后達到情境的表現。
以詩作畫,自古有之。前面提到馬遠畫《踏歌行》即是一例。清代畫家孔衍栻也說:“余作畫每取古人佳句,借其觸動,易于落想,然后層層畫去。”而清代大畫家石濤所作《陶淵明詩意圖》更是可以作為以詩作畫的范例。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以田園詩而聞名于世,他的詩清新淡雅,可謂是“詩中有畫”,大畫家石濤選取其中的詩句,共作十二幀冊頁,去表現陶淵明詩作的意境,充滿著田園意趣,是詩情與畫意的完美交融,可供我們仔細品味和學習。
而關于文學修養對繪畫的滋養,清代盛大士認為:“古人讀破萬卷,下筆有神,謂之詩有別腸、非關學問,可乎?若夫揮毫弄墨,霞想云思,興會標舉,真宰上訴,則似有妙悟焉。然其所以悟者,亦由書卷之味,沉浸於胸,偶一操翰,汩乎其來,沛然而莫可御。不論詩文書畫,望而知為讀書人手筆。若胸無根柢,而徒得其跡象,雖悟而猶未悟也。”盛之所言,一語中的。
時至今日,詩詞已經日漸式微,繪畫作品也越來越缺乏詩意,究其原因,是現在人們越來越世俗,越來越浮躁,缺乏必要的文學修養。但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要成為一位中國畫大家,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學修養,沒有一顆“文心”“詩心”,則畫作是難以感人、難以傳世的。

“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這是前人論述詩畫關系簡潔而又貼切的總結。詩畫論對我國歷代的繪畫創作產生著極大的影響,是我國傳統繪畫創作注重人品、畫品,注重意象審美的一種體現,是東方審美體系獨特的審美要求,時至今日仍不過時。在當下的山水畫教學中,重視詩畫論的影響,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貫穿注入詩畫同律的理念,對于學生在寫生、創作中畫出高品格的作品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
[2]郭熙.林泉高致[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
[3]李可染.李可染畫語[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