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慶匯
2021年報及2022年一季報數據顯示,不管是營業收入還是凈利潤,科創板的成長性優于其他市場。
6月13日,科創板迎來開板3周年紀念日,并將于7月22日迎來開市3周年。數據顯示,截至6月10日,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達428家,累計IPO募集資金約6110.68億元,總市值超5.1萬億元。
科創基金3年封閉期滿
最近,多只科創主題3年運作基金由于封閉期屆滿,紛紛以即將封轉開發布公告。比如廣發、富國、鵬華、萬家等多家基金公司旗下的科創主題3年運作混合基金,公告將轉為上市開放式基金,并集體進行更名。這些基金是第二批集體獲批的科創主題基金,也是首批帶有3年封閉期的科創主題基金,每只基金彼時均限售10億元。這些基金均成立于2019年6月。
公告顯示,自2022年6月10日起,鵬華科創主題3年封閉運作靈活配置混合的名稱變更為鵬華創新動力靈活配置混合。
自2022年6月13日起,廣發科創主題3年封閉運作靈活配置混合的名稱變更為廣發科創主題靈活配置混合;富國科創主題3年封閉運作靈活配置混合的名稱調整為富國創新企業靈活配置混合;萬家科創主題3年封閉運作靈活配置混合的名稱調整為萬家科創主題靈活配置混合。
有意思的是,經過了3年左右,這5只基金的成績單卻差異很大。截至2022年6月10日,廣發、富國、萬家科創主題3年,自成立以來的回報分別為117.74%、94.64%、99.45%,這幾只基金都接近翻倍。鵬華科創主題3年成立以來的回報為55%。
但是部分科創主題定開產品表現不佳。比如華安科創主題3年,成立以來的回報僅有4.97%。
另外,2020年7月這一批成立的2年期或3年期的科創板主題定開基金,截止到目前很多基金收益率還是負的。
例如南方科創板3年定開基金,成立于2020年7月,截至6月10日,該基金自成立以來的收益率為-17.05%;同樣成立于2020年7月28日的匯添富科創板2年定開,截至6月10日,該基金自成立以來的收益率為-2.69%。
還有富國科創板2年定開混合,截至6月10日,該基金自成立以來的收益率為-19.8%。還有成立于2020年7月的博時科創板3年定開,截至6月10日,該基金自成立以來的收益率為-2.76%。
硬科技主戰場
科創板是“硬科技”的主戰場。目前科創板上市公司云集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根據公開數據,去年科創板公司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平均達13%,激發了企業創新活力。
目前,科創板集成電路領域公司57家,占A股同類上市公司的半壁江山。比如中芯國際、滬硅產業等一批硬科技龍頭,形成上下游鏈條完整、產業功能齊備的發展格局。醫藥生物企業93家,成為在美國、中國香港之外全球主要上市地。
此外,光伏、動力電池等新能源產業鏈也初具規模。
比如滬硅產業是國產大硅片龍頭,解決了國內300mm大硅片供應的“卡脖子”問題。今年2月份,公司完成上市后的首次定增,募資50億元。
還有諸如天岳先進是國內領先的寬禁帶半導體(第三代半導體)襯底材料生產商,在國外部分發達國家對我國實行技術封鎖和產品禁運的背景下,天岳先進自主研發出半絕緣型碳化硅襯底產品,實現了我國核心戰略材料的自主可控。
博時基金董事總經理兼權益投研一體化總監曾鵬認為,科創板未來的市場表現將更多地與核心高新技術國產化進程相關,將隨著中國科創行業的崛起進入到長期向好的格局,并看好半導體芯片行業的國產化邏輯、掌握醫藥生物領域核心技術的相關產業、掌握高端制造領域核心技術的設備廠商等相關投資機會。
曾鵬認為,科創板的核心產業邏輯是核心高新技術的國產化,這也是科創板設立的初衷。當下中國在半導體芯片、新材料、高端制造等領域被卡脖子,對國家經濟正常發展和國防軍事安全構成了挑戰,因此我們看到科創板主要上市公司主體都集中在半導體芯片、醫藥生物和高端制造行業中。
相應的,后續科創板的主線驅動力也是核心技術國產化邏輯,而不是超跌估值修復,也不是所謂的高景氣賽道+業績。作為投資者,更多需要關注核心技術的國產化進展,以及相應的潛在市場空間,這是把握科創板投資邏輯的核心。
反彈的邏輯
自4月27日A股啟動反彈以來,科創板大幅跑贏市場。科創50指數在2022年4月27日創下853.21的低點之后,截至6月13日,區間漲幅達25.38%。
廣發基金李巍表示,從成長性來看,2021年年報及2022年一季報數據顯示,不管是營業收入還是凈利潤,科創板的成長性優于其他市場。從外資持續流入科創板、公募機構提高科創板占整體權益配置倉位比例來看,科創板的影響力及吸引力仍在持續提高。
博時基金曾鵬表示,驅動本輪科創板反彈幅度的主要邏輯有3個。首先是宏觀邏輯,4月下旬以來美債10年期收益率自3%高位后有所回落,同時國內疫情告一段落,在宏觀層面有利于A股進入估值修復主導的反彈行情,科創板作為前期跌幅較大、貝塔彈性較大的市場類別,相應的反彈彈性也比較大。
其次是基本面邏輯,科創板上市公司集中在半導體、醫藥生物、新能源和高端制造等行業,從一季報看整體利潤增速較為穩定,前期下跌后科創50指數估值較為合理,且科創50指數最低也跌至853點,因此從基本面角度看,科創板有自身估值修復的動力。
最后是市場交易邏輯,由于科創板一直有50萬元資金門檻,導致科創板市場整體換手率顯著低于主板和創業板,但隨著證監會發布《證券公司科創板股票做市交易業務試點規定》,科創板整體交投和流動性預計將獲得顯著改善,這顯著增強了投資者配置科創板的動力,并導致科創板反彈幅度更大。
最新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一季度,科創50上市公司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了78.5%。根據Wind數據,截至2022年6月9日,科創50指數PE(TTM)為42.4倍,創業板指數PE(TTM)為49.9倍。可以看到,當下科創50指數成分股綜合估值水平并沒有顯著較創業板更高。